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宋仁宗趙禎(3 / 3)

廢除皇後,不是皇上的私事,而是國家的大變故,仁宗一時還拿不定主意。呂夷簡進一步鼓動仁宗說:“東漢光武帝,那可是個英明的君主。他的皇後隻因為有些怨氣,就被廢掉了。手扇陛下的脖頸,情況就更嚴重多了!”和呂夷簡關係很深的範諷也勸仁宗道:“皇後立了九年也沒有為陛下生個兒子,加上這檔子事兒,真是該廢。”這樣仁宗才下了決心。

廢後風波

明道二年(1O33年)十二月,仁宗下詔說:“皇後因為沒有兒子,願意離開後宮修道,特封為淨妃、玉京衝妙先師,賜名清悟,居住長寧宮。”呂夷簡估計這個詔書一下,諫官和群臣一定會出來規勸仁宗,就事先交待有關部門不得接受諫官和其他大臣的奏疏。因為有這一番部署,詔書頒下以後,規勸仁宗的奏章一份也送不進來。

諫官孔道輔無可奈何,就率領範仲淹、孫祖德等十人前往垂拱殿,跪在門口上奏道:“皇後是一國之母,不能輕易廢掉。請皇上召見我們,讓我們把意見說完。”可是,內侍關了殿門,不給他們往裏麵傳。孔道輔用力扣動門環,大聲說道:“皇後被廢,使聖上落下壞名聲,像這樣的大事,為什麼不讓諫官說話呢!”過了一會兒,仁宗傳詔出來說:“你們到中書省去見呂夷簡,他會告訴你們為什麼皇後應當廢掉。”

孔道輔一行氣哼哼地走到中書省,質問呂夷簡說:“大臣對於皇上和皇後,就像兒子對待父母一樣。父母不和,應該規勸,怎麼能順著父親把母親趕出去呢?”呂夷簡答道:“廢掉皇後,前朝已有先例,有什麼不可呢?”孔道輔和範仲淹反駁說:“為人臣的應當引導君主學堯舜,怎能效法漢、唐失德廢後呢?你不過引東漢光武帝廢掉皇後去勸皇上,這正是光武帝失德之處,何足效法?”其他大臣也一齊質問呂夷簡,七嘴八舌,駁得他無話可說。隻見呂夷簡站起來向大家拱一拱手,說道:“請諸君自己去見皇上陳述高見吧。”雙方僵持到這地步,再爭下去也不會有結果,孔道輔和範仲淹等隻好各自回府,相約明天朝會時留下百官同呂夷簡當著皇上的麵爭辯。

呂夷簡料到這些大臣不會罷休,立即上奏仁宗道:“諫官串通一氣跪在殿門口請求召見,這是太平盛世不應有的事情,應該把他們趕出朝廷,以示懲戒。”第二天,孔道輔等走到半路,就聽到仁宗下詔,把孔道輔貶到泰州(今江蘇泰州)做知府,範仲淹貶到睦州(今浙江淳安)做知府,孫祖德等各罰銅二十斤。詔書還說:“諫官、禦史,從今以後不許串通起來請求召見,以免驚動內外。”

盡管這樣,朝廷內外仍然有人反對廢掉皇後。大臣富弼上疏說:“本朝自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沒有廢後的事。陛下為人子孫,不能守祖宗之訓,隨便廢掉皇後,治家尚且不合規範,怎麼能把國家治好?範仲淹身為諫官,極力勸諫,是他的職責,陛下為什麼加罪?假設所諫不妥,也要原諒,以招諫諍。何況範仲淹所諫,是說出了大家的話,陛下從私憤出發,不顧公義,以至取笑四方,實在失算……百姓之家要休妻,也須得到父母允許。陛下廢後,不告宗廟,是不敬父母。陛下這一件事犯了兩個錯誤:廢無罪之皇後,一也;逐迫忠臣,二也。這兩項,都是太平盛世所不應有的,臣實在痛惜!”最後富弼說:“如果一定要廢掉皇後,至少要追還仲淹,仍讓他作諫官,兩過減一,這樣諫路不絕,才是社稷之福。”仁宗沒有接受富弼等人的意見,不過也沒有處罰他們。

宋仁宗與郭皇後兩地情思

郭皇後被廢之後,尚美人、楊美人更加無所忌憚,天天夜裏侍寢仁宗,調笑嬉戲,無所不至其極。沒有多久,把仁宗弄得神乏形疲,日見羸弱,常常不能按時上朝,議事時也無精打采。看見這個樣子,群臣個個憂懼,可誰也不敢出來勸戒。又過了些時,仁宗因色成病,驚動了楊太後。太後看到仁宗臉色枯黃,瘦得皮包骨頭,心中已料到幾分,再追問仁宗身邊的內侍,一切都明白了。楊太後本來不太管仁宗的事,但到了這個地步,不得不當機立斷,立即傳下懿旨,命閻文應把尚、楊二氏押出宮去。仁宗雖然舍不得,但是,一則身體的確被搞垮了,二則太後發話,不便違背。第二天,仁宗下詔:“美人尚氏為道士,賜居洞真宮;楊氏另外安置,淨妃郭氏出居瑤華宮。”

當年仁宗是在一怒之下,又受到呂夷簡、閻文應的鼓動,廢掉了郭後的。後來想到夫妻九年,自己也有對不住郭後的地方。尚、楊二美人那樣放肆,不把皇後放在眼裏,皇後怎能不生氣。至於脖頸挨打,完全不是皇後有心。因為這件事,就那麼決絕地對待皇後,實在太過分了。特別是尚、楊出宮之後,不由得常常想到郭後的好處,越來越覺得心中有愧。於是他幾次派內侍到瑤華宮問候郭後,後來又賜郭後詩詞。郭後看到仁宗賜給的詩詞,回想往事,無限傷感,提起筆來,和詩酬答。仁宗看郭後的詩詞淒婉,更加後悔,幾次秘密派人去接郭後回宮,郭氏是做過多年皇後的人,很顧忌麵子,不願秘密回宮。她對仁宗派來的人說:“若再召我回宮,必須按照禮儀,百官排班,舉行冊立皇後的大禮才行。”那樣做,郭後是能挽回麵子,但仁宗的麵子往哪裏放呢?就這樣,帝後一直沒能見麵。

看到這種情形,閻文應感到大事不好,焦急萬分。試想,萬一仁宗回心轉意,複立郭氏為皇後,皇後能不報複自己嘛!一天,仁宗得到消息,說郭後身體不適,就讓閻文應帶領太醫前去診視。郭後吃了太醫開的藥,並不見好,過了幾天,突然去世。郭後一死,仁宗更感到對不起她,下詔追複郭氏為皇後,以皇後的禮儀辦理了喪事。

郭後之死,很多大臣懷疑是閻文應作了手腳。可是,如此大事,沒有抓到確實證據,也不便說什麼。這時調到開封府做行政長官的範仲淹,劾奏閻文應的罪狀,請仁宗按律治罪。仁宗對閻文應本來就有些懷疑,看到範仲淹的奏疏,立即下詔把閻文應驅逐到嶺南。

曹太後聽政不貪權位

嘉祐八年(公元1O63年),五十四歲的仁宗皇帝已屆西山日薄。他自幼身體孱弱,後又縱欲過度(先是好色,後急於“播種”,故後宮多寵),以至未老先衰。到二月,眼看他一病不起,可立儲之事,尚未落實。

早些年,仁宗曾聽從曹皇後的建議,將四歲的堂侄宗實領進皇宮撫育,以作立儲之打算。但是他不甘心讓皇位傳給旁支,總巴望後宮妃嬪能為他生一個皇子。偏偏天公不作美,曹後以下諸妃嬪,不是生不出皇子,就是生而早夭。

因此,急壞了一班大臣。宰相韓琦、樞密使曾公亮、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一再進言,要仁宗早早考慮立儲大事。仁宗這才打定主意,宣召正在淮王府為父親守孝的宗實立即進宮。

這一年,宗實已經二十九歲了。聽說皇帝宣召,他不肯受命,他對家裏人說:“我不敢要此福分,倒是想避禍呢!”可是仁宗屢屢傳要他進宮,他不敢違命,臨行時對家人說:“好好看著家,待皇上有了嫡嗣,我立即回來!”

三月初的一天晚上,仁宗駕崩。曹皇後命人將宮門鎖上,鑰匙收在身邊。等到天亮,立即召宗實(此時已改名為趙曙)進宮,並把韓琦、歐陽修等人一並召入,就在仁宗的遺體旁宣讀傳位遺詔。趙曙一聽,驚惶失措地說:“我不要做皇帝!”立即返身要走,被韓琦等攔腰抱住,按在禦座上。於是趙曙被迫即位,史稱宋英宗。曹氏被尊為皇太後。

誰知趙曙剛做皇帝就得了一種暴病,類似癡狂,“雖號呼狂走,不能成禮”,無法處理朝政。韓琦等主張由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曹太後勉強同意,就在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曹太後處事,總是援引經史為依據,遇有疑難,就讓相臣們去議決,從不把自己意思強加於人。她也有很強的辦事能力,每天處理奏章幾十件,能一一記住綱要。她對自己的親戚,或是宮內侍從左右,絲毫不肯徇情。為此,宮廷上下對她肅然起敬。

女人臨朝,在一些頑固派大臣眼裏,總是“牝雞司晨”,不管她出於公心,也不管她實際上比英宗更有水平。不久,司馬光就上書教育曹太後說:“不要學真宗的劉皇後,作為婦人,丈夫的家同父母的家是一樣的。何況身為後妃,本與國家休戚相關,趙宋安則百姓安,則曹氏亦安,可世世長享富貴。希望你等皇帝聖體安康之後,趕快還政於他,自己則可退居長樂宮,坐享天下之樂。”

英宗即位的第二年,即治平二年(公元1O65年)四月,冊立嫡妃高氏為皇後。高氏是曹太後胞姐之女,從小被收養在皇宮,與英宗同年,兩人青梅竹馬。仁宗在世時見宮中一對童男玉女,很是可愛,對曹皇後說:“將來讓他們配成一對吧!”長大後,便讓他倆成了婚。英宗即位時,高氏已生下三子一女。高氏冊為皇後,與太後的關係親如母女一般。

這樣看來,英宗同曹太後的關係應是十分融洽親近的了。誰知到這一年六月,英宗病情又重了,以後時好時壞,舉動乖張暴戾,動輒踢打太監,甚至對曹太後無禮。這情形被內部知(宦官的頭目)任守忠看在眼裏,便想挑撥英宗和曹太後之間的關係。這人居心陰險,巴望曹太後廢掉較為明智的英宗,改立其他庸弱之君,好讓自己攬權。於是,他在兩宮之間積極離間是非。日子一久,不信也得信,由疑生怨,由怨生憤,關係越來越壞。這下子又急壞了一班大臣,紛紛上書調解,可是總不見效。

一天,韓琦偕歐陽修一起入宮去見太後,曹太後傷心地說起英宗的喜怒變態。韓琦勸慰道,“皇上身體欠安,舉動失常,想必病愈後不致如此。太後是皇上的母親,難道做母親的就不肯原諒兒子嗎?”

太後聽了這話,心中更加難過,心想:皇帝畢竟不是我的親生兒子,才會如此。想著想著,就又流下淚來。歐陽修勸道:

“太後侍奉先皇幾十年,仁德溫淑,天下共知。從前張貴人恃寵而驕,太後尚能處之泰然,如今母子之間,難道不能相容嗎?”

太後這才漸漸收住眼淚。兩人繼續展開攻心戰。歐陽修接著說:“先皇在位日久,天下共心。今日太後雖是賢明,究竟是一婦人,臣等若非先皇所托,誰肯一心輔佐呢?”

韓琦又進逼一步:“臣等在外,宮中之事無法詳知,若皇上有什麼閃失,太後也是不能推禦責任的!”這話意在逼迫太後,要重視搞好兩宮間的關係。

太後一聽這話,有些著急,說:“這話從哪裏說起,我心裏也是愁得慌呢!”

韓琦和歐陽修連忙叩頭說:“太後仁慈,臣等素來欽佩,隻是希望您能善始善終。”

幾天以後,韓琦單獨去見英宗。請過安,君臣略略交談了幾句,英宗歎息道:“太後待朕,未免寡情。”看他的心情,好像也在為著同太後的關係發愁。

韓琦乘機進言道:“父慈子孝,此為常理,不足稱道;但父母不慈,子仍盡孝,才能流芳千古。臣恐怕陛下尚有不盡孝道之處。為人子者,豈可抓住父母的缺點不放呢?”

英宗聽了,心中似乎有所觸動。韓琦也就不再多說了。

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英宗的病好多了,韓琦指示翰林學士劉敞去向英宗講解《史記》,說了一番堯舜如何因仁孝而得人心的道理,使英宗漸漸回心轉意。

一天,英宗主動去向曹太後請安,說自己病中昏亂,得罪母後,請求母後原諒。曹太後十分欣慰,對他說道:

“病中之事,不必多計較了,隻要以後我們母子能和睦相處,我高興都來不及呢。想皇兒四歲入宮,我日夜盡心,把你撫養長大,正是為了今天。難道我會有什麼其它心思嗎?”說到這裏,又流下淚來。

英宗聽了,也大為感動,淚流滿麵地回答道:“母後待兒恩重如山,兒若再忤慈命,不配為人,何能治國治天下?”

太後站起身來,親手把跪著的英宗扶起。於是,母子和好如初。

第二年夏天,英宗的病基本上好了,處理政事,很有頭緒。韓琦等便想提請太後撤簾歸政,但是又怕曹太後不願意,考慮再三之後,就去試探曹太後。見了太後,韓琦叩頭說道:

“皇上已親自處理朝政,井井有條,況又有太後輔政,國事毋庸擔心。臣年邁力衰,不堪重任,還是告老退休了吧!”

曹太後一聽,大吃一驚,忙說道:“朝廷大事,全靠相國,怎麼可以退休回鄉呢?還不如讓我退居深宮吧!”

韓琦乘機進言:“漢朝的馬、鄧太後,可算是一代賢後,也不免貪戀權勢。今太後盛德,非馬、鄧諸後所能及,但不知太後何時撤簾歸政?”

曹太後說:“我並不喜歡幹預朝政,隻是因為從前皇上有病,不得已而為之。如今要撤簾就可撤簾,何必另選日子呢?”

韓琦聽了十分高興,大聲說道:“太後有旨,今日撤簾,鑾儀司還不遵行!”

當下,鑾儀司走上殿,把珠簾撤下。曹太後匆匆轉入屏風後麵。

英宗在位僅四年,死後由長子趙頊即位,即宋神宗。曹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

曹後十九歲入宮,居後位四十五年。死後諡號“慈聖光獻皇後”,與仁宗合葬永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