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宋徽宗趙佶(2 / 3)

政和七年(1117),趙佶執導的崇道之戲演到了高潮。他先和林靈素商量編出了清華帝君白晝顯靈於宣和殿、火龍神劍夜間降臨內宮的故事,編造出了所謂的帝誥、天書、雲篆等物,詔示百官,刻石立碑,以記其事。還集合道士2OOO餘人在上清寶和陽宮由林靈素講述帝君顯靈的過程。接著定期在上清寶和陽宮舉辦大規模的齋醮,謂之“千道會”。

政和七年四月,趙佶向道錄院發了一道密詔,“冊立朕為教主道君皇帝。”於是群臣和道錄院遂遵詔上表冊立趙佶為“教主道君皇帝”。蔡京、童貫等朝廷大臣也都兼任了道教官職。就連朝廷要提拔侍從以上的官員,也得先由算卦的道士推算他的五行休咎,然後再正式任命。一時之間,朝野上下,烏煙瘴氣,鬼影憧憧,幾乎成了道士的世界。

宣和三年(1121)五月,汴京連遭暴雨,積水成災,城外積水深達十餘丈。趙佶很害怕,忙命林靈素前往作法祛邪。林靈素率領道徒在城上剛剛邁開虛步,防汛的民夫競相舉起鍬钁湧將上去向他猛砸,嚇得林靈素屁滾尿流,顧不上呼風喚雨,逃了回來。趙佶見自己裝神弄鬼的把戲非但不能服人心,反而惹起民怨,很是不樂。正巧太子趙桓來向他告狀,說林靈素橫行無禮,路上碰到他連躲都不躲。趙佶一氣之下,將林靈素趕回了老家。此後趙佶的佞道活動稍有收斂,但其神仙之夢也許做到死才算結束。

沉迷女色納妃嫖妓

趙佶性本輕浮,又正值風流年華,除了耽好花木竹石、鳥獸蟲魚、鍾鼎書畫、神仙道教外,還有兩樁要緊的事,這便是女色和遊戲。

趙佶是17歲那年正式大婚的,娶的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兒,王氏比趙佶小一歲,相貌平平,又秉性恭儉,老實端莊,不會施展女人的手段取悅於丈夫。趙佶即位後雖順理成章地將她立為皇後,卻並不很喜歡她。這時,趙佶寵愛的是另外兩個女子,一個姓鄭,一個姓王,倆人本是向太後的押班侍女,生得既美麗又聰慧,懂禮法,善言辭。鄭氏兼能識字解文,頗有才氣,秀外慧中,很為向太後所看重。向太後也看出些眉目,在趙佶即位後,索性成人之美,將二人賜給了他。趙佶如願以償,自然高興非凡。趙佶自命儒雅,對才貌雙全的女子也格外欣賞。鄭氏好讀書,給皇帝的章疏都是自己捉刀命筆,字體絹秀,文辭藻麗,所以在鄭、王二人中間,他更喜歡鄭氏。他經常寫些情詞豔曲賜給鄭氏,這些作品傳到宮外,人們競相吟唱,鄭氏從此對趙佶更是順承備至。大觀二年(11O8),王皇後駕崩。到政和元年(1111),趙佶遂冊鄭氏正位中宮。

除鄭皇後和王氏之外,趙佶寵愛的嬪妃還有大小二劉貴妃、喬貴妃、韋貴妃等人,這幾個人各領風騷、人人都擅一時之寵。政和二、三年(1112、1113年)間,趙佶最偏愛的是大劉貴妃,她雖出身寒微,卻容貌如花,趙佶每逢賞賜宴會,總要將她帶在身邊,才能食之有味。豈料好命不長,劉貴妃不幸在政和三年(1113)秋,突得急症,侍從奔告於趙佶,趙佶起先以為是小病,不很在意。等隨後前往探視時,劉貴妃已香消玉殞了。趙佶後悔不迭,悲痛萬分,特加諡號“明達懿文”,並親自記敘她的一生,命樂府譜曲奏唱,不久又追封為明達皇後。

正當趙佶因此而傷感寡歡之時,宦官楊戩引來一女,趙佶一見竟目迷心醉,瞬間就把喪妃的悲痛拋諸九霄了。此女便是小劉貴妃,她的出身和大劉貴妃一樣卑賤,父親劉宗元是個酒保。小劉貴妃天資穎悟,極善迎合趙佶的旨意,本來已生得儀態萬方,輕盈嫋娜,姿色動人,再加上每睡醒覺,粉臉之上總像剛喝過酒似的飄著兩朵紅雲,不施脂粉,已賽桃花。她心靈手巧,大概是受了當酒保的父親的影響,頗善烹飪,時常親下禦廚燒上幾盤,無不合趙佶的口味。還極善塗飾,所著衣衫多是自己動手剪裁,標新立異,綺麗奇目,妝扮起來更似天仙一般。然而劉妃畢竟不是神仙,經不起光陰的消磨,在接連生下三男一女四個孩子之後,徐娘半老,難免風韻稍減,她這頭漸漸維係不住趙佶那顆浮浪佻達的心了。

李師師,本姓王,染局匠的女兒,四歲喪父,流落街頭,被隸屬娼籍的李家收養,成了名動京城的歌妓。有一首詩稱讚她:“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嫋。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看遍穎川花,不似師師好。”趙佶不知從哪裏得知了李師師的豔名,自政和之後,經常溜出宮門,微服潛行,乘小轎子,由數名內侍導從,前往她家過夜。天子浪跡於青樓妓館,總非光彩之事,趙佶對此很是忌諱,生怕被人發覺,鬧得難堪。然而欲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盡管趙佶行動詭秘,他的蹤跡終於被人窺破了。秘書省正字曹輔上疏諫道:“聽說陛下厭居宮禁,不時乘小輦去塵陌郊垌極盡遊樂,臣沒想到陛下承擔宗社重任竟玩安忽危到這等地步!”第二天,曹輔就被發配到了郴州。

趙佶在位25年,生活的腐朽糜爛在曆代皇帝中是少有其比的。

被迫禪位異邦偷生

崇寧二年起,在蔡京建議下,趙佶派童貫帶兵發動了一連串對西夏的戰爭,攻占許多地盤,逼得西夏低聲下氣地奉表謝罪。自從與西夏交兵以來,宋朝確實從未取得過如此赫赫的戰果。趙佶洋洋得意起來,他遣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轟轟烈烈地慶祝了一番。

宋夏邊境的戰火剛剛熄滅,趙佶又打起了遼朝的主意。他和金朝聯盟夾擊遼,收複燕京。而金留給他的隻是一座空城,代價則是1OO萬貫的“燕京代稅錢”。而金的矛頭,接著就掉轉來指向了宋。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宋,西路軍以粘罕為主將,由大同進攻太原;東路軍主將是斡離不,由平州(今河北盧龍)攻燕山,兩路軍計劃在汴京會合。

金兵推進得非常迅速,十月,東路軍攻下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河北薊縣)。十二月,郭藥師叛變,金兵不戰而入燕山,從此金兵命郭藥師做先鋒,大踏步地南下了。西路軍十二月初出兵,連克朔州(今山西朔縣)、武州(今山西神池)、代州(今山西代縣)等地,十八日到了太原城下開始圍攻。

緊急軍報像雪片一樣飛進汴京,趙佶嚇得心驚肉跳。此時的趙佶已經絲毫沒有風流灑脫的模樣了。他整天愁眉苦臉,動不動就涕泗交流。表麵上他好像要改過自新,準備抗金,實際上他不敢擔當抗金的責任,隻剩下一個“走”字在心中了。為便於逃跑,他任命皇太子趙桓為開封牧,想讓兒子以“監國”的名義替他擋住金兵,自己好保著皇位向南逃命。他傳旨要“巡幸”淮浙,派戶部尚書李棁守建康(今南京),替他打前站。太常少卿李綱刺破胳膊,以血上疏說:“皇太子監國,本是典禮之常規,但如今大敵入侵,安危存亡在於呼吸之間,怎能仍舊拘泥常規呢?名分不正而當大權,又何以號令天下,指望成功呢?隻有讓皇太子即位,叫他替陛下守宗社,收人心,以死捍敵,天下才能保住!”

趙佶急於逃命,權衡一番利弊,隻好下了禪位的決心。但是他老謀深算,又死要麵子,不願給人留下畏敵避禍的不光彩的印象,就絞盡腦汁找了個自以為體麵點的借口。十二月二十三日傍晚,趙佶到玉華閣召見宰執大臣,先傳令提拔吳敏為門下侍郎,讓他輔佐太子。趙佶接著寫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的名義退居龍德宮。可呼吳敏來作詔。”不一會,吳敏從外麵拿進了草擬好的禪位詔書,趙佶在結尾處寫道:“依此,很令我滿意。”

第二天,皇太子趙桓在經過一番辭讓後即位。上趙佶尊號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龍德宮;鄭皇後尊號曰“道君太上皇後”,居擷景西園。

趙佶在退位的第二天雖曾明確表示說:“除道教教門事外,其餘一律不管。”但昔日的權威他和他的寵臣是不會甘心輕易地放棄的。在喘息稍定之後,他們就開始以“太上皇帝聖旨”的名義發號施令了。東南地區發往朝廷的報告被他們截住不得放行;對勤王援兵也要求就地待命,聽候他們的指揮;綱運物資也要在鎮江府卸納。他們把持著東南地區的行政、軍事、經濟大權,準備在鎮江重新把趙佶捧上台。汴京的新皇帝趙桓聽到此事後,下詔說按照趙佶退位詔辦理,剝奪了他們的權力,還將童貫、蔡攸等人貶官。他和兒子趙桓的矛盾卻由此激發了。

二月初,金兵從汴京城下撤退,趙桓接連派人請趙佶回京。趙佶表示自己今後願意“甘心守道,樂處閑寂”,決不再窺伺舊職,重當皇帝了。父子矛盾表麵有所緩和。四月三日,趙佶回到汴京,趙桓親到郊外迎接。隻見趙佶頭戴並桃冠,身著銷金紅道袍,飄飄搖搖地從宋門入城,駐進了龍德宮。

此後幾個月的太上皇生活趙佶過得並不舒心,他昔日的寵臣一個個或貶或死,十幾個跟隨多年的貼身內侍都被趕出了京城,連李師師的家財也被趙桓一道命令籍沒了充作賠款,他的一舉一動無不處在趙桓的嚴密監視之下。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攻陷汴京。翌年二月六日,又宣布廢掉趙佶、趙桓兩個皇帝。金兵早就把趙桓扣押在了青城,這時又點名令趙佶前來。

二月七日早晨,趙佶在龍德宮蕊珠殿吃罷素餐,覺得此地離金兵占據的外城太近,很不安全,就搬到了延福宮。剛坐下,隻見幾個人從門外走了進來,為首的是已作了金兵走狗的李石。李石說:“金人請太上皇到南熏門內一個房子裏寫拜表,隻要拜表送去,金人就會把皇上送回來,沒別的意思。皇上還讓我們捎話說:‘爹爹、娘娘請快來,免得錯過機會。”雖然還不知道金人已將自己廢掉,但幾個月來一直心驚膽戰的趙佶,聽到這話又嚇了一跳,他生怕裏麵另有文章,沉吟了半響,說:“軍前沒什麼變動嗎?卿別隱瞞,朕以後給卿等升官,別再貪眼前小利誤了朕的大事,若有變動,朕好早做打算,徒死無益。”李石發誓:“若有不實,甘受萬死!”趙佶又怕當今朝廷做什麼手腳,就說:“朝廷既不放我南去,圍城時又對我封鎖消息,所以才弄到這種地步。今天我輕易一動就會招來不是,卿別瞞我。”李石又說:“不敢亂奏。”趙佶這才派人去請鄭皇後。不大工夫,鄭皇後進來,兩人嘀咕了一陣,趙佶穿上道袍,又取過自己平常佩帶的佩刀,令內侍丁孚拿著,和鄭皇後乘肩輿出了延福宮。走到南熏門,他剛想下轎,護衛的人忽然圍擁肩輿向門外跑去。他在轎中跺著腳氣急敗壞地大叫:“果真有變!丁孚快拿刀來!”扭頭一看,丁孚早就被抓到一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