高祖王建
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人(亦說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唐大中元年生,前蜀光天元年卒。終年72歲。
王建先世賣餅為業,號稱“餅師”。不過,他沒有繼承祖業,而是四處遊蕩,偷竊搶掠,後被關入獄中。逃出後,先藏到了武當山,在僧人處洪的勸說下,投往忠武節度使杜審權,當了一名軍卒。因臨陣勇敢,又有機謀,被擢為列校。
廣明元年(88O),黃巢起義軍攻下長安,唐僖宗逃往蜀中,王建在忠武軍將鹿晏弘率領下入關中鎮壓起義軍。中和三年(883),鹿晏弘聲稱西去,迎接僖宗,率王建等進駐興元,擁兵自重。王建被委任為州刺史,與晉暉等五人率部奔往成都。田令孜將五人收為養子,拜諸衛將軍,號稱“隨駕五都”。後隨僖宗還長安。
僖宗還京後,河東節度使王重榮與田令孜因爭奪解池發生衝突,王重榮與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連兵進犯長安,僖宗再度逃出長安,西往興元。王建為清道斬斫使,保護僖宗出逃。行至棧道,棧木已被追兵燃著,搖搖欲墮,王建在前為僖宗牽馬,勉強衝出煙火。僖宗感泣不止,解禦袍賜給王建,並說“上有淚痕,權作記念”。至興元後,馬上委王建兼任壁州刺史,禁軍將帥兼任州刺史,過去是沒有先例的。但他已成為眾矢之的,隻因他護駕有功,免於罷官,王建的幻夢破滅了,他感到生逢亂世,依賴皇帝是靠不住的,他要自己為自己開創基業,把皇帝老子、等級秩序都拋到了身後。
王建到利州後,召集勇士,興武練兵,又接受部將的建議,注意境內百姓的安撫,養士愛民。因此,勢力大增,士卒達到數千人。光啟三年(887),其上司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擔心王建自成勢力,不受約束,多次召王建前往。但王建根本不理會這一套,幹脆率軍沿嘉陵江而下,攻克相鄰的閬州(今四川閬中縣),趕走原刺史楊茂實,王建自己為自己升官防禦使。文德元年(888)三月,唐僖宗死,昭宗即位。王建對部將道:“我在軍中日久,深感用兵若不用天子名義,不僅敵城不會歸附,自己的將士也容易散離。”於是令謀士周庠代他起草了一份奏章,要求為朝廷討平陳敬瑄,並列舉他的八大罪狀。昭宗也想利用這一機會把西川控製在朝廷手中,因此,派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兼兩川招撫製置等使,召陳至京城作龍武統軍,陳閉門不納昭度。十二月,昭宗調軍近1O萬,委韋昭度為招討使,王建為行營諸軍都指揮使,並特地割西川邛、蜀、黎、稚四州置永平軍,以王建為節度使。
就在王建略取兩川的時候,唐王朝的情況也在不斷變化。北方形成了朱全忠與李克用兩大對抗勢力,關隴則有割據鳳翔的李茂貞,南方各地也是藩鎮割據,形成了若幹勢力中心,唐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昭宗皇帝成為藩鎮的掌上玩物。
這幾年間,北方依然是梁晉爭雄,王建利用北方的安靜,在蜀地務農訓兵,發展經濟,有效地鞏固了他的統治。天複三年(9O3)八月,朱全忠殺昭宗,立哀帝。至天複七年(9O7)三月,取而代之,直接稱帝,並遣使至蜀,王建拒而不納,馳檄各地,表示要與李茂貞、李克用等會兵討梁。
九月,在掌書記韋莊的具體策劃下,王建率眾大哭三日後,即皇帝位。國號大蜀,自稱以金德繼唐運。王建生於卯年,屬兔,左右侍臣編造了一通“兔子上金床”的讖言,附會迎合。
王建稱帝後,以唐末著名文人韋莊為宰相,又任命張格、王鍇為翰林學士。
王建稱帝的第二年,改年號為武成。他在位期間,能兼容並蓄,招賢納士,除著名文人韋莊、毛文錫、牛嶠、牛希濟等人外,道士杜光庭、詩僧貫休等人也被他羅致門下,杜光庭受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貫休也被封為“禪月大師”,並賜號“得得來和尚”。這使得前蜀成為當時中國少有的幾個文化中心之一。另一方麵,王建出身行伍,對隨他左右征戰、握有兵權的武將們一直格外提防,對可能危及他統治的人,不管是功臣、養子還是親子,一概不能容忍。這釀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內部紛爭。而策立太子,又是最為驚心動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