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宋太宗趙光義(1 / 3)

太宗趙光義

擁兄自立代兄稱帝

經過多年的闖蕩,趙匡胤在後周功業顯赫,地位日高。比他小12歲的匡義隻是一個供奉官都知,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匡義出身於武將之家,父兄均為大將,所以他也從小學習弓馬,並參加過一些戰陣之事。據後來太宗自己回憶說,他16歲那年,曾跟隨父親趙弘殷南征,屯駐於揚、泰等州。他多次與敵將交鋒,敵將往往被他射落於馬下。趙匡胤當時駐兵在六合,聽說他的弟弟這麼能幹,非常高興。匡義18歲的時候,跟隨周世宗和趙匡胤,攻打下瓦橋關和瀛州、莫州。其後,當時22歲的趙匡義為其兄代周自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作為當事人胞弟的趙匡義最適於出麵,溝通內外,結交軍士,撫定眾心。匡義與趙普部署諸將領,列隊包圍匡胤寢所,“逼”他黃袍加身。由於趙匡義充當了前台主角,才使得蓄謀奪位的趙匡胤可以扮演一個較為超脫的角色。

因此,趙匡胤一當上皇帝,即任命匡義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使。建隆元年(96O)五月,太祖親征澤、潞,討伐李筠,即讓匡義臨時擔任大內都點檢,留守汴京。八月,匡義領泰寧軍節度使之職。十月,太祖南征據揚州反抗的李重進,匡義為大內都部署,仍留守京師。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任命匡義為開封尹,同平章事。這時,為了避諱,匡義改名為光義,匡美也改名為光美。

杜太後對次子光義格外疼愛,但是要求也比較嚴格。光義每次外出,太後總是要他與趙普在一起,並且刻畫日影約定歸來的時間,光義從來不敢違背母命。杜太後要光義多與趙普接觸,一是為了讓光義向趙普學習處事之道,二是因為趙普是太祖甚為倚重的國家重臣,結交他可以鞏固和提高光義的地位。這些也是杜太後的深遠用心。

擔任開封府尹,對於趙光義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作為國家首都的行政最高長官,開封府尹對國家軍政要務起著上承下達的作用。從建隆元年(96O)到開寶元年(976)光義當了十六年的開封府尹,鍛煉了實際處理政務的才能。他利用開封府尹的地位,在開封府中廣延豪俊,聚集一批文武皆備的幕僚、軍校。通過廣置黨羽,內外交通,光義在開封府時勢力大盛,威望日高,羽翼漸豐,為他日後爭奪帝位及治國安邦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趙匡胤為人較為厚道,他對光義兄弟情義甚重。有一次光義生病,匡胤身為皇帝,仍親手為他灼艾。光義失聲叫痛,匡胤大概是要為其弟分擔病痛,也取艾自灸。遇有軍國大事,也多與之商議。不過,作為政治家,二人並非親密無間。他們的矛盾通過一件事即可看出。光義在開封府時,有個青州人到京城來,帶著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子,光義見她秀美出眾,想買下,那青州人不答應。光義手下有個叫安習的,自報奮勇願辦成此事,他用手段將青州女子偷偷地買進開封府。後來太祖知道了這事,下令追捕安習,安習隻好藏於晉王宮中,直到光義做了皇帝,他才出來。太祖嚴捕安習,分明是對光義的一種警告。

開寶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於是光義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伐漢收功攻遼敗績

不管杜太後遺詔是否真有其事,趙光義以皇弟身份繼承皇位在正統的封建世襲製中並非名正言順。而且在太祖平定諸侯國的統一戰爭中,他沒有任何建樹。他感到要想鞏固帝位,貼服人心,必須樹立自己的威望。太宗即位後,陳洪進親自到開封朝貢。太宗封陳洪進為檢校太師。錢俶於是決意上表,獻出所管13州1軍,共68縣,556OO8戶,兵士115OOO餘人,削去吳越國號。太宗封錢俶為淮海國王,其子弟多人以官職。吳越舊地反對納士的官吏,受到太宗的堅決鎮壓。至此,宋朝完全統一了南方各地,太宗於是把主要兵力轉向北方的北漢和遼朝。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下令再次進攻北漢。任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率領勇將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米信、田重進等,四路出兵,分攻太原,把太原城圍得水泄不通。宋太宗吸取了以往失敗的教訓,特派刑州判官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阻截遼朝援軍。

北漢主劉繼元見宋軍來攻,急忙遣使向契丹求救。開寶八年時,遼朝曾與宋廷訂有和約。因為當時宋朝忙於統一南方,故對遼采取和好的態度,以免兩麵受敵,契丹也忙於內部事務,雙方都樂意保持著通好的關係。太宗預料契丹必出兵助漢,故於四月間下詔親征,率領廷美等到太原督戰,在太原城外築起長圍,斷絕城內的一切物資供應。雙方苦戰至五月,北漢指揮使郭萬超潛行出城,投奔宋營,劉繼元帳下諸衛士也多出降。北漢亡,至此,所謂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麵全部結束。

太宗乘滅北漢的餘威,率大軍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六月進抵易州。遼刺史劉宇本是漢人,獻城投歸宋營。太宗留兵千人協守易州,又進攻涿州,遼涿州判官劉厚德亦為漢人,複開城納降。宋太宗見連下二城,旗開得勝,非常高興,乘勝率兵進抵遼之南京(今北京市)城南,命宋偓、崔彥進、劉遇、孟玄哲四將各率軍兵四麵攻城。守將耶律學古拚命抵禦,太宗親自督戰。然而宋軍圍伐太原疲敝,今又攻城不下,已經懈怠。這時遼朝已派援軍來救。探卒入報,遼將耶律休哥為前鋒,已至高梁河。太宗命大軍拔營齊起,前往高梁河迎敵。快到河邊時,隻見遼兵有數萬人越河而來,雙方擺開陣勢,金鼓齊鳴,旌旗飛舞,宋軍奮力激戰,遼兵傷亡慘重,漸往後退。太宗見遼軍將要支持不住,遂命宋軍猛攻。正在這時,又有兩隊遼兵,分左右衝殺而來。左翼為遼將耶律斜軫,右翼為遼將耶律休哥。二人都是遼國良將,善於用兵,宋軍抵擋不住,紛紛敗退。耶律休哥趁機直取太宗,太宗急命左右護駕,但諸將被遼兵分割散亂難以顧及,太宗倉惶失措,幸虧輔超、呼延讚等人趕到,奮力遮護,保衛太宗南奔至涿州。

雍熙三年(986)正月,太宗詔議親征,企圖扭轉高梁河慘敗之後頻頻挨打的被動局麵,挽回自己的麵子。但是前次親征的慘敗,特別是高梁河之戰險被遼軍所擒的遭遇,使太宗餘悸未消。這時又有參加政事李至乘機上言,說京師是天下之根本,皇上不離輦轂,而命將出征,可以顯得從容。太宗順水推舟,決定不再親自出馬,而出動3O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北上攻遼。曹彬、米信出雄州,田重進出飛狐,潘美、楊業出雁門。

初期作戰宋軍進展順利,接連小勝。但由於宋軍指揮不當,各路軍缺少合作,紛紛敗績。楊業父子率領殘兵在陳家穀奮力死戰,不見援兵,命其子楊延昭殺出一條血路,飛馬乞援。遼兵漫山遍野而來,楊業部下大部分戰死。楊業本人身負幾十處創傷,最後為遼軍所俘獲,不顧遼軍的威脅利誘,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失援敗死,邊境大震。雲、應、朔諸州將吏都棄城而逃,三州複為遼軍占領。遼軍又乘勝進入宋境,深入深(今河北深縣)、德(今山東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搶掠一空,使宋朝邊民蒙受重大損失。敗報傳至宋廷,太宗痛失良將,下詔旌表楊業,贈其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大將軍潘美,坐失戰將,監軍王侁,貽誤戰機,分別給以降官三級和除名的處分。在戰事方麵,宋太宗遠不及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身曆百戰,有著豐富的戰場實踐經驗。而趙光義則基本上沒有經曆過重大戰役,缺乏這方麵的鍛煉。但他又自詡高明,剛愎自用,再加上為了控製軍將,每次作戰前都親自擬定陣圖,結果嚴重束縛了前線將帥的手腳。

端拱元年(988)秋八月,北部邊境接連三次警報,依次是涿州、祈州、新樂失守。太宗滿麵愁容,對群臣說:“契丹不肯收兵,經常騷擾河朔,看來不得不大舉北伐了。”他心裏卻對出師一點把握都沒有,已經完全失去了當初北伐時躊躇滿誌的信心和決心。朝一些大臣開始提出主和與主戰兩種不同的政見。主和派要求太宗屈己求和。宰相李昉等相率上疏,引證漢唐故事說明對外講和的重要。但是對於那些明顯要求屈辱求和的主張,太宗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他對趙普等人說:“恢複舊疆,不是別人的主張,是朕的一貫誌向。伐遼失敗隻是由於將帥軍事指揮上的失誤所致”。右正言、戶部郎中張洎等主戰派則相繼上禦戎策,建議加強邊地武將的兵權,任賢修政,省官畜民,選勵將士,再次北上伐遼,收複失地。太宗雖對這些主張加以讚賞,但卻不打算實行。

太宗晚年,守內虛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已經形成。因此,對遼由攻到守,準備和解。而遼朝的簫太後對宋朝多次北伐卻耿耿於懷,向宋擺開了進攻的陣勢進行威脅,並幫助李繼遷繼續削弱宋朝的力量。宋太宗為了防守,使宋軍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疏浚、開拓邊地河道,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東至泥沽海口,利用河渠塘泊,築堤儲水,深十餘尺,作為屏障,曲曲彎彎,東西九百裏。沿塘設置28寨,125軍鋪,士兵3OOO餘人,部署兵船百餘艘,往來巡警,以防遼國騎兵的奔突。對於遼軍的入侵,“但令堅壁清野,不許出兵,繼不得已出兵,隻許披城布陣,又臨陣不許相殺”,結果束縛了軍隊將士的手腳。守邊將領們隻好得過且過,“始受命則惟以攻堅陷陣為壯圖,及遇敵則惟以閉壘塞門為上計”。真正能對遼軍作戰的將領屈指可數,從此,宋朝軍隊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弱了。

借鑒前車以文治國

宋太宗是自五代以來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他即位之初也重武,是因為當時形勢需要他繼承太祖的統一大業,既而武運不昌,所以轉而重文。太宗在多次伐遼失敗後,失去了往日的銳氣,文治方麵,他的確有很多獨到之處。他開創、修補、完善了宋朝的各項典章製度,使之在自己在位期間基本成為定製,對防止王朝像五代各朝一樣短命夭折,奠定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各方麵製度的基礎。兩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太祖法度主要在於軍事、政治方麵,而太宗除了對太祖法度作了進一步完善外,又著重在文化、經濟等方麵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規範。

科舉製度雖始於隋唐,但真正完善是在北宋。到宋初,門閥製度不複存在,科舉向文人知識分子廣泛開放,“家不尚譜諜,身不重鄉貫”,隻要文章、詩賦合格,都可錄取。宋太宗擴大了取士的規模,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數額遠遠超過唐代及宋太祖時。太宗還促進科舉取進士日趨嚴密、完整。宋太祖開寶六年(973)以後,殿試成為定製。太宗進一步規定,殿試後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別賜與“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的功名。太宗時實行考卷糊名彌封法,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利用試卷作弊。宋太宗還嚴格科舉考試,親自複試。

太宗十分重視發展文化事業。五代以來,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為三館,在石長慶門東北,僅有小屋數十間,而且“湫隘卑庳,僅庇風雨,周廬徼道,出於其旁,衛士騶卒,嘈雜其旁”,條件很差,三館每逢受詔撰述,都是移到其它地方。太祖時期,也沒有什麼變化。太宗即位的第二年,親到三館視察,看到這種寒酸狀況,對左右侍從慨歎道:“這哪裏能夠蓄天下圖書,待天下賢俊?”當即下令另選左升龍門東北車府地為三館新址。命中使督促工匠,晨夜兼作。三館的棟宇殿閣,都是太宗親自規劃的,其精美壯觀,可與皇宮的建築媲美。一年後工程竣工,定名為崇文院。到太宗晚年,崇文院及秘閣的藏書已十分豐富。太宗頗為自負地對大臣們說:“朕即位之後,多方收拾,抄寫購求,今方乃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