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宋真宗趙恒(1 / 3)

真宗趙恒

少有大誌三十而立

趙恒聰睿靈敏,從小就得太祖、太宗的喜愛。7歲時,就傅受經,初覽即能成誦。好與諸兄弟玩戰陣遊戲,常自稱元帥,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且言談不俗。據說有一次隨太祖入萬歲殿,他頑皮地坐在太祖的禦座上玩耍,太祖愛撫地問他:“這是皇帝的寶座,孩兒願做皇帝嗎?”年幼的趙恒竟回答道:“天命有歸,孩兒亦不敢辭。”使太祖大為驚奇。稍長,太宗讓他練習草書,他卻說:“草書之跡,誠然妙秘。但孩兒聽說王者事業,功侔日月。臨政處事,應毫無隱諱。一照之心,一覽無餘。若學草書,恐臨事有誤,謹願罷習。”此番話亦使太宗歎異。

太平興國八年(983),趙恒16歲時,與兄德崇(改名元佐)、德明(改名元僖)一起受封,授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改名元休。雍熙三年(986)七月,賜名元侃。端拱元年(988)正月,進為荊南、湖南節度使,改封襄王。淳化六年(995)八月,複立之為皇太子,兼判開封府,賜名恒。

至道三年(997)二月,太宗患病,朝廷中開始了謀立新皇帝的明爭暗鬥。趙恒立為太子後,因事得罪了身為宣政使的宦官王繼恩,為其忌恨。自太宗病重,王繼恩便暗中串聯了參知政事李昌齡、知誥胡旦等,並與太宗李皇後通謀,圖立元佐。

三月二十九日,宰相呂端入宮問疾,見太宗病危旦夕,又見左右奉侍太宗的隻有李皇後,王繼恩等人,獨不見趙恒,懷疑有變,隨忙退至中書,密寫“大漸”二字,派腹心吏人急趨東宮,促趙恒入禁中。這時,太宗駕崩,在呂端等輔佐下,趙恒即帝位於太宗靈前,時年3O歲。

內修文治外睦友鄰

趙恒即位後,下詔製說:“先朝庶政,盡有成規,務在遵行,不敢失墜。然而纘圖伊始,懼德弗明,所宣拔茂異之才,開諫諍之路,惠複疲贏。庶幾延宗杜之鴻休,召天地之和氣。”表示了他銳意興革、立誌圖強的決心。

為了取得大多數人的支持,趙恒首先下令提高京官的政治待遇,規定朝官與未朝官同樣敘遷磨勘,同樣穿緋、紫色官服。禮遇先朝諸大臣,加宰相呂端右仆射,召拜他的兩位老師李至、李沆為參政知事,拜宿將曹彬為樞密使兼侍中,又以富有才略謀議的戶部侍郎向敏中、給事中夏侯嶠為樞密副使,共典軍政。尊太後李皇後為皇太後,仍居西宮嘉慶殿,後徙之萬安宮。同時追尊生母李氏為賢妃,進尊號為皇太後,追諡元德,後附葬太宗永熙陵。先前參與謀廢立的參知政事李昌齡、知製誥胡旦以及宦官王繼恩等人,相繼貶黜,流放遠郡。然後詔禦史台諭告內外文武群臣,自今人君有過,時政或虧,軍事臧否,民間利害,並許直言極諫,抗疏以聞。次年(998)正月,改元鹹平。

鹹平元年(998)十月,趙恒進行了一次重大的人事調整。罷呂端、李至宰相職,擢戶部尚書張齊賢與李沆並為相,罷參知政事溫仲舒為禮部尚書,擢樞密副使向敏中為參加政事。擢翰林學士楊礪、宋湜為樞密副使,共參國政。接著便著手整頓吏政,解決機構腋腫、貪汙腐敗、官吏冗濫、選舉作弊等突出問題。

趙恒采納宰相張齊賢的建議,始定外任官職田製度,規定職田數量以差遣為別,作為各級官員的俸給補貼,提倡廉政。然後裁撤合並疊床架屋的官僚機構,罷置鹽鐵、度支、戶部副使,並鹽鐵、度支、戶部為一使,並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勾院為一,以提高三司的辦事效率。又嚴格官吏的舉薦、任用、遷轉、考核製度。鹹平二年(999),趙恒詔令各部、台、院舉薦升朝官任知州,被舉薦者三任而有政績,才能作為善舉而議獎賞。否則被舉者若犯貪贓罪等,舉薦者亦連坐。趙恒還命宰臣謄錄內外官員曆任功過,編冊進呈,以備委任官員時參考。鹹平四年(1OO1)四月,趙恒在崇政殿親自考核京官,開創了宋代京朝官磨勘引對的先例。

為了廣泛選擇優秀人材和網羅人士,趙恒把改革科舉製和發展學校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在《勸學文》中,曾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如此極端的利祿觀作為勸學手段,使眾多的讀書人趨於科場。學校教育自宋初以來,官學甚少,以書院為主要教學形式的私學逐漸興盛起來。對此類書院,趙恒也給予了扶持。

趙恒在實行政治改革的同時,也積極尋求經濟富強之道。在他即位的當年五月,下詔說:“國家大事,足食為先。”以國家未有九年之蓄為憂,令兩府大臣講求豐盈之術。他還對侍臣說:“經國之道,必以養民務穡為先。”詔三司每逢歲稔之年,要增廣市糴以實倉廩。重申轉運使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勸課農桑。鹹平二年,命度支郎中裴莊等官員分赴江南、兩浙等地,發官廩賑恤受災饑民,蠲除田賦。詔令有司減罷各種無名力役,暫緩土木營建,以休養民力。又令陝西沿邊地區廣興屯田,把士卒戍邊和耕種結合起來,還詔令全國,凡民戶有能力開荒,準許無田稅農戶請佃荒田墾種,五年後定納賦稅。為了使民戶有能力進行生產,又推廣農部判官馬元方創製的“預買絹”法。即在每年春季民力乏絕之時,官府借貸戶緡給農戶安排生產、生活,俟秋收後以絹輸官償債。

趙恒本人也以勤政為要。他製定的工作日程表是:每天清早在前殿接見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審刑院各部門的請對官員,聽聞奏事,能決定的立即答複。早飯後處理各司奏事,批閱奏章,直至中午。下午看書學習,安排各項例常活動。晚上則多召儒臣進講,詢訪為政得失、探討經史等。他還以刑獄直接關係到國治民安,首先恢複了廢置已久的各路提點刑獄官。後又以京師獄訟繁雜,專門設立了“糾察在京刑獄司”的機構。為防止刑獄偽濫,詔命諸州長官親決獄訟,疏理冤滯。各地縣尉司不得私置獄。又命給事中柴成務等人,編集《新定編敕》856條,鏤板頒行,與律令格式、刑統並行。

同時,趙恒也下詔嚴格約束皇親國戚以及宦官。他的姑母秦國長公主為其子王世隆求官正刺史,趙恒婉辭拒絕,說:“正刺史係朝廷公議,不可。”他的妹妹魯國長公主為翰林醫官趙自化求升秩,也被他拒絕。駙馬都尉石保吉家中發生家仆偷盜一事,石保吉麵請趙恒,乞加重罪,又欲在他家中設刑問罪。趙恒以國家自有常法,不允,命交有司處決。

由於趙恒在即位之初的幾年中,能廣開言路,銳意興革,勤政治國,所采取的措施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因而全國人口由他即位初年的4OO多萬戶增加到近8OO萬戶,出現了後世所稱的“鹹平之治”的小康局麵。

趙恒在加強國內統治的同時,也密切注意同鄰邦的關係。當時宋朝的外部威脅主要是北鄰的契丹政權和西鄰的黨項政權。

自太祖以來,契丹政權始終是宋朝北部的主要威脅。太宗曾大舉用兵,期望收複宋朝北部的國防重地、在五代石晉時割讓給契丹的幽、薊諸州,結果大敗而歸。此後宋朝對契丹便主要采取守勢,用以險設防的策略,開辟邊地河道、水塘,種植水田,作消極防禦。

就在此時,契丹方麵卻先發製人。契丹軍疾風暴雨般的進攻,使宋朝廷內部驚慌失措。在這緊要關頭,宰相寇準主張積極抗戰,力請趙恒北上前線,領兵親征。趙恒雖懼怕赴河北,但覺得南逃之議也不可取,隻好硬著頭皮勉從寇準之議。這年十二月,趙恒從京城出發,北上澶州。趙恒在澶州北城門樓,接見眾將帥。城下諸軍,見皇上親征,歡聲雷動,倍受鼓舞。這時先後集結到澶州周圍的宋軍達幾十萬人,將士們隻等朝廷發布號令,便驅逐強敵,複仇雪恨。河北前線各地的軍民聞聽趙恒親征,也紛紛發動攻勢,出擊敵人。

契丹軍這時深入宋境,數戰受挫,給養困難,士氣低落。耶律隆緒和蕭太後采納宋朝前降將王繼忠(鹹平六年望都之戰被擒降敵)的建議,派人傳信給趙恒,提出罷戰議和。這正和趙恒的夙願,他當即回書表示,宋朝也並非喜歡窮兵黷武,願雙方息戰安民,派殿直曹利用為使議和。契丹複派使韓杞麵見趙恒,得出以索還後周世宗時收複的關南故地為罷戰條件。趙恒深怕割地議和,為後人唾罵,囑曹利用隻要不割地,可不惜重金與之言和。曹利用問到底可允許給契丹多少,趙恒不加思索地說道:“若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後在寇準的堅持下,雙方以宋每年給契丹銀絹3O萬兩匹達成協議,罷戰言好。

黨項政權見契丹與宋罷戰言和,也遣使入宋,奉表稱臣。趙恒對德明厚加賞賜。為確保宋朝西部邊安全和防止德明反複,趙恒向黨項提出歸還靈州、派子弟入宋為人質等7項條件,不料遭德明堅決拒絕。趙恒隻好再作讓步,放棄這些要求,於景德三年(1OO6)十月,授德明為定難節軍節度使,封西平王。又先後開放設置保安軍(今陝西誌丹縣)、延州(今陝西延安市)等榷場,與之開展貿易。此後,每逢歲旦聖節,德明都遣使宋朝,貢獻不絕。趙恒對德明,也不斷封官加爵,厚與賞賜。

趙恒以巨大的代價,換取了與契丹、黨項的和好關係,使宋朝的西部和北部邊防暫時平安無事。

抑直任佞迷信昏聵

澶淵之盟後,趙恒所擔憂的外部威脅暫時緩解,但朝廷內部矛盾卻日益激化。

戰後不久,趙恒把主和派王欽若召回京城,給以資政殿學士的寵遇。王欽若伺機進讒趙恒,說前日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城下之盟古來為恥。寇準主張皇上親征,是拿皇上作“孤注”,而“孤注一擲”也是皇帝的奇恥大辱雲雲。這些話,給趙恒的心頭罩上了一層陰影,竟使他接連幾天悶悶不樂,寢食不安。

趙恒本不喜歡寇準的耿直,起用寇準,主要是讓他幫自己渡過難關。聽了王欽若的話後,趙恒便在景德三年(1OO6)二月,以寇準“過求虛譽,無大臣禮”為借口,罷其相,出知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擢參知政事王旦為相,王欽若知樞密院事,並加王欽若資政殿大學士之號,位諸臣之首。

景德五年(1OO8)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入宮早朝,當諸臣奏事完畢,皇城司來人報說,在宮城左承天門南角,發現像書卷一樣的黃帛兩丈多,黃帛上麵隱約有字。趙恒於是對眾臣說:“去年十一月,我曾夢見神人,說今年正月當降《大中祥符》三篇,想必正是天書下降了。”宰相王旦等即跪拜稱賀,說是“天書”降臨,應去奉迎。趙恒君臣一行便步至承天門,焚香望拜,取回“天書”,由知樞密院陳堯叟啟讀。大意是說,趙恒能以至孝至德詔承先業,治理天下,今後更應清靜簡儉,善始善終,永保宋祚。讀畢,趙恒再拜,接過“天書”,藏於金匾。然後大宴文武群臣,京朝官並加恩升爵。令改元大中詳符,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門。其後,“天書”不斷出現,太宗也忙忙碌碌東封西祀。

趙恒崇奉祥瑞,沉湎於封祀,朝內一班大臣也極意屈奉迎合,希求加官進爵,以固權位。首倡祥瑞封祀之說的王欽若竭盡精思,挾符瑞以邀恩寵,大中祥符五年(1O12)被拜為相,兼樞密使,因其狀貌短小,項有附疣,被人譏諷為“癭相”。

不過,這麼多的“祥瑞”並未給趙恒和他的帝國帶來多少好處,反倒天災人禍不斷。

大中祥符九年(1O16)的夏季起,從京畿、河北、陝西、京西、京東以至江淮、兩浙、荊湖的大片地區發生蝗災,各地關於蝗情的奏報不斷送進皇宮。為此趙恒憂心忡忡,幾次或親自或遣官分赴各道觀,建道場祈禱上天,乞求保佑。又幾次下詔滅蝗,災情不僅沒有減輕,反繼續擴大。這年七月的一天,趙恒方坐便殿,左右報告有飛蝗經過京城。他出門臨軒觀望,但見飛蝗遮天掩日,不見首尾。趙恒憂形於色,意甚不懌,命撤膳應災。自此,憂鬱成疾。

久任相位的王旦,自“天書”、封祀之事起,對趙恒即多加迎合,少有諫諍,凡事若少忤趙恒之意,便蹙縮不安,處事決政“務遵法守度,重改作”,潔身自好。這時,以朝政衰敗,災異嚴重,於天禧元年(1O1)七月以疾為辭,辭去相位。趙恒即擢王欽若為相。

王欽若拜相後,卻首以排除異己為能事。參知政事王曾因為他有前隙,便首先被排擠出朝。參知政事張知白因與他議事多不合,複被排擠,罷知天雄軍(今河北大名)。連三司使李士衡前任河北轉運使時,因屢獻金帛助祀而一直得趙恒青睞,也視為眼中釘,暗進讒言,阻其進用。王欽若的專橫引起朝野的不滿,遭諫官連章彈劾。複有人上書揭露他賣官鬻爵,王欽若麵見趙恒自辯,求讓禦史台為他辯誣。趙恒為“國家置禦史台,非為人辯虛實”為辭,不允。接著,又有人揭露他家藏禁書,被趙恒召問,始不自安,遂罷相,出判杭州。

王欽若罷相後,趙恒想起王旦的舉薦,召拜久在朝外的寇準為相,以丁謂為參知政事。丁謂善於揣摩人意,靠對趙恒的逢迎,青雲直上。寇準素惡其人,他也對寇準懷恨在心。丁謂曹利用等由此串聯一起,合謀伺機排擠寇準。

趙恒自患病後,則日益迷信。他曾經雖說過:“古人多言禱神可以延福,恐未必如此。”這時卻不斷幸遏宮觀,拜神求佛,乞求神祗保佑。天禧二年(1O19)三月,永興軍巡檢使朱能奏報“天書”降於乾祐(今山西柞水)山中,赴京城恭獻。趙恒仍深信不疑,備列儀仗,親自到瓊林苑,奉接“天書”入宮,大赦天下,普度道釋重行,廣建道場祭天祀地。複在天安殿召見來自京城及各地廟觀寺院的道尼僧徒13OOO餘人,賜以藥銀大錢,讓他們為自己祈福延壽。這年八月,再立皇子趙禎為皇太子。從此援引每三、五單日監斬聽政的舊製,對諸臣所奏軍國大政敷衍應付,餘則避居深宮,沉溺丹鼎。皇後劉氏漸漸專權於政。

寇準於是奏請趙恒:“皇太子漸已成人,人望所屬,願陛下思社稷之重,付以神器,以固萬世根本。丁謂為人奸佞,不可以輔佐少主,請擇方正大臣以為羽冀。”趙恒點頭答應。不料此事為丁謂偵知,丁謂急找錢惟演等,通謀劉皇後,讒言趙恒,說寇準專權,圖謀不軌。趙恒患病後,事多健忘,這時竟不記得與寇準的前番談話,輕信丁謂等所言,將寇準罷相,擢參知政事李迪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