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宋真宗趙恒(3 / 3)

真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我夢見一位神人傳達玉皇大帝的旨命。‘我原先命令你的祖父趙元明傳授給你一部天書,現在還要讓他去見你。‘第二天又夢見神人傳達我祖父的話:‘你要擺設六個座位等候我,我的座位要靠在西邊。‘於是當天就在延恩殿設立道場。到了五更之初,先是聞到一股奇香,接著黃光射滿大殿,祖父駕到。我一再在殿下參拜。不一會兒又來了六個人,向祖父作揖,然後各就座位。祖父讓我到他跟前去,他說:‘我是人皇九人中的一人,是趙家的始祖,第二次降生就是好糧皇帝,後唐時又降生於趙家,現已百年。你作為皇帝要好好保護黎民百姓,我就不詳囑咐了。‘說完就離開座位駕雲而去。”

王旦等大臣聽真宗這樣一說,莫不跪拜稱賀。於是真宗下詔告諭天下,赦免刑犯,加息於眾。又命令丁謂等人撰寫《崇本儀注》,記載此事。在這一年的閏月裏,真宗給其祖父加封尊號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祖母封號為“元天大聖後”。於是又加封太廟大室尊號。群臣為真宗加的尊號為“崇文廣武威天尊道感應佑德上聖欽明仁孝皇帝”。不久,又建造景靈宮以供奉聖祖。因為孔子的諡號犯聖祖的名諱,把孔子“元聖先師”的世號改為“至聖先師”。

令兄改名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O12年)。宋真宗趙恒立德妃劉氏為皇後。皇後父劉通,官拜虎捷都指揮使,攻打太原,半道死去。皇後是劉通的第二個女兒,皇後在嬰兒時就失去雙親,被外祖家所撫養,她很會玩撥浪鼓。蜀地有個叫龔美的人,是個銀匠,把她領到京城。十五歲那年,她進入禁王府。真宗即位,入宮任為美人,又想要把她封為貴妃,大臣李伉不同意。不久以“修儀”的身份進封為德妃,在後宮受到皇帝專寵。郭皇後死去,真宗想立德妃為皇後,翰林學士李迪勸阻說:“德妃出身貧寒低下,不可以做天下之母。”參知政事趙安仁也說:“不如讓沈才人做皇後,因為她出身於宰相之家。”真宗沒有聽他們的話。

真宗想讓楊億草擬進封皇後的詔書,就派丁謂去傳達旨意,楊億感到很為難。丁謂對他說:“你勉強草擬成它,不愁不大富大貴!”楊億回答:“像這樣求得富貴,可不是我所希望的!”於是隻好讓別的學士去草擬詔書。

劉氏當了皇後以後,因為沒有家族至親,所以就把龔美當做哥哥,並改其姓為劉。劉後聽說李迪說過她的壞話,非常惱恨。劉後性格聰敏機警,通曉書史,聽到朝廷發生什麼事,都能原原本本地記住。皇帝退朝之後,要批閱大量奏章,往往要看到半夜,劉後也都參加,提出己見。皇宮中有什麼疑難之事需要回答,她總是援引先前的事例、製度來答對,因此,皇帝非常器重她。此後,她逐漸幹預朝政,皇帝也情願同她商量。大臣屢次勸說皇帝。皇帝始終不聽,照舊與皇後商議國事。

效唐明皇

宋真宗親自去參拜奉祀老子的太清宮後,就給老子李又加上封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大臣孫文向皇上進言:“陛下你事事仿效唐明皇的做法,難道你把唐明皇看做是一個賢明有道的君主嗎?”真宗說:“我東封泰山、西祀汾陰、參謁皇陵、祭享老子這幾件事,都不是從唐明皇那裏開頭的;況且唐朝開元年間以來的禮製,尚被現在所沿用,不能因為發生‘天寶之亂,就說先前什麼也不對。”於是真宗就寫了一篇《解疑論》,示給群臣。孫文隻好把此文奉做大書,發給京城各色人等,於是盡去拜謁太清宮。大臣丁謂為此奉獻一隻白鹿,九百五十棵靈芝草。

宮中火災

榮王趙元怦是宋太宗的第八個兒子。有一天,他的家裏起火,蔓延到皇帝的宮殿、樓閣和內庫,主管大臣向皇帝揭發此事,肇事者應當處死並牽連許多。大臣王旦對真宗說:“陛下,您不是發下詔書說責任在您嗎?現在竟想殺掉許多有牽連的人。況且,起火的原因雖有蹤跡可尋,但是,怎麼能知道不是上天在懲罰我們呢?”真宗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結果有幾百人被免除了死罪。王旦這句話救活了不少人。

敲鼓女郎強奪人子

從敲鼓女到皇後

宋真宗景德年間,由於對北方遼國達成了“澶淵之盟”,朝廷上下一派和平氣象,於是,宋真宗自得其樂地做起了太平天子。先是擺駕泰山大搞封禪,又轉道曲阜拜孔廟,然後,出潼關,渡渭河,奔西嶽祀奉皇天後土。六宮妃嬪、文武百官浩浩蕩蕩隨駕,折騰了好幾年。西行回來後,皇後郭氏因勞累過度,又受了風寒,竟是一病不起,於景德四年四月逝世,年三十二歲。

過了兩三年,真宗召集大臣們開會,商議冊立繼後的人選。在後宮,真宗最寵愛的有三個人,一是劉德妃,一是楊淑妃,還有一位是沈才人。楊淑妃是天武副指揮使楊知信的侄女,沈才人是宰相沈倫的孫女。三人之中,誰有足夠資格當選皇後呢?隻聽真宗先開口說道:

“劉德妃入宮多年,賢淑寬仁,又為朕生下皇子,朕有意冊立她為皇後。”話音剛落,文官中閃出一位大臣跪下奏道:“不可不可!”

真宗一看,是翰林學士李迪,便問是什麼原因。

李迪直言奏道:“劉德妃出身微賤,不配母儀天下!”

真宗聽了十分惱怒,厲聲說道:“劉妃的祖先曾任大將軍之職,父親劉通乃虎捷都指揮使兼嘉州刺史,怎能說她是微賤之人?”

李迪一時語塞,隻得退了下去。

“陛下意欲冊立皇後,臣以為沈才人出身相國門第,更為合適。”參知政事趙安仁又提議道。

真宗不加思索,一口拒絕:“劉妃入宮在前,沈才人在後,後不可越先。朕以為劉妃才德俱全,足可正位中宮,朕意已定,眾卿不必多言!”說罷,便退朝回內宮去了。

這位劉德妃,為什麼能得到宋真宗的一心寵愛呢?

二十多年前,早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汴京城內傳說著一樁新鮮事兒:銀匠龔美有個表妹,不但生得豔如桃花,而且善於敲鼓,鼓音抑揚頓挫,動人心弦。於是,惹得一班王孫公子、市井遊客紛紛前去龔美家,一睹為快。

原來,龔美本是蜀人,他表妹名叫劉娥,原籍華陽(今四川劍閣一帶),是個出身宦家的小姐。她祖父在後晉時做過驍衛大將軍,父親是嘉州刺史,在征戰途中不幸病死。當時,劉娥尚在繈褓中,失去了依靠,被送到外祖父家撫養。在她十五歲那年,表哥龔美把她帶到了汴京。

劉娥的名聲傳開後,吸引了少年風流的皇子元侃。他與劉娥同年,當時封襄王,還沒有被立為皇太子。一天,元侃帶了幾名貼身隨從,悄悄找到龔美的家。當劉娥知道眼前這位身穿華服的少年的真實身份後,格外殷勤相待,她期望這位少年能改變她的命運。美貌、伶俐、媚人的風情,加上悠揚悅耳的樂鼓聲,皇子被深深地迷住了。當天,他就把劉娥召進王府,作為貼身侍女使用。

元侃的乳母秦國夫人,對元侃管束很緊。她見襄王身邊突然來了一個美貌妖嬈的侍婢,看兩人的舉動,如漆似膠,一定做出了不軌之事,不由焦急萬分,皇子若迷戀女色,不圖上進,那怎麼得了?她趕快進宮去向太宗告狀。太宗聽了大怒,把兒子召去狠狠訓斥一頓,嚴令他即速把劉娥趕出襄王府。君命難違,元侃隻得忍痛送劉娥出去,但還是偷偷地把她安頓在王府屬官張耆的家裏。

兩情綣戀之中,過了十多年。真宗即位後,立即把劉娥接進皇宮,封為美人。劉娥聰明圓滑,對郭皇後恭敬小心,與從妃嬪和睦相處,人緣很不錯,皇帝又對她專寵異常,因此,她步步高升,進為修儀、德妃。

對皇後桂冠早已垂涎三尺的劉娥,在郭皇後死後,便著手實施自己的計劃。她想,要超越楊淑妃和沈才人,隻有乘真宗還沒有子嗣的時候,為他生下長子,自己就有希望立為皇後了。偏偏她的肚皮不爭氣,日夜祈禱,也沒有如願。後來,她終於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劉娥身邊有個親信侍女,生得美貌而端莊,她讓這個侍女去侍候真宗,為真宗鋪床疊被。果然,李氏被真宗看中而召幸,不久就懷了孕。有一天,真宗帶領妃嬪遊砌台,李氏也在。一不小心,李氏頭上的玉釵墜落在地,她不覺吃了一驚,很為心疼。真宗卻在心中默默祈禱,假知玉釵落地後完好無損,李氏則生男孩。結果拾起玉釵一看,竟是完好無損。真宗大喜。後來,李氏分娩後,真的生了一個皇子,取名趙受益。真宗中年得子,分外疼愛。

憑借真宗的寵愛,劉妃提出,把受益作為她自己的兒子,親如撫育。真宗同意了,劉妃還以甜言蜜語哄騙淑妃,要淑妃同她一起撫養受益,將來一定不忘大恩。善良隨和的楊淑妃一口答應下來。於是,她下令後宮上下不準泄露,又對外宣布說:皇子受益是她生的。

在大臣會議商量皇後人選之前,劉妃就取得了真宗的允諾,立她為皇後。

做武則天的美夢

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O2O年),五十三歲的真宗患了風疾,不能處理朝政,皇太子趙禎(即真宗的獨子趙受益,立為太子時改名)年方十歲,於是,內外政事多由皇後劉娥裁決。

劉氏自當上皇後之後,更加留心國事,也更努力地博覽經史。她悟性很強,從小又讀過不少書。每逢真宗批閱奏章時,她陪在一旁幫著瀏覽,並用心實習,朝廷諸事,她都記住不忘,真宗決裁時若有疑問,她便引用史事作比喻,援古論今,頗有道理。因此,越發得到真宗的愛寵。逐漸地,劉皇後便幹預起政事來。

婦人幹政,自然引起一班以正統派自居的大臣強烈不滿,尤其是位居宰輔的寇準。一天,寇準進宮探視真宗,見四下無人,悄悄地對真宗說:“為社稷宗廟大計,陛下可令皇太子監國,並選派忠正能幹的大臣輔政,則沒有後顧之憂了。”真宗點點頭表示同意。寇準奉旨,立即密令翰林學士起草命太子監國的詔書。他以為這件事做得萬無一失,很是得意,竟在一次酒後失言,讓尚書左仆射(相當於左丞相)丁謂知道了。丁謂素來妒忌寇準,怕寇準巴結上皇太子後,會影響他的地位,便勾結宦官,入宮去向劉皇後報告,說寇準這樣做的目的是排擠中宮。

劉皇後正懷著唐武則天那樣的野心,聽到這些自然憤恨異常。她自作主張,以真宗的名義下詔,將寇準免去宰輔之職,改授太子太傅、萊國公這一虛職,而以丁謂取而代之,升任同平章事(宰相)。這一切,病中的真宗全被蒙在鼓裏。

劉皇後猶不肯甘休,想再度興風作惡,設法扳倒寇準,恰逢真宗病體略有好轉,她才不敢擅自盲動,於是,又在真宗跟前挑撥是非,胡說皇太子繼位心切,鼓動寇準等大臣,妄想逼迫病中的真宗禪位。大臣們竭力為太子辯白,說他十歲的孩童,哪裏會做這種事,再說真宗也不忍心加罪於惟一的愛子,隻是把寇準貶為太常卿,出任相州刺史。

轉眼又是兩年過去了。到乾興元年(公元1O22年),過了元宵節,真宗舊病複發,竟是一天比一天沉重,到三月仲春,已是危在旦夕。那天,他把劉皇後召入寢殿,囑咐道:“太子年幼,即使天資聰明,也不懂如何處理國事。大臣中,還是寇準、李迪二人最為忠直,可托大事。”說完這話,便瞑目而逝。劉後哭了幾聲,密囑親信宦官,把丁謂以及參知政事王曾兩人召進宮來,向他們口授真宗的遺詔:“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後為皇太後,淑妃楊氏為皇太妃,並由皇太後處理軍國重事。”

遺詔起草完畢的這一天,在文武大臣的簇擁下,皇太子趙禎在真宗的靈柩前登上皇位,即是宋仁宗。那麼,皇太後輔政采用怎樣的形式呢?王曾奏道,應效法東漢時的做法,請太後坐在皇帝右側垂簾聽政。丁謂不同意,說:“皇上年幼,一切大事應由太後處置,皇上隻須於每月初一、十五召見群臣兩次;遇到軍國大事,由太後召集宰臣商議決定。至於一般小事,由押班(宦官中的領班)傳奏進去,蓋上玉璽頒行下去便可。”

王曾一聽,變了臉色,斥道:“太後與皇帝不在一起議事,讓朝權掌在宦官手裏,豈不隱伏危機?”

丁謂撇撇嘴,不以為然。其他大臣也議論不一,一時無法決定下來。

誰知不幾天,就有太後手諭頒布下來,說輔政的形式,就按丁謂的意思。原來,在太後的默許下,丁謂串通了押班宦官雷允恭,不管大小政事,必須先經過丁謂,然後通過雷允恭奏報太後,這樣,丁、雷二人便可擅權謀私,而把新皇帝架空起來。但幸虧有王曾為首的一班正直大臣,劉太後也還能秉公處理朝政,因此,朝廷內外也沒發生什麼意外變故。

劉太後輔政十一年,政令嚴明,恩威並施,基本上能起用忠直之士,貶黜奸佞小人。丁謂和雷允恭也都被她治以不法之罪。王曾盡管處處節製她的權力,還是被她升為宰相。當然,她也有過像武則天那樣的奢望,想嚐嚐做女皇帝的滋味,但又害怕朝內外有人反對。有一次,她試探性地問參知政事魯宗道:

“唐代武則天是個怎樣的皇帝?”

魯宗道回答說:“是個危害唐室社稷的千古罪人!”

她聽了默然不語。她熟黯史事,當然怕在青史上留下惡名。因此當後來三司使(管理財政的中央大員)程琳把一幅武則天臨朝圖獻給她,要她效法武後稱帝時,她把圖狠狠擲於地下,說:“我不做這種對不住祖宗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