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宋太祖趙匡胤(1 / 3)

後周恭帝顯德七年(公元96O年)正月初四,在東京城(今河南開封市)東北四十五裏外,有一個不大的驛站,名叫陳橋驛(今封丘陳橋)。當時,這個小小的驛站竟駐紮著數1O萬人馬。大軍帳外豎著一杆認軍旗,旗上寫著“殿前都點檢(禁軍中的最高統帥)趙”。大帳內軍中主將正在鼾睡,黎明時分,一群兵將穿著鎧甲,拿著兵器擁到門外。正在鼾睡的主將被人搖醒,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便被架了起來,推在一張大椅子上,然後不容分說,便把一件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大夥跪倒嗑了幾個頭,高呼“萬歲”。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發生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曆史事件。而這位被“強迫”推為皇帝的將領就是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代周稱帝

趙匡胤出生於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他祖上原是涿郡(今河北涿縣)人,後唐王朝建立時,他們舉家遷往洛陽,趙匡胤就生在洛陽的夾馬營。後晉王朝建立時,他們全家又隨著新王朝移居東京。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後晉被契丹滅亡,河東節度使劉智遠趁機當了皇帝,建立了後漢。這一段時期,在曆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是一個大動亂、大分化的時代,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族要求和平統一,民族希望安居樂業。趙匡胤受家庭和社會風尚的影響,從小就棄文習武,而且從小就有很遠大的誌向。青年時代他就寫過一首言誌的詠日詩:“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水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表明他早有“趕卻殘星趕卻月”,掃除大小割據勢力的雄心壯誌。

趙匡胤2O歲那年,他毅然辭別父母妻子,離開東京,一路西行,希望能找到一個伸展抱負的地方。他到過陝西、甘肅等地,不僅沒找到伸展抱負的機會,甚至連生活也成了問題。沒辦法,隻好又轉身東行。兩三年艱苦的流浪生活使他意識到: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想成大事,必須先投靠一個有勢力的特別是一個有兵權的人。於是他便南下,首先到複州(今湖北沔陽縣西南),想投在防禦使王彥超的麾下,但王彥超並沒收留他。他便又轉投刺史董宗本,董宗本倒是收留了他,但董宗本的兒子卻不容他,趙匡胤無法再呆下去,隻得離去。最後他投到樞密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偏將。由於他武藝精湛嫻熟,又通兵法,受到郭威的賞識。乾祐四年(公元951年),郭威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在擁立過程中,趙匡胤也出了不少力。所以,在郭威建立後周王朝之後,趙匡胤便成了後周禁衛軍的軍官。郭威死後,他的養子柴榮繼位。柴榮是個很能幹的君主,他繼續推行郭威的政治改革,並采取了一些恢複生產的措施。軍事上,他統一了關中地區和淮河流域,後又親自北伐契丹,收複了一些地區,為統一打下了基礎。

公元954年,北漢聯合遼國(即契丹)進攻後周,趙匡胤也隨柴榮出征,與漢遼聯軍交戰於高平(今山西晉城縣東北),周將範愛能、何徽,竟一觸即潰,爭相南逃。形勢萬分危急,在這緊急關頭,趙匡胤非常鎮定,對張承德說:“將軍麾下多善左射,請為左翼,我則從右翼包抄。敵氣輕狂,全力死戰必能破敵!”說罷拍馬上前,當先衝入敵陣。北漢軍隊大吃一驚,陣容頓時混亂起來,張永德的射手們也抓住時機,箭如飛蝗般射向敵陣。敵人騎兵中箭栽下馬來,驚馬又踐踏了步兵,亂作一團。而周軍受到趙匡胤的鼓舞,士氣大振,人人奮力廝殺,終於大獲全勝。高平之戰,反敗為勝,成為我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趙匡胤由於在戰鬥中的出色表現,受到了周世宗柴榮的器重,並給他記了大功一次。以後一係列的南討北伐,柴榮總把他帶在身邊。在那些戰爭中,趙匡胤也立下了不少功勞,後被提拔為殿前都督侯(皇帝親軍的高級長官)。從此,趙匡胤開始掌管後周的軍事大權,開始實現他那“趕卻殘星趕卻月”的雄心壯誌。

顯德六年,柴榮率領大軍北攻契丹。此次親征,趙匡胤一直隨駕左右。契丹寧州(今甘肅寧縣)、益津關(今河北霸縣)守將都相繼歸降,後周軍隊直抵幽州大門瓦橋關。瓦橋關守將姚內斌也城破歸降,但就在馬上要攻取幽州的時候,柴榮忽然病倒,大軍隻得停止進攻,返回東京。

回到東京之後,柴榮的病是一天比一天重,當時他的兒子還隻有七歲。為了使柴氏江山千秋萬代傳下去,他在死前對身後政事進行了一番精心部署。當時的禁軍由殿前都點檢統一指揮,擔任這一職務的是張永德。張永德雖然也屢立戰功,但他是郭威的女婿,為人既驕橫,又有“點檢為天子”的傳說,柴榮怕自己死後他不聽約束,所以決定把他換掉,交由他最信得過的平時對他最忠實的趙匡胤擔任。於是,趙匡胤就完全掌握了後周的軍事大權。

公元959年柴榮病死,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當時兼任宋州(現在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使、防守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的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幕僚趙普等人,看到柴宗訓年幼無能,就秘密籌劃準備奪取皇位。

公元96O年春天,後周的君臣正在慶賀新年,在趙匡胤的指使下,鎮州和定州(現在河北省的正定縣和定縣)有人到開封謊報軍情,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聲勢很大。後周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假,急忙派趙匡胤帶領大軍,前去抵抗。趙匡胤率軍隊走到陳橋驛便停了下來。在他的導演之下,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即“陳橋兵變”。

被“黃袍加身”的趙匡胤開始還假意推讓一番,眾將哪裏肯答應?於是,趙匡胤乘機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發出號令,你們能聽從嗎?”“願聽命!”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趙匡胤又說:“皇帝和太後,都是我侍奉過的,朝廷中的大臣,你們都不能欺侮冒犯。近年來皇帝一上台,進了京城就放縱士兵搶劫。你們不能這樣做。凡是聽從我命令的,以後必有重賞;違反命令的,一律嚴辦。”

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掉轉馬頭,回到了開封。開封居民早已聽到政變的風聲,見趙匡胤的大軍去了又來,非常驚慌。直到聽人說趙匡胤在陳橋軍前的講話,又看到巡邏的士兵處死乘機搶劫的歹徒,才安下心來。京城秩序也恢複了正常。

後周的宰相範質、王溥,被將士擁到趙匡胤那裏。趙匡胤脫下黃袍,假惺惺地哭著對範質、王溥說:“我受周世宗的厚恩,今日被將士們逼迫,做出這樣的事,真是慚愧,叫我怎麼辦呢?”範質剛要說話,趙匡胤的部下羅彥珪按劍上前,大聲喝道:“我們今天一定要立點檢為天子!”趙匡胤假意喝道:“還不退下!”羅彥珪卻按劍不動,嚇得範質、王溥臉色都變了。於是王溥趕緊退到台階下,伏身下拜。範質也隻好跟著下拜,口呼“萬歲”。如果周世宗柴榮在天有靈,知道這一切,一定會覺得自己真是枉費心機,悔不當初的!

正月初五下午,趙匡胤舉行做皇帝的儀式。崇元殿上,聚集了文武百官。一位官員拿著事先以柴宗訓為名義寫的詔書,宣布把皇位禪讓給趙匡胤。趙匡胤正式登上了皇位,接受群臣的拜賀。由於擔任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因此,他把國號定為“宋”,仍舊把開封作都城。曆史上將其稱為“北宋”,趙匡胤是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