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可能消除後周舊臣宿將結盟反叛,對後周將官趙匡胤一概留用,給予優厚待遇。同時,在暗中密切注意手握重兵的藩鎮將領,預防不測。果然,宋朝建立不出三個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就會師北漢大舉反宋,驅兵直逼汴梁。由於早有準備,趙匡胤立即命令石守信等將帥分兵迎擊。行前,他對眾將麵受機宜,說:“你們馬上率兵馬控製關隘,千萬不要讓李筠兵進太行,這樣,必能破敵。”這一招可謂老謀深算,若李筠西下太行,據河洛之險,控關中糧道,就會形成“東向而爭天下”的局麵,宋朝將捉襟見肘,自身難保。宋太祖這一部署,反映了他確有深遠的戰略目光,先頭部隊出發不久,趙匡胤下詔親征,率軍穿越險峻多石的山路奔赴驛州前線,迅速平定了李筠之亂。
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世宗時與趙匡胤分掌內外兵權。趙匡胤代周稱帝,李重進心中忿然。李筠起兵後,李重進派翟守繤暗中去聯絡,準備合擊宋朝。不料,翟守繤是趙匡胤安排在他身邊的親信。他立即潛行到京,向趙匡胤做了密報,趙匡胤下令:“你要想辦法說服李重進不要馬上起兵,避免他和李筠聯合,以免分散我的兵力。”翟守繤回到揚州,一番花言巧語,騙得李重進果然相信,按兵不動。這樣,趙匡胤得以集中兵力對付李筠。等到李筠戰敗,李重進想舉兵時,趙匡胤已騰出空來,下詔親征,迅速攻克了揚州,走投無路的李重進隻落得個自焚身亡。
趙匡胤一年內兩次親征的勝利,基本解決了新王朝與舊王朝殘餘勢力之間的矛盾,但他並未因此而感到心安,相反,他更時時刻刻感到另一種潛在的威脅。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大封功臣。後周將領慕容延釗,因為擁護宋朝,升任殿前都點檢。領兵守衛北邊的韓令坤,當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當了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這些都是統率禁軍(宋朝軍隊的主力)的高級官職,他們掌握了軍事大權。
平定了李筠、李重進的叛亂之後,趙匡胤並沒有滿足於安定的局麵。他反複思考著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確保他的統治?於是他問大臣趙普:“自從唐末以來,幾十年中間,帝王換了好幾個姓,篡位之事頻繁,變亂不停,原因到底在哪?我想讓天下停止戰亂,使國家長治久安,究竟應該怎麼辦?”趙普回答說:“這是由於藩鎮勢力太大,君弱臣強。如果奪他們的權力,控製他們的錢糧,收他們的精兵……”不等趙普說完,趙匡胤馬上說:“你不用再講,我已經明白了。”
於是,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罷免了慕容延釗、韓令坤統領禁軍的兵權,派他們兩人到外地當節度使,從此,不再設立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
禁軍將領石守信,因為擁立有功,宋太祖沒有立即罷免他。就在那年秋天的一個晚上,趙匡胤約請石守信等一批將領飲酒。他乘著酒興對眾將說:“我沒有你們,不會有今天。然而當天子太艱難了,還不如當節度使快樂,我沒有哪天敢睡安穩覺!”眾將忙問其緣故,趙匡胤歎著氣說:“原因不難知道,這皇位誰不想坐上幾天?”石守信等聽出話中有話,便說:“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其他想法?”趙匡胤沉吟說:“你們雖然沒有其他想法,但是,如果有朝一日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也把黃袍披到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做,恐怕也不行了。”石守信等大吃一驚,個個嚇得涕淚雙流,連連磕頭說:“我們實在太笨,想不到這一點,請陛下指給我們一條生路。”宋太祖意味深長地說:“一個人的壽命非常短促,貪圖富貴的人,不過想多積攢些金銀,享福安樂,使子孫不會窮罷了。我為你們打算,不如交出兵權,到地方上做官,購置些好的田地房屋,為子孫留些產業,再多買一些歌妓舞女,天天飲酒作樂,過一輩子。我再和你們聯婚,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難道不好嗎?”這番話既是勸告,又是警告。石守信等人一聽,趕忙向宋太祖叩頭謝恩。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推說有病,不去上朝,請求辭去軍職。趙匡胤十分高興,對他們假意安慰一番,賞賜大量財物,解除了他們統領禁軍的兵權,派到地方上做節度使,但是已經沒有實權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此後,宋太祖麻利地進行了一係列改革。當時軍隊主要分為禁軍和廂軍:廂軍是各州的地方軍,禁軍是用來“守京師,備征戰”的中央軍。“杯酒釋兵權”之後,趙匡胤取消了正副殿前都點檢,改設侍衛馬軍、步軍兩司和殿前司,分統禁軍,鼎足而立,互不統屬,分別聽命於皇帝。另設樞密院,掌握軍隊調動權,樞密院、三司又互相牽製,皇帝高高在上,對他們操縱自如。
接著,他又實行了“內外相製”的策略削弱藩鎮的實力和實權(包括兵權、政權和財權)。他把一半禁軍留駐京師,一半駐屯各州府,通過這種辦法控製全國,防止變亂。為保持禁軍對廂軍的絕對優勢,常把廂軍中體格健壯武藝出眾者選入禁軍,而把禁軍中的病弱者退作廂兵。這樣,禁軍與廂軍強弱分明又互相牽製。宋太祖又製定了“更戍法”,規定除了警衛皇室的殿前班外,所有禁軍都要定期換防,將領經常調動,軍隊和將帥的調動權也歸中央,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宋太祖通過從“杯酒釋兵權”開始的一係列軍製改革,逐步鏟除了引起社會動蕩變亂的禍根,使軍隊完全成了皇帝得心應手的暴力工具。後來,趙匡胤把地方上的行政權和財權,也分別派人接管過來,節度使逐漸成了沒有實權的官銜。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於結束這種混亂局麵,維護國家的統一,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軍隊經常調動,將領又不固定,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麵。趙匡胤雖然把軍權集中到中央,可是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卻大大削弱了,邊防力量也薄弱了。
“逐卻殘星與殘月"
宋朝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但是,原先各地的一些割據勢力依然存在。北方有契丹建立的遼國和盤踞太原的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國家。在湖南和複州等地方,也還有人擁兵自立。
宋太祖做皇帝以後,就進一步考慮如何消除這些割據勢力。他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方。”於是,他跟趙普商量消滅割據勢力的具體措施。當時宋朝剛剛建國,禁軍不足2O萬人,以步兵為主;遼國卻有5O餘萬人,以剽悍的騎兵為主;北漢、南唐、後蜀的兵力也不弱。麵對這種形勢,正確的戰略就成了克敵製勝的決定性因素。趙國胤與趙普的“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不謀而合。因為南方各國兵力相對薄弱而經濟比較富裕,這是“先南後北”戰略的基本依據。若先收複太原(指北漢),宋朝則要獨自承擔遼國的壓力,況且待削平南方各國之後,實力會大大增強,那時再攻打太原,豈有拿不下之理?在貫徹“先南後北”戰略過程中,宋太祖又采取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具體措施。太祖選定的第一個攻擊目標就是軍力弱小而處長江中遊要衝的荊南、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