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趙構
求和使者患難皇帝
宋高宗趙構,為徽宗第九子,欽宗趙桓之弟,母韋氏。大觀元年(11O7)五月生,百日剛過,宋徽宗便賜名構,授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公。次年二月,又進封為廣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再封為康王。次年,趙構正冠於文德殿,賜字德基,出宮住進了自己的王府。北宋滅亡後,他有幸登基稱帝,曆史上稱為宋高宗。
宣和七年(1125),金兵滅遼以後,立即掉過頭來,大舉南侵。宋徽宗是個終年沉迷酒色的昏君,得知金兵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嚇得六神無主,急忙把帝位禪讓給皇太子趙桓(宋欽宗),自己帶著嬪妃、寵臣們南逃了。靖康元年(1126)陽曆正月七日,金兵逼近東京。次日,便對東京諸城門發起輪番進攻。廷議時,尚書右丞李邦彥以兵弱將寡為由,主張割地請和;太常少卿李綱則主張激勵將士,誓死抵抗。欽宗采納李邦彥的意見,立即召見趙構,授以軍前計議使,去金營求和。趙構估計此行不會有生命危險,慷慨答應,請求立即行動。就這樣,趙構帶著垂頭喪氣的張邦昌乘坐一隻木筏,迎著蕭蕭北風,渡河到了金營。
金大將斡離不攻京城未下,便想給宋使來個下馬威,在談判桌上得到更多的便宜。隻見其營帳內外兵士環列,刀槍林立,一派殺氣。見到這般陣勢,可把張邦昌嚇了個半死。趙構知道這不過是試試自己的膽量,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從容不迫地從刀槍下走進了金營。二月七日,欽宗下詔割三鎮與金人,由肅王出質代康王。斡離不也覺得目的基本達到,故退兵北去。
趙構返回京城後,欽宗見金兵退去,認為趙構此行勞苦功高,遂任為太傅。就在趙構出質期間,種師道、姚平仲、範瓊、馬忠等各路兵馬相繼至京師,援兵已達二十餘萬,士氣稍振。欽宗感到城下之盟有失體麵,於是,一麵將主和大臣李邦彥等人一一罷免,一麵下詔各路勤王部隊固守三鎮之地,分兵襲擊金軍。十月,金兵力攻太原,宋朝軍民雖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太原陷落。十一月,斡離不克真定,攻中山,北方關隘重鎮先後失陷。宋欽宗無可奈何,隻得再派使者到金營求和。
麵對金兵咄咄逼人的氣勢,宋廷內主和派占據上風。欽宗采納了王雲的意見,立即召見趙構,準備讓他再次出使。欽宗答應讓耿延禧、高世則隨行,還解下了身上的玉帶賜給了他。
十一月十六日五更時分,趙構與耿延禧、高世則、王雲等人迎著料峭的寒風,踏著朦朧的月色,北去求和。趙構一行日夜奔波,經浚(今河南浚縣)、滑(今河南滑縣)諸州北上,去真定府找斡離不求和,萬萬沒有想到斡離不又駐軍東京城下。這次,斡離不議和的條件不再是割讓三鎮,而要以黃河為界。不幾日,粘罕也來到東京城下,與斡離不分營紮寨,把京師圍得水泄不通。
十一月十九日,趙構到達相州(今河南安陽市),知州汪伯彥說:“斡離不已於十四日由大名府(今大名縣)魏縣渡河南下,追趕恐怕是來不及了,請大王暫留此地,從長計議。再說,肅王在金營至今未返,大王此去,恐怕也難以順利回來?”趙構哪裏肯信,以為汪伯彥阻止他議和,態度堅決地說道:“我受命於國事危險之際,此次北上議和的任務一定要完成,因此,不能半途而廢。”第二天,趙構一行又向磁州(今河北磁縣)進發。剛到磁州城外,迎候多時的守臣宗澤立刻迎上前去,激憤地對趙構說:“肅王被騙到金軍,看來沒有回來的希望了。如今他們又想請大王使金,分明是個騙局,不會有什麼好處。請大王千萬不要再走肅王那條路了。”趙構不聽,堅持前往金營。正在為難之際,忽有兩名士卒持汪伯彥所封蠟書求見。書中說:“大王離開相州當晚,本州西火炬相連二三裏遠,金人鐵騎五百餘一路追索大王。大王如在此時渡河,那就正好自投羅網。現在斡離不已趨京師,議和已失去時機,不如勤駕返回相州,聚集軍隊,牽製金軍,以付二聖維城之望。”讀畢,趙構出了一身冷汗,幸虧汪伯彥此書,要不然自己還會到處奔波,徒勞無功。
沒過幾天,割地使耿南仲來相州求見趙構,說京城已危在旦夕,皇上令其盡起河北諸郡兵馬入援。趙構得了聖旨,立即與耿南仲聯名揭榜,招兵買馬,組成了勤王軍。
十二月一日,康王在相州建立了大元帥府,集合了樞密院官劉浩在相州招募的義士,信德府(今河北邢台縣)的勤王兵,大名府派出的救援太原的兵,和由太原、真定府、遼州(今山西昔陽縣)等地奔向這裏來的一些潰兵,共1OOOO人,分為五軍。十四日,趙構領五路兵馬出擊,攻到大名(今河北大名縣東)。到大名後,宗澤、梁揚祖等也先後率兵馬來會,兵威稍振。
金兵自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攻上東京城牆之後,北宋王朝實際麵臨著滅亡。斡離不為了徹底剿滅趙氏宗室,逼迫欽宗派人立即召回康王。一天,使臣曹輔帶著詔書來見趙構,詔書雲:“金兵攻城未下,正在談判議和。康王和諸帥屯兵原地,不要妄動,以免不測。”這時,趙構失去了出使金營時的勇氣,以將寡兵少為由,不敢直趨京師與斡離不較量。他命宗澤率萬人進軍澶淵駐紮,謊稱大元帥在軍中,而自己卻和汪伯彥等人於十二月二十九日起程,冒著漫天風雪,往東平而去。
宗澤在開進澶淵途中,與金軍交戰13次,均獲勝。而趙構在東平駐紮了一個月,卻絲毫沒有救援京師的打算。不久,趙構又到濟州(今山東巨野)駐紮。這時,大元帥府所屬官軍和自動聚集起來的抗金軍隊已有8OOOO之多,號稱百萬,駐守在濟、濮(今河南濮陽)各州府。趙構不敢與金軍較量,按兵不動,使各路勤王兵也不得靠近京師,眼睜睜看著金軍攻入京城中。
粘罕和斡離不見京城軍民已失去抵抗能力,趙構的勤王軍又不敢交戰,消滅北宋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接著金主又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靖康三年(1127)三月七日,金人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北宋王朝就這樣滅亡了。金兵退後,“大楚”皇帝張邦昌知道康王擁兵在外,因此不敢貿然行事。一麵迎元祐皇後(哲宗皇後孟氏)入居延福宮,遵為宋太後;一麵派人送“大宋受命之寶”玉璽於康王。在宗澤等人的請求下,趙構決定移師應天府(即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五月一日,趙構在應天府天治門登壇受命,即皇帝位,下詔改元為“建元”,大赦天下,邦昌及其所辟臣屬也概不問罪。大禮完畢,趙構遙望北方被虜的父兄母妻,又痛哭了一場。從趙構登基稱帝,曆史進入了南宋時期。
無意抗敵有心偏安
金兵雖撤出了東京,但仍然控製著河東、河北兩路的太原,河中(今山西永濟縣)、真定(今河北正定縣)、磁州、相州、河間等地。剛剛僥幸登上皇帝寶座的趙構也不得不表示一下抗敵複仇的決心,以順應民意。於是,便以抗金最力的宿將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但又命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
北方軍民心向南宋朝廷,他們自動組織起來,多者數萬人,少者也有數千人,神出鬼沒地出擊敵人。李綱為相後,派馬忠、張煥率軍一萬人襲擊河間的金軍,取得了勝利。鑒於當時南宋小朝廷剛剛建立,正規軍還來不及整編,李綱就在河北河東分設置河北招撫司和河東經製司兩大機構,委派官吏,撥給錢鈔,招募河北、河東各地奮起的義兵,抗擊金軍。
南宋小朝廷從誕生那天起,在對金和戰的問題上就爭論不休。趙構在這個問題上內心也極為矛盾。一方麵,他也想利用李綱抗金的威望,振作士氣,維護南宋王朝的一點麵子。另一方麵,又與汪、黃二人一樣,幻想用對金朝屈膝投降的辦法,來換取金朝對剛建立的南宋政權的承認。他雖然並不真正想讓徽宗和欽宗回到南宋,卻以探望和迎請被俘北去的二帝為幌子,不斷派人帶著奇珍異寶去奉獻給女真貴族,向金朝試探投降的可能性。
金兵撤離東京後,趙構就一直沒有進城。這並非對豪華的故園舊居沒有感情,而是害怕像其父兄一樣成為階下囚。因此,隻以宗澤留守收拾殘局,自己卻在應天府做起皇帝來了。實際上,趙構即位之初就決定南逃。即位第二天,趙構就命翁彥國知江寧府,並賜錢鈔十萬緡,讓他在江寧城修繕宮室,以備南逃時使用。經過幾次商討,趙構不顧李綱等人的反對,采納了黃潛善的意見,下詔曰:“巡幸揚州”,並讓荊襄、江淮、關陝等處守臣修繕城池,以備作行宮。李綱聽了這個消息不由地大吃一驚,他為趙構的糊塗而悲傷,更為國家的前途而憂患。
在此之前,抗金將領嶽飛上書趙構,指責黃潛善、汪伯彥奸臣誤國,使中原軍民大失所望,建議趙構乘金人在北方立足未穩之機,親率六軍北渡,收複失地。趙構不但不敢這樣做,而且認為嶽飛越職言事,予以削官的處罰。
這種種情況,使李綱感到自己在小朝廷中已不能有所作為,不得不提出辭職要求。宋高宗也順水推舟,以種種無中生有的罪名,貶李綱為觀文殿大學士,至此李綱居相位才75天。
就在趙構決意南逃的時候,北方軍民的抗金鬥爭如火如荼。抗金老將宗澤在李綱為相時被推薦為開封府尹,不久又任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兩河地區還有紅巾軍、八字軍等著名的義軍較頻繁的活動,積極抗金。他們諳熟金軍的活動,時常進攻被金軍占領的城鎮。活動在澤、潞地區的紅巾軍,有一次襲擊金軍時,幾乎活捉了金軍將領粘罕。
金朝麵對如此活躍的抗擊力量,決定再次用兵。可是,趙構不積極備戰,卻於十月一日乘船離開應天府,經泗州、寶應,向南逃去。京師軍民聞此消息,相聚啼哭,深知恢複無望了。
十二月,金軍分多路大舉南下。一路由粘罕率領自雲中(今大同市)出發,沿太行山由河陽渡河,攻河南。二路由右輔元師宗輔與其弟兀術率領由燕山出發,自滄州渡河,攻山東、淮南;三路由陝西路都統洛索等率領,自同州渡河,攻陝西。
建炎二年(1128)春天,趙構帶著六宮寵臣和衛士家屬到達揚州。當金軍氣勢凶猛地南下的同時,他和那幫寵臣都過著偷安歲月、醉生夢死的生活。當時,金兵一天天南下,南宋將領張浚認為金兵定會大舉進犯,請求趙構作好臨戰準備。黃潛善、汪伯彥二人在一旁聽了哈哈大笑,冷冷地說:“還是不必太多慮吧!”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軍前鋒已攻下徐州,直驅淮東。二月三日,天剛蒙蒙亮,天長軍來報:金兵即日趨揚州。內侍鄺詢急忙跑進臥殿,竟忘記了昔日宮廷的規矩,大聲呼喊:“金兵到了!”正在摟著美妾熟睡的高宗驚坐而起,不待細問,撇下美妾匆忙穿戴好盔甲,騎馬而逃,護駕的隻有王淵、張浚和軍卒數人。金兵尾追,趙構豈敢在鎮江府久留。二月四日,命朱勝非駐守鎮江,劉光世控扼江邊,楊惟忠駐守江寧府(今南京市),趙構一行向臨安(今杭州市)逃去。黃、汪二人任相以來,把持朝政,嫉害忠良,特別是他們不修軍備導致了金人南下,以至宗室播遷,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禦史中丞張澄勇敢地寫下了黃、汪二人的二十大罪狀,上書趙構,請求罷免他們。迫於壓力,高宗不得不“忍痛割愛”,罷免黃、汪。不久,宋軍在陳彥的率領下,渡江打敗金軍,收複了揚州,趙構的小朝廷才在杭州暫時安頓下來。
苟且偷生寵奸害忠
金兵雖一度占領了揚州,但並沒有從揚州再渡江南犯,就又逐步撤兵北去。因此,趙構複辟後,為了順應朝野上下的輿情,又迫不得已地慢慢從杭州北進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並改江寧為建康府,作出把行都設在建康的姿態。同年六月,在趙構正接連向金朝最高統治者們上書乞哀的過程中,女真貴族又發動了兵馬,以金主四太子兀術為統帥,再次舉兵南下,準備捉拿趙構,消滅趙氏王朝。
趙構和將相大臣們商討對策時,決定隻守江而不守淮。趙構本人早已做好了返回杭州的打算,他一方麵布置江防,另一方麵又升杭州為臨安府,以備作為都城所在。當這一切安排就緒後,就慢慢地返回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