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恐之餘,趙禎大興獄事。皇城司和入內內侍省的官員人等,以失職罪多遭貶謫。後閣侍女和宦官中被懷疑與顏秀之變有聯係的,也一一被處死。仍不放心,每到夜晚就心悸的趙禎又命人把宮中臨近屋簷的大樹統統伐倒,重新繕治城垣,整修門關。前宮後殿也令養起了狗。
政荒民敝,使趙禎已感困擾不堪,而更令他心焦的還是他的皇位繼承人。從15歲,劉太後就為趙禎立皇後郭氏,又選美女充盈後宮,可是此後十幾年中,無一嬪妃為他生出皇子。寶元二年(1O39),苗美人又為他生子,滿朝喜悅,趙禎親為兒子起名昕,封爵加官,不料趙昕隻活了一年半便夭折。慶曆元年(1O41),朱才人再為趙禎生子,賜名曦,封鄂王,但是也不到三歲即夭亡。皇嗣成為當時朝廷內外最關注的大事之一,因而此後就發生了有人冒充皇子的事件。
嘉祐六年(1O61)閏八月,知諫院司馬光上疏,複以早定繼嗣為國家至大至急之務陳言,繼之麵見趙禎力請。聞聽司馬光所言,趙禎沉思不語:幾年來群臣百官密請建儲的奏疏接連不斷地送進宮來,不能不慎重對待了。這才對司馬光道:“卿所言是不是讓朕選宗室為嗣?”司馬光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說:臣言此自認為該死,但還望陛下虛懷聽納。”趙禎裝作漫不經心地說:“還沒有什麼,這樣的事古來就有。”九月,司馬光、殿中侍禦史裏行陳洙、知江州呂海等人再連章固請,乞選宗室之賢立以為後。趙禎不得已,說:“立嗣之事,朕已有意多時了,隻是一直未得其人。”然後環顧左右問道:“究竟誰可為嗣?”韓琦上前奏道:“此事非臣等敢私議,還請陛下自擇。”趙禎這才緩慢地說:“朕在宮中嚐養二子,小的雖純不慧,就立大的吧!”韓琦請趙禎指名。趙禎說:“就是宗實。”立嗣之議遂定。
嘉祐八年(1O63)三月二十九日晚,趙禎病患加劇,忽急起索藥,並召皇後。等曹皇後等人趕到,趙禎已不能說話,僅用手指了指心窩。隨之醫官入宮,診脈、投藥、灼艾,已無濟於事。至夜,趙禎崩於福寧殿,終年54歲。十月,葬永昭陵(在今河南鞏縣境),諡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計在位42年,改元多至九次,是兩宋諸帝中,享國最長的皇帝。
宋仁宗宮廷秘史拾零
天聖三年(公元1O25年)夏季四月,宋仁宗趙禎親自到皇家莊園觀看農夫收割麥子。他聽到附近的農戶有織布的聲音,就派人給織布的女人送去茶葉和布匹。不久,仁宗又在後花園建造一座大殿,名為實歧殿,準備每年到這裏觀看收割麥子的情景。他對宰相說:“我建造此殿,不想種植花卉,每年都要在這裏種上麥子,這樣才能親自體會到農民春種秋收之不易啊!”
張貴妃聰明伶俐有心計,善於逢迎,因此深得仁宗皇帝寵愛。其父張堯封也跟著沾光,死後被追封為清河郡王。她的叔父張堯佐也因這層關係,宮至太師,她娘家的人沒有不做官為宦的。可是仁宗還是遵守宮中的法令製度,事無大小都交給朝廷大臣商議辦理,凡是在宮內要求皇帝辦的事情,雖然得到批準,但有時大臣不同意也隻好停辦。張貴妃雖然特別受寵,可是也不得幹擾政事。等到張貴妃死去,皇帝甚為哀悼,以致停期七天,命令京城臣民在一個月之內不得奏曲唱歌。追封張貴妃為皇後。
嘉祐元年(公元1O56年)正月初一,宋仁宗到大慶殿接受君臣朝拜,突然感染風寒,頭暈目眩,趕忙參加完儀式就回宮去了。第二天,宰相文彥博召來宦官史誌聰打聽皇帝的病情,誌聰說:“這是宮中的秘密,我不敢說。”彥博斥責他說:“你們出入宮中,不讓宰相知道皇帝的起居情況,究竟想幹什麼?從現在起,皇帝病勢是增是減,一定要按時告訴我。不然,當以軍法處置!”文彥博又同劉沆、富弼商量,在大慶殿設壇為皇帝祈禱。於是文彥博等夜宿在大殿旁的房子裏。誌聰對他說:“沒有什麼舊事可談。”他說:“難道我讓你講過去的事嗎?”接著文彥博讓皇帝赦免犯罪以下的囚犯,並讓群臣為皇帝向天地宗廟祈禱。到了二月份皇帝痊愈,到延和殿主事,文彥博等人才回到各自家。
包拯在朝廷上一向以剛強不屈、正直無私著稱,貴戚宦官都被他嚇得收斂起來。上朝的大臣也都懼怕他,因為他總是一臉正氣,嚴肅得很,有人打比方說,黃河變清他才能笑一笑。京城的婦女兒童都知道他的名字,稱呼他為“包待製”。京城裏流傳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有一天他對皇上說:“太子空出的位置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天下人都為此擔憂。萬物都有個根本,而太子就是天下的根本,如果根本不立,禍患就沒有比這個再大的了!”仁宗問:“你想立誰為太子?”包拯回答說:“我沒有什麼能力為官,所以乞求立太子,是為了後繼有人,世代接替。陛下問我想立誰,這是懷疑我有私心。我年已七十,沒有兒子,不是想從這裏為後代弄到什麼好處。”皇上一聽就高興地說:“過幾天一定好好商議這件事情。”
有一年,宋仁宗看到發生的月蝕很不正常,幾乎形成月全蝕,就預感可能有大災大難,所以就想做點好事,以求上天的憐憫,於是前前後後從宮中放出近五百名宮女。當時後宮受到寵愛的宮女有十個人,稱為“十美”。而劉氏和黃氏就在這“十美”之中,她倆尤為驕橫淩人。她倆也在放出之列,就想打通關節留在宮中。禦史中丞韓絳聽到此事,就偷偷地告訴了皇帝。仁宗說:“如果不是你說,我還蒙在鼓裏。”於是立即審查此事,把這兩個人放出宮去。
宋仁宗鏟除心腹太監秘聞
梳頭太監被逐出宮
宦官為害,在中國曆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從趙高的指鹿為馬說起,稱得上巨奸大惡的就有:東漢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輔國、明朝的劉謹、魏忠賢、清朝的李蓮英,等等。
正因為宦官亂政為害天下,所以,曆代帝王都感到杜絕宦官作亂是勢在必行而又十分棘手的問題。因為宦官是封建社會不可缺少的角色,這些人日夜圍繞在皇帝的身邊,由於身份的特殊,他們都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領,對皇帝的好惡了如指掌,所以,總能投其所好,使皇帝在不知不覺中把他們當成心腹,就會對他們的種種惡跡采取姑息遷就的態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有了興風作浪的條件。所以,宦官專權,屢禁不止。
在這個問題上,宋仁宗的做法是頗值稱道的。
有一天,仁宗在朝中處理政事到了掌燈時分還沒處理完,就把尚未處理的一份奏折帶回宮中,準備稍事休息後再籌思決策。由於一整天都戴著皇冠做事,因而感到頭皮癢得厲害。剛回到後宮,連朝服都沒來得及脫,就把一名專門負責梳頭的太監叫來,對他說:“我的頭皮極癢,你給我梳理一下。”梳頭太監應命為他搔頭止癢,才把頭發梳理好,仁宗的皇後就來到跟前。皇後看到仁宗懷中還有一紙公文,就問道:“皇上,您懷中揣的公文中寫著什麼大事,以致讓您帶進宮中來處理?”仁宗說:“是禦使台呈交的一道奏章。”“奏章中說的是什麼事能讓您這麼重視?”皇後又問。仁宗說:“奏章中說:‘如果我一味地貪戀女色,不事節度,那麼,就會被女色所誤。現在,皇宮中供我臨幸的宮女太多,應該進行適當的裁減。”梳頭太監聽到這裏,不以為然地笑道:“現在,京都上下,各王公大臣家都養著許多歌妓舞女,那些仕途順利的人,還在不停地購買。而您的皇宮中,如今隻有這麼幾個宮女,就有人說宮女太多,需要裁減。難道隻讓那些人快活就可以了嗎?”對於這個心愛太監的話,仁宗雖然對他越權發言的舉動極為不滿,但是,因為平常用來得心應手,也就沒有說什麼。過了很長時間,仁宗還沒有表示意見,梳頭太監以為皇上對他的話動心了,就借機問道:“奏章中說的,皇上一定要按照去做嗎?”仁宗說:“諫官們的話言之有理,我怎敢不去做?”梳頭太監又說:“如果陛下一定要裁減皇宮中的人,那麼就請陛下從老奴我開始吧!”很顯然,梳頭太監之所以敢這樣說話,是因為仁宗皇帝對他青睞有加,不然,即使是借給他一個膽子,他也不敢這樣放肆地說話,因為這分明是在將仁宗的軍。
聽了梳頭太監那番不合時宜而且是有恃無恐的話,仁宗皇帝勃然作色,他立刻意識到,這就是宦官亂政的開始,他所仗恃的,不過是我喜歡他。而古往今來,每一個宦官的幹擾朝政,都是因為皇帝姑息養奸造成的,如果能防患於未然,那麼,一個小小的宦官,又怎麼能掀起滔天巨浪?以今天的情形而言,如果我對梳頭太監的放肆的言論聽之任之,那麼,我先前的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今後,他不知會做出多少無法無天的事來。為了杜絕宦官幹擾朝政的路,使天下宦官不敢輕言朝政,今天,我必須忍痛割愛,拿我所寵愛的梳頭太監開刀,殺雞給猴看,讓所有宦官不敢輕言朝政。
想到這裏,仁宗皇帝一咬牙,就從太師椅上站了起來,並立即傳召了宮中的管事人員和掌管後宮花名簿的人。於是,仁宗皇帝就在後花園中決定所要裁減的人數,過了很長時間,仁宗又下了一道聖旨,規定從某人以下三十人立刻放出宮去。其中就有專門負責給仁宗梳頭的那名太監,還有雖然沒有什麼名分,卻寵奪後宮的尚氏、楊氏等。做完這些工作後,已到了晚餐時分,但是,仁宗卻沒有去進晚餐,而是坐在那裏靜等各有關人員複命。直到各部門都圓滿完成任務後,仁宗才開始用晚餐。
吃完晚飯後,在用茶的那段時間裏,皇後問道:“專門管陛下梳頭的太監是您最中意的人,為什麼把他作為第一個該裁退的人送出宮去?”仁宗說:“不錯,在整個皇宮的太監中,我最喜歡他。但是,他不知自重,忘記了自己的身份,竟敢勸我拒絕群臣利國利民的建議,這樣的人怎麼能留在身邊?”皇後聽了,深有感觸,她對身邊的宮女們說:“不要多說話,更不要幹預後宮以外的事,因為皇上不允許。你們沒看到為皇上梳頭的那名太監的下場嗎?”就這樣,仁宗皇帝舍棄了一個心愛的太監,就使整個皇宮中的太監們再也不敢輕言國事,從而,有效地防止了宦官專權現象的發生。
宋仁宗與郭皇後的恩怨尋蹤
皇後為何誤打了皇帝
仁宗十三歲登上皇帝寶座,兩年之後,冊立郭氏為皇後。仁宗貴為皇帝,這場婚姻卻並不美滿。原來,在為仁宗選皇後時,四川一個姓王的女子,姿色絕好,被送到京城選美。選皇後是大事,仁宗當然在心,可劉太後看了王氏以後,覺得太妖豔了。少年夫妻,控製不住情欲,這樣的皇後,不利於少年皇帝的發育成長,太後不同意立王氏為皇後。但太後又認為這樣漂亮的女子不多,就把王氏嫁給了自己娘家侄子,然後立郭氏為皇後。正因為這樣,郭皇後雖為六宮之主,卻得不到仁宗的寵愛。
郭皇後仗著有太後這個靠山,心高氣盛,也沒有想法兒去改善同仁宗的關係。皇後還有個毛病,忌妒心很強,不讓宮中美女同皇上親近。劉太後去世之後,仁宗沒有了限製,這才遍閱後宮,細選嬌娘。尚美人和楊美人,不僅容貌嬌好,更會撒嬌逗情,很快大為仁宗所寵幸。看到兩個美人老是和仁宗纏在一起,皇後別提多惱怒了。對於皇上,郭後不敢說什麼。尚、楊二氏,她卻實在不能容忍,常常擺出皇後的威勢,責備兩位美人。無奈尚、楊二氏仗著皇上的寵幸,並不十分把郭後放在眼裏,有時還敢頂撞幾句。
一天,兩位美人正在和仁宗嬉戲,不防皇後突然進來。郭後一臉怒氣,訓斥美人在皇上麵前太不莊重。尚美人不僅不收斂,竟然反唇相譏。郭後心想,皇後的威勢日漸下降,今後還有我的日子過嗎,一定要好好教訓這兩個狐狸精。她一怒之下,舉手就向尚美人的臉上抽去。仁宗知道尚美人膽子再大,也不敢向皇後還手,就趕快趨步向前,來庇護尚美人。皇後沒防到皇上這一著,出手又急,縮不回來,竟然一掌扇在仁宗脖子上。
對於皇帝,哪個敢碰一下!這次竟然挨了一巴掌,仁宗當然十分惱怒,從此產生了廢掉郭皇後的念頭。內侍閻文應早就對皇後不滿,乘機勸仁宗早下廢後的決心。他說:“陛下讓執政大臣看看脖頸上的手痕,這樣的事還得了嗎?”宰相呂夷簡早就和皇後有矛盾。還是劉太後剛去世時,呂夷簡向仁宗上了一封奏疏,提出八條建議。仁宗很賞識呂夷簡的建議,把他作為心腹大臣,仁宗剛剛親政,擔心過去和太後關係親密的大臣,對自己不忠,就同呂夷簡商量,要罷掉那些大臣的官職。回宮之後,仁宗無意中把同呂夷簡商量的事情告訴了郭皇後。皇後說:“呂夷簡何嚐不是事事聽太後的?隻不過他善於察言觀色,有機巧應變的本領罷了。”這一句話不當緊,呂夷簡宰相的官職就被罷免了。本來皇上同自己商量要罷別人的官,為什麼突然自己的官也被罷了呢?呂夷簡百思不得其解,就請和自己關係很深的內侍閻文應了解內情,這才知道事情壞在郭後。後來呂夷簡再次當上宰相,一直想找機會報複。現在郭後打了皇上,正可出一口惡氣,於是他也勸仁宗廢掉郭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