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鏗是吳越國的創建者,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唐大中六年生(852),後唐長興三年卒(932)。終年81歲。
唐大中六年(852)二月十六日,錢鏗出生在家鄉臨安(今浙江杭州)臨水裏。出生之時,父親錢寬正在他處,鄰居奔來相告,稱其家中傳出兵甲馬嘶聲,亂成一團,錢寬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趕回家後,抱起他就要扔往井中,被祖母苦苦拉下。就這樣,得了婆留喜一名。
錢鏗成人後,無賴潑皮,從不安心農作,而是舞槍弄槊,販賣私鹽。這時正是唐僖宗時代,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各地動蕩不已。他24歲那年,被石鏡(今浙江臨安東南)鎮將董昌招為鄉兵,後任偏將,參與鎮壓周圍的農民起義,黃巢起義軍南下閩、廣途中也曾被他迎擊。黃巢軍攻入長安後,天下大亂。董昌被淮南節度使高駢薦為杭州刺史,他也被擢升為杭州都知兵馬使,統帥杭州所屬八都兵,掌握了杭州兵權。
景福二年(893)二月,董昌見唐朝廷已無力控製局勢,各地藩鎮公開割據,在左右的蠱惑下,自稱皇帝,國號大越。
錢鏗得知董昌稱帝的消息後,十分高興,心想此時出兵越州算是師出有名了。勸董昌“與其閉門作天子,豈若開門作節度使”,意在勸降。董昌不理,錢鏗一麵向唐廷報告董昌叛亂,一麵率兵進逼越州城下,圍城至次年五月,錢鏗大軍攻入州城。平越州後,錢鏗擁有了浙東與浙西,奠定了吳越國的基本範圍。
天祐四年(9O7)朱全忠代唐稱帝,建梁朝,封錢鏗為吳越王,後又改封為吳越國王。當上了吳越國主之後,錢鏗知道自己地少國弱,南有閩,北、西有吳,虎視他這個蕞爾小國。為了牽製這兩個敵國,他始終采取“交遠協近”的戰略:向後梁、後唐稱臣納貢,陸路不通就走海路。
納貢需要物,稱臣需要錢。錢鏗自己自然拿不出這麼多的錢和物。據《吳越備史》記載:錢鏗性極儉“衣衾用油布,寢帳壞,文穆夫欲易以青繒,鏗不許”。沒別的法子,隻有伸手向老百姓要。除田賦、市租、山林、川澤等稅以外,甚至一度連蛋、魚、雞也征稅。一時間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
錢鏗聽了卻絲毫不為所動。他有一句名言,叫做“用汗水代血水,以錢財換平安”。意思是說他向老百姓征稅實際上還是替老百姓著想。倘無後梁、後唐等小朝廷因受他的貢奉而對他施以道義上的支持,他的臣民們就要飽受戰亂之苦。為了使那些拿不出錢與物的老百姓們能夠拿出錢物,錢鏗又想出個“以工代貢”的主意。
原來,吳越國都在杭州。杭州城處在錢塘江的入海處。每逢初一、十五朔望日,常有海潮連天而起,直逼州城,卷走人畜房屋。錢鏗下令征集那些無錢無物進貢的老百姓鑿石築堤,以防海潮海浪傷人。因為工程十分浩大,日久天長,有些人就有意見了。
一天早晨,手下人來報,說在王府外麵的牆上發現了一首反詩。
“反詩?”
“回大王,的確是語涉大不敬!”
“有這麼嚴重?說來我聽聽!”
“是。回大王,這牆上寫的是‘服勞役,沒了期,侵晨起,抵暮歸,”
“真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服勞役,如何‘以工代貢,不進貢,靠什麼牽製吳國與閩國,他們來攻,誰流血?難道是為了我一個人嗎?”說到這裏,錢鏗不禁有些憤憤然了。他有些意氣用事地說:“去,替我在那首歪詩後麵續上幾句,也替我講點道理給他們。”
次日,往來於王府外麵路上的行人在那首打油詩的後麵又看到了用同樣的字體書寫的兩句續詩:“沒了期,春衣才罷又冬衣。”
為了進一步盤剝百姓,錢鏗規定,杭州西湖四周的漁民每天須交納新鮮湖魚數斤,以供他及他的家屬食用。因他所居之處係他做節度使時的宅邸,因而賦予這項額外的苛捐雜稅以一個很好聽的名目叫做“使宅魚”。錢鏗要求這些進貢的魚必須是在2斤上下,鮮美活肥,而且必須是鱖魚。鱖魚?為什麼必得是鱖魚?原來,這裏有一個典故。
在當上了吳越國主以後,錢鏗頗樂於附庸風雅,喜愛其時剛剛興起不久的“詩之餘”(亦即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詞”)。當時的詞壇還不像宋代那樣群芳競發。屈指可數的詞人中以張誌和最為錢鏗所喜愛。張誌和有一首傳世之作,其中有一句叫做“桃花流水鱖魚肥”,最為錢鏗所稱道,正因如此,錢鏗在向老百姓征魚時點名要的就是鱖魚。
但是,鱖魚可不是每天都能捕到的。為了應差,漁民們隻好把已經捕到的其他種類的魚賣掉,然後再去市場買錢鏗所喜愛的鱖魚。本已水深火熱的西湖地區漁民一個個叫苦連天。
有一班公忠體國的大臣認為錢鏗此舉很不得人心,想勸諫又怕不被采納。思來想去,他們想起一個人來。誰呀?羅隱。
羅隱,字昭諫,乃是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的文學家(魯迅對他的小品文極為稱道)。為避中原戰亂,當時他移家吳越,任錢鏗統治下的錢塘縣的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