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宋徽宗趙佶(1 / 3)

徽宗趙佶

浪子當朝寵奸任佞

徽宗趙佶,神宗第十一子,母欽慈皇後陳氏。元豐五年十月丁巳生於宮中。

元符三年(11OO)正月初八日,哲宗駕崩的當天,向太後(神宗皇後,當時宮中惟她地位最高)垂簾,哭著對宰相大臣們說:“國家不幸,大行皇帝沒有兒子,誰來即位,事關重大,應盡早確定下來。”向太後說:“申王眼有毛病,不便為君。還是立端王佶好。”章惇抬高了嗓門說道:“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話音未落,知樞密院曾布從旁冷笑著說:“章惇未嚐與臣等商議,怎麼如此獨斷!皇太後的聖諭極是允當。”尚書左丞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也齊聲附合說:“合依聖旨!”向太後說:“先帝曾經說過端王有福壽,且很是仁孝,不同於其他諸王,老身立他,也是秉呈先帝遺意哩。”章惇勢單力孤,不敢再爭。於是向太後宣旨,召端王趙佶入宮,即位於柩前,權力的交接至此乃告完成。

因趙佶生來健壯的緣故,神宗在次年正月賜名曰“佶”,“四牡既佶”,取其壯健之意。他的母親陳氏,開封人,出身於平民之家,自幼穎悟莊重,十幾歲上被選入宮,充當神宗身邊的禦侍,開始並無什麼位號,生了趙佶後才進封為美人。陳氏對神宗的感情極其深厚,神宗死後,不久她就病死,當時趙佶才剛剛4歲。

趙佶周歲之時就授為鎮寧軍節度使,封寧國公。哲宗即位,進封為遂寧郡王。紹聖三年(1O96),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封端王,並開始出宮就學。

宗室親王日常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史籍,但趙佶對這些不很愛好,倒對筆硯、丹青、騎馬、射箭、蹴鞠,甚至豢養禽獸、侍弄花草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書畫方麵他顯露出了卓越的天賦。

趙佶天資甚高,卻並沒有從母親那裏繼承來端謹莊重的性格,相反,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他逐漸養成了輕佻放浪的脾氣。他的密友王詵可以說與他趣味相投。王詵字晉卿,是英宗和宣仁高太後的女兒魏國大長公主的駙馬,論理應是趙佶的親姑夫。此人放蕩好色,行為極不檢點,家中姬妾成群,還常出入煙花柳巷,公主根本管不住他。公主得重病,他竟當著公主的麵和小妾胡來,氣得神宗曾兩次將他貶官。像這樣一個人,趙佶卻同他打得火熱,一天,王詵派高俅給趙佶送篦,正趕上趙佶在園中蹴鞠,高俅在旁候報之時,連聲喝彩,趙佶招呼他對踢,高俅使出渾身解數,賣弄本事。趙佶大喜,即刻吩咐仆人:“去向王都尉傳話,就說我把篦子和送篦子的人一同留下了。”從此對高俅日見親信,頗加重用。

然而趙佶在向太後眼裏卻是另外一種模樣,他對向太後極其敬重孝順,每天都到向太後居住的慈德宮問安起居。因他聰明伶俐、孝順有禮,所以向太後對他鍾愛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諸王,在哲宗病重期間,向太後對將來立誰為帝的問題早就胸有成竹了。

趙佶被推上權力的頂峰之時,已是18歲了。章惇等人可能覺著這位輕佻浮浪的新皇帝未必可靠,就奏請向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太後說皇帝年齡不小了,不便再由母後幹政。趙佶對向太後立己本來感激不盡,此時也哭拜在地,乞求不已。向太後隻好答應下來。

趙佶對向太後的這些布署起先是言聽計從的,這不僅出於對向太後的感激,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取得各政治派別的廣泛支持,穩固自己的地位。向太後聽政六個月就還政引退了,趙佶則繼續調合兩派,改元建中靖國,意思是要“中和立政,”“調一天下。”而且他為了改變一下自己輕佻浮浪的名聲,在生活方麵也做了些尚儉戒奢的姿態,他退還百姓王懷獻給他的玉器,還趕跑自己在內苑豢養的珍禽異獸。元符三年三月,還因即將出現日食下詔求直言,表示要虛心納諫,儼然有一副勵精圖治的樣子。

建中靖國元年(11O1)正月,向太後死後,趙佶的“紹述”意向更加明朗。不久,大奸臣蔡京被召回朝廷,擔任了翰林學士承旨,蔡京首先建議,重修神宗朝的曆史,為變法張本;恢複紹聖年間根究元祐大臣罪狀的章惇、蹇序辰的名譽,為紹聖翻案。11O2年,趙佶改元“崇寧”,即崇尚熙寧之意,正式打出了紹述的招牌。不久,韓忠彥罷相,曾布也被蔡京排擠出朝。七月,趙佶任命蔡京為宰相。

趙佶衡量官員好壞的準則隻有一條,就是看他的言行是否順承符合自己的意旨。盡管他也曾對手下人的忠心有過例外的理解,覺著不一定一味地說好話就是忠臣。大觀元年(11O7),趙水使者趙霖從黃河中捕得一隻長有兩個頭的烏龜,獻給趙佶說是祥瑞之物。蔡京說:“這正是齊小白所說的‘象罔,見之可以成就霸業。”資政殿學士鄭居中唱反調說:“頭豈能有二!別人看了都覺害怕,隻有蔡京稱慶,其心真不可測!”趙佶命人將龜拋棄,說是“居中愛我”,遂提拔鄭居中為同知樞密院事。然而畢竟還是好話聽起來順耳,蔡京就因為會說好話,會順著他意願辦事,才得到他的格外寵信。趙佶在位26年,蔡京任相24年,中間雖曾三次被罷,但旋罷即複,表明趙佶離不開這個馬屁精。

趙佶倚為股肱的童貫、王黼、朱麵力、梁師成等人無一不是極善諛媚的奸佞之徒。趙佶是個昏而不庸的皇帝,他雖然寵信奸臣,但最高決策權卻是一直牢牢控製在自己手中的。在這方麵,他確實繼承並極度擴大了神宗皇帝管理朝政的一些辦法,最突出的就是天下之事,無論巨細,全得秉承他的“禦筆手詔”處理。原先負責討論、起草詔令的中書門下、翰林學士被他一腳踢開。蔡京等貴戚近臣要想辦什麼事情或於求恩澤,也全得先請趙佶親筆書寫,然後頒布執行。有時趙佶自己忙不過來,就讓宦官楊球代筆,號曰“書楊”。對“禦筆手詔”,百官有司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否則便是“違製”,要受到嚴懲。政和(1111—1118)以後,就連皇宮大內的事務他也要親自過問,經常像太祖皇帝一樣騎馬到各司務巡視。

雅好藝術崇信道教

“太平無事多歡樂”,這正是趙佶的人生哲學,再加上蔡京、蔡攸父子倆,一個說:“陛下當享天下之奉。”一個說:“皇帝應當以四海為家,太平為娛。歲月蹉跎,韶華易失,何苦操勞憂勤,自尋煩惱?”趙佶更覺著應該及時行樂的好。

蔡京為趙佶提了個口號,叫做“豐亨豫大”。形容的是富足隆盛的太平安樂景象。趙佶認為要豐亨豫大,就必須先把朝廷、宮室以及其他各種場麵都搞得富麗堂皇。於是,大內北拱宸門外的新延福宮首先開始破土興建了。政和四年(1114),新延福宮正式竣工落成,因由五個小區組成,故稱“延福五位”。此宮東西長,南北短,東到景龍門,西抵天波門,其間殿閣亭台錯落相望,鶴莊鹿砦掩映在嘉花名木之間。鑿池為湖,疏泉成溪,怪石堆山,小橋流水,花影移牆,峰巒當窗,濃蔭蔽日,風送花香,鶴鹿翔躍,鳥鳴啁啾,清幽雅致,不類塵寰。趙佶置身其間,心曠神怡,親自作文,以記其美。

皇帝既然應享天下之奉,就必須把天下所有美好的東西收羅到皇宮中來,供皇帝受用,趙佶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早在崇寧元年春天,他就派童貫在蘇杭設置造作局,役使數千工匠,製作象牙、犀角、金銀、玉器,藤竹、織繡等物,無不備極工妙,曲盡其巧。趙佶還嫌不夠,崇寧四年(11O5),他又派朱麵力在蘇州設應奉局,搞起了規模更大的“花石綱”之役。

除花石外,前代的書法、名畫、彝器、硯墨,但凡能搞到的,趙佶全都想法不惜重金弄到自己手上。他在宮中專門設立了一個禦前書畫所,由著名書法家米芾等人掌管,裏麵收藏了數以千萬計的珍品。書法有晉二王的《破羌帖》、《洛神帖》,更多的是唐代顏、歐、虞、褚、薛、李白、白居易的墨跡,光顏真卿的真跡就有八百餘幅。丹青名畫有三國時曹不興的《元女授黃帝兵府圖》、曹髦的《卞莊子刺虎圖》等,不勝枚舉。

古代的鍾鼎禮器趙佶收集了1OOOO餘件,全都是商周秦漢之物。趙佶擅長書畫,硯墨自然是少不了的。在他貯藏文房四寶的大硯庫中,光端硯就有3OOO餘枚,著名墨工張滋製的墨不下1O萬斤。

和一般附庸風雅、徒有虛名的收藏家不同,趙佶倒是很能對古書畫、彝器潛心研究一番的。為便於保存,他把收集到手的書法名畫大多都重新裝裱,親自為之題寫標簽。裝裱時有一定格式,後世稱為“宣和裝”,至今還可見到。他命人將曆代著名書法家、畫家的資料加以記錄整理,並附上宮中所藏的各家作品的目錄,編成《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為後世留下了美術史研究的珍貴史籍。趙佶還對所藏古彝器進行考證、鑒定,親自編撰了《宣和殿博古圖》。

趙佶還非常迷信道教,他在藩邸時經常翻閱些道教神仙鬼怪的書籍,對神仙的生活十分向往。先是道士郭天信說他將來當有天下,果然不久他就即位;即位之初,他曾因生兒子太少而煩惱,有個茅山道士劉混康對他說,京城東北角風水太低,隻要稍微墊高些,便是多子之像,他照劉老道的話一做,果然不長時間連得數子。從此在他眼裏道士簡直成了活神仙。他下令道士、女冠的地位在和尚、尼姑之上。政和四年,還在他出生的福寧殿東側建了座玉清和陽宮,供奉道教祖師的畫像。

當皇帝的一推崇什麼,什麼就會立刻應運而生,一些能呼風喚雨、先知先覺的活神仙先後出場。先是王老先,接下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林靈素,趙佶一見林靈素,不知怎地竟覺得十分麵熟,像在哪兒見過似的。他把這想法和林靈素一說,林靈素靈機一動,信口胡謅起來:“天有九霄,以神霄為最高,其治所叫作府。神霄玉清王,乃是玉帝的長子,主管南方,號稱長生大帝君,後來降生人世,就是陛下。長生大帝君有個弟弟,稱作青華帝君,主管東方。還有仙官八百餘名,如蔡京本是左元仙伯,王黼乃文華使,蔡攸乃園苑寶華使,童貫等人也是仙官成員。我林靈素本是仙卿褚慧,和眾仙官一道降臨,輔佐陛下求治的,所以才讓陛下看了眼熟。”趙佶原是作為人去膜拜神的,這下子自己竟也變成了神仙!連自己寵愛的小劉貴妃據林靈素說也是九華玉真安妃下凡,怎能不喜?遂封林靈素為“通真達靈先生”,厚加賞賜,還把林靈素的老家溫州改名為應道軍。後來又進封為“通真達靈玄妙先生,”授予中大夫和衝和殿侍晨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