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趙禎
少小繼位太後秉政
仁宗趙禎,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
趙禎降生以後,舉宮歡慶。真宗更是喜悅非常,把他視為掌上明珠,因為其前五子相繼夭折,所以受益作為真宗的惟一繼承人。不滿5歲的時候,真宗就采納朝中大臣的建議,對他封爵建號,以係人望。授命他為左衛上將軍,封慶國公,並規定了月給俸錢二百貫。受益7歲時,真宗又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加冠禮,再授忠正軍節度使兼侍中,進封壽春郡王。製命一下,宋朝各州郡都紛紛上狀慶賀。
大中祥符九年(1O16)三月,真宗命在皇城內元符觀以南,專為受益建造了讀書學習的學宮“資善堂”。任命宦官入內押班周懷政為學宮都監,宦官楊懷玉為伴讀,任命河北轉運使張士遜、左司諫崔遵度為受益的啟蒙教師。從此,受益開始接受正規而嚴格的儒學教育。天禧二年(1O18)二月,真宗又采納宰輔向敏中、王欽若等人的建言,以升州(治今南京市)為江寧府,設建康軍,作為受益的封地。同時授受益為建康軍節度使,加官太保,封升王。命直昭文館張士遜、直史館崔遵度為升王府諮議參軍,直史館晏殊為記室參軍。天禧二年八月,真宗在崇政殿召見宰相向敏中等人,出示陳執中的《演要》,決定立皇太子。八月十五日,真宗下詔,立升王受益為皇太子,賜名禎,增月俸為二千貫。同時任命了張士遜、崔遵度等東宮官吏。九月,又舉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冊封禮,趙禎被正式確立為帝位繼承人,這年,他才9歲。
乾興元年(1O22)三月,真宗在延慶殿病逝,趙禎奉遺詔即皇帝位,年僅13歲。
趙禎即位後,奉遺詔尊劉皇後為皇太後,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大事則與皇太後一起聽奏處理,實際上,軍政大權已完全掌握在劉太後手中。宰相丁謂等人對劉太後也極盡奉承之能事。
第二年正月改元,丁謂為取悅劉太後,議改“天聖”(取“天”字析為二人,二聖人同執政之意),得太後讚同。丁謂既得太後歡心,在朝中也更飛揚跋扈。
丁謂的所作所為很快激起朝野的憤慨。當時京城流傳一句話說:“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釘(丁謂);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此話傳到劉太後的耳朵,開始對丁謂有所不滿。不久,王曾借雷允恭擅移真宗陵穴一事,奏明劉太後,說是丁謂與雷允恭相互勾結,包藏禍心,欲為不軌。太後聽後大怒,杖殺雷允恭,貶丁謂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又貶崖州(今海南崖縣)。丁謂所親信的參知政事任中正、刑部尚書林特等人,也先後被貶。王曾被擢與馮拯為相,權知開封府呂夷簡、龍圖閣直學士魯宗道被擢為參知政事,任副相。趙禎也改為每逢三、五與太後一起禦承明殿聽政。
對當時朝廷中發生的變動,年幼的趙禎既不過問,也無興趣,除了陪太後例定的坐朝聽政外,仍專心於練他的書法,致使他後來的飛白書,體勢遒勁,頗有功力,在宋代皇帝中,勘稱首屬。
隨著日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趙禎逐漸成熟,處事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從乾興元年(1O22)起,他開始練習處理政事,開始逐漸擺脫太後的約束和管製。15歲時,由太後作主,為他立前勳戚郭崇的孫女郭氏為皇後,他十分不滿。因他此時正熱戀著與郭氏一起入宮的張才人。他以疏遠郭氏,進張氏為才人,又進為美人的辦法,來表示對太後專擅的不平。尤其是劉太後掌權既久,百官群臣懾於太後的獨斷,多不敢言朝政得失,言路閉塞。趙禎借唐代設匭函的故事,與參知政事共商,稟明太後,特詔設置了理檢使,由禦史中丞兼任,職掌上訴朝廷的冤枉之獄及有關諫奏朝政得失的上書。明道元年(1O32),又詔設置諫院,知院官規定由皇帝親自任命差遣。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當、三省至各官署事有違失等,都可以上書諫正。
明道二年(1O33)三月,劉太後病卒,遺誥趙禎尊皇太妃楊氏為皇太後,聽政如舊規,軍國大政與楊太後一起裁處。最後在宣布劉太後遺誥時,刪去了“皇帝與太後裁處軍國大事”一語,隻存後語。楊太後退居保慶宮,稱保慶皇太後。至此,趙禎結束了他的兒皇帝生活,獨立主政。
廢立息爭賜納和患
趙禎親政以後,首先大規模地進行人事調整,首先罷黜內侍羅崇勳等人,接著把被劉太後所親信的人如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和範雍、參知政事陳堯佐和晏殊等人,全都貶為外官。宰相呂夷簡雖力助趙禎,也因被懷疑曾阿附太後,被罷相,貶出判陳州。重新起用張士遜、李迪為相,任用翰林侍讀學士王隨、權三司使李諮共參國政。
明道二年(1O33)十二月,因為連年旱蝗,有人提出應改元以應天變,導迎和氣。還有人提出,明道之前,建元天聖,是當時丁謂為取悅太後所為。後改明道,“明”字日、月並列,義與天聖相同,也應改元。趙禎於是下詔,明年改元“景祐”。趙禎對由劉太後作主,為他立郭皇後一事,始終耿耿於懷。故趙禎最後還是以郭後無子為借口,廢郭氏為尼,幽居長寧宮。範仲淹也因諫被貶為外官。
郭後既廢,趙禎專寵尚氏、楊氏等人,酒色度日,鍾鼓弦樂之聲,晝夜不斷,聞於宮外,政事漸疏。尚氏等人竟在後宮以“教旨”發號施令,趙禎本人也因酒色無度而病。一時宮庭傳言,流布道路,朝議大嘩。百官群臣以國是為憂,紛紛上書,要求整肅後宮,楊太後也親勸趙禎。景祐元年(1O34)九月,詔立剛剛入宮的前勳臣曹彬的孫女曹氏為皇後,皇後之爭暫時平息。
不料“內憂”剛平,“外患”踵至。這時,宋朝的西鄰黨項政權迅速發展起來。景祐五年(1O38)十月,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改年號“天授禮法延祚”,設官立職,改定兵權,創製文字、禮儀製度,完成了建立西夏國的巨大事業,成為宋朝西鄰的強大競爭對手。
寶元二年(1O39)四月,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認夏國,冊封帝號,打探宋朝動靜。趙禎與諸朝中大臣久議不決,直到這年六月,才決定削去宋封元昊官爵,備兵對夏征討。十一月,元昊卻先發製人,率兵入侵保安軍(今陝西誌丹縣),分兵3OOOO圍攻承平寨(今陝西延安西北),並聲言攻宋朝西部的邊防重延州(今陝西延安)。
延州之戰,宋軍損失嚴重,關輔震動。趙禎憂心忡忡,召諸臣商議對策。不得已,趙禎起用主戰的韓琦為陝西方麵的統帥。韓琦又舉薦了範仲淹。範仲淹奉命知延州,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複失地。
宋軍稍獲勝利,趙禎以為元昊懼宋,又派人潛入西夏,挑動西夏自相殘殺,希求坐獲漁人之利。此舉使元昊惱怒非常,於慶曆二年九月,又一次大規模出兵侵宋。趙禎命鎮戎軍守將葛懷敏率軍抵禦,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被夏軍圍攻,部伍相失,陣亂潰敗,死傷兵士94OO餘人,損失戰馬6OO餘匹。夏軍乘勝直驅渭州(今甘肅平涼),幅員數百裏,廬舍焚蕩,居民遭擄。
經定川一戰,夏軍聲勢日振,宋軍益衰,趙禎不得不謀求與夏議和,密詔知延州龐籍諭意元昊,說西夏隻要息戰稱臣,其帝號、國號盡可保留。直到慶曆四年(1O44),元昊迫於遼朝的進攻,急於和宋抗遼,始答應稱臣,同時提出巨額“歲賜”。趙禎滿足於西夏稱臣,連忙回書元昊說:“俯閱來誓,一皆如約。”答應了元昊的求和條件。這年十月,宋夏和約達成,夏對宋保持名義上稱臣,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每年“賜”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另加節日“賞賜”。
在宋夏交著困戰的同時,北方契丹政權也對宋朝虎視眈眈,抱有覬覦之心。趙禎親政後,曾采納知成德軍劉平的建議,密敕河北沿邊複建水田、廣植樹木,以備遼騎突入。景祐元年(1O34),契丹以祭天為名,在宋遼邊境屯結軍隊,作出兵侵宋的準備。趙禎聞報,命河北整飭軍備,調夫役修治河北沿邊城池、關河壕塹。慶曆二年(1O42)初,契丹大軍壓境,派人麵見趙禎,質問宋朝出兵伐夏和增修邊防,要挾宋朝把後周時收複的瓦橋關以南的十縣之地割讓於契丹。趙禎派右正言富弼出使契丹,提出或和親或增“歲幣”議和。幾經交涉,契丹方麵答應不割地,隻增納歲幣重訂和好。富弼力爭不可言“納”,契丹方麵則堅持或稱獻,或稱貢,或稱納。趙禎最後屈從契丹之意,許稱“納”字而和。這年十月,雙方締結和約,宋朝以後每年增納契丹銀絹二十萬兩匹。契丹竟趁宋朝困於西夏之際,不費一兵一卒,憑空取得了巨額貢納,這對宋朝來說,無異又一次“澶淵之盟。”
推行新政半途而廢
景祐二年(1O35)二月,知兗州範諷被人彈劾,趙禎命李迪、呂夷簡處理此案,呂夷簡暗奏趙禎,李迪黨庇範諷。趙禎不分青紅皂白,即將李迪罷相,複擢樞密使王曾與呂夷簡同相,實際上,由呂夷簡獨攬大權。呂夷簡竭力迎合趙禎天下大治的太平心理,極意粉飾,一味奉承,使宋王朝更陷入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
趙禎親政後,效法唐太宗“網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的作法,廣開仕路,每屆科舉入取額多達千人以上。“殿試不黜落”也從這時起,成為不成文的規矩。取士日多,恩蔭無節,加上內臣、外戚之類,進無輟止,使冗官冗吏局麵日趨嚴重。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宋軍雖屢屢戰敗,所任邊將卻越來越多。為備遼禦夏,又不斷擴充軍隊,使軍員比真宗時的4O萬,猛增了一倍多。
因此,朝野憂國憂民之士擔心著國家的興亡、宋王朝的前途,他們紛紛上書,要求變革圖強。其中的突出人物就是範仲淹。
趙禎親政後,擢範仲淹任諫職。當時範仲淹就上疏,力請裁抑冗濫,提倡節儉,主張變法圖強。趙禎欣賞範仲淹的為人和膽識,又遷任他為天章閣待製、權知開封府。
嚴酷的現實使趙禎也隱約地感到了統治危機,開始有意更張政事,革除弊端。他想到了主張變法革新的範仲淹、歐陽修、餘靖等人。於是慶曆三年(1O43年)三月,增加諫官人額,選拔素負眾望的集賢校理歐陽修、餘靖以及職方員外郎王素等人,供職諫院。四月,又擢任長期被貶外官的範仲淹、韓琦為樞密副使。七月,複遷範仲淹參知政事,以翰林侍讀學士富弼為樞密副使。親賜範仲淹等人手詔,讓他們條奏當世急務,並詔諭各地守臣,凡民間疾苦,有利國家之事,務公心谘訪奏聞。九月三日,還在天章閣召見範仲淹、富弼諸臣,賜坐和筆劄,令他們疏奏革新政事。
範仲淹隨即上了《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與範仲淹上書的同時,富弼、歐陽修、餘靖、韓琦等人也相繼提出一些改革建議。趙禎一一采納,然後頒發詔令,推行這些主張和建議,號稱“新政”。
“新政”在趙禎的支持下進行。但是,新政的實施從開始之日起,就遇到朝廷中保守勢力的反對。還在諫官王素、歐陽修等人上疏建議改革弊政之時,翰林學士蘇紳就指斥他們是“虛嘩潰亂”、“謀而僭上者”。尤其是反對派為抵製新法的實施,借趙禎最忌諱、幾次下令申禁的“朋黨”一事,掀起波瀾。在呂夷簡罷相後,曾起用判蔡州(今河南汝南)夏竦為樞密使。夏竦任職不久,被諫官餘靖、歐陽修等彈劾,趙禎遂罷夏竦,以樞密使杜衍代之。
同時,“新政”也觸及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如實行“明黜陟”、“抑僥幸”便使一大批貪官汙吏和高官貴勳的利益受到損害,致其首先發難,毀謗新政,且愈演愈烈。加之朝中“朋黨”之論更如雷灌耳,使趙禎對新政由疑慮進而為動搖。而這時京東地區又發生了以王倫為首的兵變起義,陝西地區發生了以張海、郭邈山等領導的農民起義,還有不少地方發生蝗旱之災,趙禎都與實施新政聯係起來,更失去了推行新政的信心,最後竟決意犧牲革新派,妥協反對派。
“慶曆新政”似曇花一現,趙禎力誌圖強的信念也旋踵即逝。宋王朝仍沿著老路子繼續走下去。
朝野驚變無奈立儲
正當趙禎為朝廷內部矛盾所困擾的時候,又傳來使他更為震驚的消息:慶曆七年(1O47)十一月二十八日,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軍發生了王則領導的起義。宋軍在貝州城下遭到義軍的頑強抵抗,損兵折將。趙禎又派宦官攜帶敕榜招安義軍,也為王則拒絕。一個月過去了,義軍還沒有被平定,趙禎帶著十分憂慮的心情慨歎說:“大臣無一人為朕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參知政事文彥博要求赴河北鎮壓起義,才使趙禎焦慮之心略得安慰。
慶曆八年(1O48)正月初,趙禎命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明鎬為副,加緊攻打貝州城。文彥博采納軍校劉遵的建議,以大軍急攻北城,乘義軍不備,在南城牆下,挖鑿地道,選精銳士卒潛入城門,打開了城門,宋軍紛湧入城。趙禎下令州郡大搜“妖黨”,被逮者不可勝數。
繼貝州兵變之後,慶曆八年閏正月十八日夜,又發生了宮廷衛士之變,更使趙禎驚心喪膽。
這天夜裏,趙禎正宿於曹皇後宮中。至半夜,崇政侍衛官顏秀、郭逵、王勝和孫利等人,趁夜深人靜之時,殺死守宮的軍校,奪得了兵器,越過延和殿,直奔趙禎的寢宮。宮女的叫喊聲,驚醒了趙禎。他惶恐不安,披衣下床,出門逃避,被曹皇後從後抱住。曹皇後插緊門闔,急呼宮人召侍兵入衛,內侍宦官們也被緊急動員起來。顏秀見勢,與郭逵等縱火而撤。逃遁中,被蜂湧而來的宮衛、宦官等圍困。顏秀、郭逵等揮刀與之展開激烈的搏戰,最後全部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