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趙頊
受命即位立誌圖新
神宗於慶曆八年(1O48)四月戊寅生於濮王宮。四個月時,他的祖父仁宗給他取名為仲鍼,授率府副率。嘉祐八年(1O63),侍英宗入居慶寧宮。英宗當上皇帝後,授予他安州觀察使,封安國公。同年九月,加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郡王,改名為趙頊。治平元年(1O64年),進封潁王。少年時的趙頊,非常好學,喜愛讀書,關心天下大事,以致天晚忘記飲食,他父親英宗曾因此遣內侍勸阻。
治平三年(1O66)十二月,英宗病重,一連幾十天不能視朝。輔臣入問起居,韓琦奏道:“陛下久不視朝,內外憂疑,宜早立皇太子以安眾心。”英宗默默點頭。韓琦請英宗親筆書手詔,英宗寫道:“立大王為皇太子。”韓琦說:“立嫡以長,聖意既屬潁王,煩請聖上親自寫明!”英宗又在後批上三字:“潁王頊。”韓琦即召內侍高居簡,授以禦劄,命翰林學士起草詔命。於是,正式冊立趙頊為皇太子。一個月後,英宗就去世了。
神宗即位之時,社會矛盾已經比較尖銳。宋朝開國至神宗,已有1O7年,宋初以來就出現的冗官、冗兵、冗費三大災害愈演愈烈。宋初製定的一係列製度,即所謂祖宗之法已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社會現實的地方,必須自上而下進行較大的調整,在政治、財政、軍事等方麵進行一些改革,才能有效地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這一點事實上仁宗、英宗都已經看到了。但是要改革必然會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會引起既得利益者、官僚權貴的反感和對抗。由於強大的阻力,仁宗時的慶曆新政很快流產了,主持改革的範仲淹也被迫出京。從此以後,宋代的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神宗即位,正風華少年,血氣方剛,有一股銳意求治的膽略。他即位之初就下求言詔,廣泛聽取建議,決心真正有所作為,幹一番事業。他急於尋找一個有才識有氣魄能夠全力襄助他改革的大臣作為臂膀。在這種情況下,懷才多年的王安石就脫穎而出了。
王安石為地方官多年,親眼看到當時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他到京城開封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第二年春,給當時的皇帝仁宗寫了洋洋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王安石素與韓絳、韓維及呂公著等人友善。神宗未即位以前,常與侍臣議論天下大事,很讚賞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韓維是穎王府的記室,每有言談議論受到神宗稱讚時就說:“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觀點。”後來韓維任右庶子,又推薦王安石代其為官。神宗於是想見識見識王安石。王安石在金陵守喪期間,英宗屢次召他,他見時局不利於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所以每次都謝絕。神宗登極之初,就打算立即起用王安石,頒詔任命王安石為江寧知府。王安石接到詔命,即日赴任。數月後,又召王安石入京,命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神宗求治心切,非常好學,經常向大臣們征詢改革的意見。他立誌要做一個唐太宗那樣大有作為的明君,改變真宗、仁宗以來政綱鬆弛不振的局麵。所以他第一次召見王安石時就問他治國應當先做什麼。王安石答道:“應當先選擇正確的策略。”神宗說:“唐太宗何如?”王安石說:“陛下當以堯舜為榜樣,為什麼拿唐太宗作樣子呢?堯舜之道,簡明而不煩瑣,很容易做到而不繁難。但後世學者不知其中道理,認為是高不可攀。”神宗覺得這種議論使人耳目一新。接著,他又問王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間沒有大的變動,使天下太平,是用的什麼治道呢?”安石退朝後,經過認真思考,寫了《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上於神宗。大意是說,太祖趙匡胤善於知人,指揮付托,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故能駕馭諸將帥,對外禦夷狄,對內平諸侯。去除苛政,禁止酷刑,廢除強橫的藩鎮,誅滅貪殘的官吏,並親自以簡明為天下先,其政令全以利民為目的。太宗光義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所以能夠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熙寧二年(1O69),神宗初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即副相),並設置了“製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變法的指導機構,讓陳升之、王安石負責。王安石素與呂惠卿友善,便對神宗說:“惠卿之賢,雖前世儒者也比不上他。學先王之道而能運用的,獨有惠卿一人。”於是神宗命呂惠卿任條例司檢詳文字。事無大小,王安石必與呂惠卿共同謀劃,凡有關建議的章奏,皆是惠卿執筆。當時人稱王安石為孔子,呂惠卿為顏子。
推行新法改革製度
在神宗的親自督促下,王安石提出並推行了一整套新法。這些新法主要分為“富國”、“強兵”和改革科舉製度三個部分。富國部分包括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強兵部分包括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新的科舉製度主張以經義取士,應試者不再考試詩賦、帖經、墨義之類,而以詩、書、易、周禮、禮記為本經,以論語、孟子為兼經,企圖改變那種“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的狀況。同時,對太學進行了改革,實行“三舍法”。初入學的為外舍生,不限名額。以後經過考試升為內舍生,名額2OO人。內舍生經過考試升為上舍生,名額1OO人。上舍生中品行優異者可不經考試直接授以官職。
改革本來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加上新法本身有許多不足,再加上在某些方麵觸犯了享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所以幾乎各項新法都遇到了激烈的反對。而反對尤為集中的是侵犯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免役法和市易法。這股反對力量得到太皇太後、皇太後和神宗皇後的支持。神宗有些動搖。對王安石說:“取免行錢太重,人情谘怨。近臣以至後族,沒有不說不便的。兩宮(太皇太後、皇太後)乃至泣下。”王安石對這些目光短淺、隻顧眼前小利而不顧國家大局的後族十分反感,他說:“皇後的父親向經從來說‘影占行人》,因推行免役新法,依條便收入。向經曾來文交涉,沒有被理睬。又如曹後的弟弟曹佾,賒買人家樹木不給錢,反而由內臣用假姓名告狀,誣告市易司。陛下試看此兩事,後族怎麼會不反對呢?”但是神宗經不起後族的一再反對,命韓維、孫永檢查行人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