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金兵一路攻來,趙構聞聽臨安失陷,逃往明州;隨之又逃往昌國縣(今浙江定海),後又被金兵追至海上。最後是金兀術害怕在南方遷延過久對自己不利,才聲稱“搜山檢海已畢”,急忙引兵退回北方。
金兀術退兵時,在鎮江遭到韓世忠的頑強阻擊。在金山(今江蘇鎮江市西北)龍王廟,身穿紅袍玉帶的金兀術和宋軍作戰時摔下馬來,險些被俘虜。雙方交戰數十回合,守軍越戰越勇,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親執桴鼓助戰,金兀術的女婿龍虎大王被生擒。金兀術無奈,采用火攻,突襲宋軍的戰船,乘機逃回了江北。趙構見金兵撤退,才蹣跚地從溫州移至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府,作為小朝廷的臨時所在地。直到紹興二年(1132),趙構為首的南宋小朝廷才重回臨安。
紹興十年(114O)五月,金兵分四路南下,河南、陝西諸州紛紛陷入敵手。當兀術率兵1O餘萬抵汴京時,宋留守孟庾率官迎降。金軍占領東京後,繼續向東南進軍。當金軍南下的消息傳到臨安,高宗才從苟且偷生的夢中驚醒,裝出一副主戰的樣子。匆忙調兵遣將,進行抵抗。他下詔讓嶽飛從襄陽出擊,牽製向淮南及陝西進攻的金兵,並恢複京師汴梁。但同時,趙構又同秦檜勾結,加緊進行對金的議和活動。
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嶽飛奉詔出師北進,先後攻下了潁昌(今河南許昌市東)、蔡州(今河南汝縣南)、洛陽等地。接著,他親自率領5OOOO輕騎駐紮在郾城(今屬河南)。兀術帶領全軍最精銳的拐子馬到郾城決戰。嶽飛指揮將士持刀斧躍入敵陣,上砍敵人,下砍馬足,大敗金兵,取得了有名的郾城大捷。與此同時,韓世忠、張浚所部分別收複了漁州(今江蘇東海縣東)、亳州(今安徽亳縣);忠義民兵也收複了不少城池,並相約以“嶽”字旗為號,等待嶽家軍渡過黃河配合進攻金兵。這些勝利,形成了對金軍的大包圍,切斷了敵人的歸路。
秦檜知道嶽飛不肯從抗金前線撤兵,就先命令張浚、楊沂中等抗金將領率先撤退,然後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借口,請求趙構給嶽飛下達班師的命令。趙構竟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勒令嶽家軍立即退兵。嶽飛接到班師的命令,心中異常悲憤。他流著眼淚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他不能違抗朝廷的命令,率軍退駐鄂州。前方已經收複的城市,又重新淪入金人之手。
趙構不僅主動放棄了軍事反攻的良機,而且對擁重兵在外的將領戒心重重,他害怕苗、劉作亂的事情重演,決心在適當時機收奪兵權,以防止將領們尾大不掉,滋事生非。而今時機終於來了,他以論功行賞為名,詔令韓世忠、張浚、嶽飛三大將速回臨安。
為討好金人,趙構、秦檜與張俊謀害嶽飛的安排也在有步驟地進行著。秦檜捏造了嶽飛“謀反”的罪名。秦檜和張俊策劃後,先買通了嶽飛的部下王貴、王俊等人,寫了“首告狀”誣告嶽飛最倚重的部將張憲要領兵到襄陽去造反,然後加以逮捕。接著,逼張憲招認,是嶽雲唆使他這樣幹的,又把嶽雲逮捕入獄。秦檜、張俊等人還將各種搜集的證據加以歪曲,送趙構審閱。趙構看到材料中有嶽飛指示張憲舉兵之辭,頓時大怒。秦檜就借機請求趙構立即把嶽飛提來,與張憲、嶽雲一同對證其事。趙構當即表示同意。
十月的一天,嶽飛從廬山到達杭州。秦檜立即向趙構彙報,趙構表示一切聽從秦檜辦理。秦檜命人將嶽飛騙至大理寺,並要他的親信、禦史中丞何鑄進行審理。他們一麵令獄吏嚴刑拷打嶽飛和嶽雲,逼他們招供;一麵繼續羅織嶽飛父子“謀反”的罪名。但一連兩個月,也沒有人願意出來作證。
紹興十一年(1141)除夕夜,趙構與秦檜不顧一切地把嶽飛父子及張憲定成死罪,把他們殺害。當時,嶽飛才39歲。在臨刑前,嶽飛在獄案上揮筆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甘當兒皇無奈退位
紹興十一年(1141)的宋金和議,使南宋成為金王朝的附屬國。趙構深感獲得金朝對其帝位承認之不易,因此,也安於稱臣納貢,每年除把歲幣如數送到泗州(今江蘇盱眙縣)交納給金朝外,還要搜刮大量的金銀幣絹,送給金朝賀正旦及生辰。
宋金戰爭期間,金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農田荒蕪,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議和後,宋廷向金朝交納巨額貢物,這些錢財自然轉嫁到老百姓頭上。由於賦稅沉重,國困民窮,各地農民紛紛起義。趙構不顧人民死活,大興土木,建造了各種神殿宮宇,舉行盛大典禮,以之粉飾太平。
高宗的美夢沒做多久,新當上金國皇帝的完顏亮便準備舉兵滅宋了。完顏亮是金朝的第4個皇帝。他發動宮廷政變殺死金熙宗,登上皇帝寶座,整治內政,更葺都城,又想天下一家,不允許南宋存在。
對於完顏亮南侵的企圖,南宋的一些有識之士早有所察。紹興二十六年(1156),東平進士梁勳上書,言金人有舉兵之兆,勸高宗未雨綢繆,以防不測。高宗勃然大怒,竟以詆斥和議、迷惑大眾的罪名,將梁勳流放到千裏之外。這時秦檜死亡,群臣拍手稱快,紛紛上奏章揭露他的罪惡,要求為嶽飛平反昭雪。但高宗特意下詔說:“和金人講和之策是我本人之意,秦檜隻是讚成我的作法罷了。”並宣布:“從今以後有妄議邊事者,要處以重刑。”
紹興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顏亮率6O萬大軍,分道南下,想一舉滅宋。高宗這才慌了手腳,急忙起用患病在身的老將劉琦和王權率軍抵擋。王權懾於金軍的強大,在廬州(今安徽合肥市)不戰而逃,全軍潰敗。宋高宗一聽王權兵敗,下詔準備解散官府,讓各自逃命,他自己又想走航海避敵的老路。隻是由於新任宰相陳康伯堅決勸阻,宋高宗才被迫下詔表示要率軍親征,並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讚軍事,到江淮督戰。而此時,劉琦孤軍難抵,兵敗南撤,整個兩淮地區均被金軍占領了。
就在這年十月,完顏雍借完顏亮南下侵宋之機,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皇帝。正準備舉軍渡江的完顏亮,聽此消息,決定打過江後,回師平定國內叛亂,沒想到在采石被虞允文指揮的宋軍一舉擊敗。完顏亮惱羞成怒,強迫金軍將士冒死渡江,結果激起兵變。一些將領殺死完顏亮,率軍北撤。南宋軍隊乘勢收複兩淮,大獲全勝。
完顏亮南侵的慘敗,使南宋抗金熱情大振,抗金運動風起雲湧。麵對這種局麵,高宗十分尷尬,再堅持自己的議和主張已不可能,積極抗戰又違背初衷,就於次年下詔退位,“認他的養子、宋太祖的七世孫趙舂繼位,自己當了太上皇帝,退居德壽宮。其後,孝宗為趙構尊號曰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趙構死於德壽殿,時年81歲。宋孝宗諡他為“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並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永恩陵。
宋高宗再度複辟內幕
叛亂是怎樣發生的
建炎三年(1129年)春天,宋高宗趙構在金人打擊下,狼狽逃跑,剛剛到達杭州,喘息未定,便發生了苗傅、劉正彥的叛亂,高宗被迫下台。後來幾經周折,才得以重登皇帝寶座。直到這年七月,苗傅、劉正彥伏誅,這場曆時四個月之久的叛亂才算結束。
苗傅、劉正彥的叛亂是由高宗用人不公引起的。原來,高宗剛到杭州,便擢升了駐節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將領王淵為同僉書樞密院事。這個官職是軍隊最高負責人樞密使的副手,地位相當於副宰相。而王淵卻能力平庸,他駐節平江時,專管江上航船。將領劉光世率軍渡江,由於王淵調度不善,竟有幾萬士兵未得渡江。劉光世向高宗告發了這件事後,王淵卻斬部下將領塞責,引起了廣大將士的不滿。而高宗不追察究竟,反將他遷升為要職。這一措施,在朝野中引起了更大的波動。
苗傅出身將門,屢立戰功,多年不得升遷,見王淵驟然受寵,內心忿忿不平。刺史劉正彥,曾經招降巨盜丁進,但賞賜很薄,心懷怨恨。二人同病相憐,便互相勾結起來。當時宦官康履、藍珪仗恃受皇帝寵幸,妄作威福,淩辱將領。將領們對他們恨之入骨。高宗南遷浙江,道經吳江(今江蘇吳江),宦官以射鴨為樂,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及至到了杭州,大隊人馬前往錢塘江觀潮,宦官到處搭蓋帳篷,致使道路阻塞。正在這時,傳來了王淵擢升的消息,苗傅、劉正彥等以為是宦官所薦,愈加惱怒,遂與王世修、王鈞甫、馬柔吉等密謀先斬王淵,然後大殺宦官。
一天,宦官康履手下人獻上一卷文書,最後兩行文字是“統製官田押,統製官金押”。康履百思不得其解。手下人告訴他說:“軍隊中有人想發動兵變,以此為信號,願意相從的就在上麵簽名。”康履不敢怠慢,慌忙稟報給高宗。高宗又讓他轉告宰相朱勝非,通知王淵要未雨綢繆,早作準備。朱勝非問康履:“你知道舉行兵變的人的計謀嗎?”康履說:“略知一二。他們打算明早集中在天竺寺,田統製指苗傅,金統製指劉正彥,他們詐言城外有盜,好把王淵的部隊引出去,以便他們在城內動手。”朱勝非把王淵召來,要他小心行事。王淵馬上派士兵五百人埋伏在天竺寺旁邊。這天夜裏,城中居民驚恐萬分,閉門不敢外出。苗、劉等知道王淵有準備,便隱而不發。
說來湊巧,第二天正巧是神宗的忌辰,百官照例焚香祝禱。高宗命大將劉光世為殿前都指使,負責百官入朝祝禱事宜。苗傅、劉正彥令王世修伏兵在城北橋下。王淵從朝中回來,路過此橋,猝不及防,便被拉下馬來。劉正彥說他勾結宦官謀反,手起刀落,便結果了王淵的性命。然後派兵團團圍住康履的住宅,分兵拘捕宦官,凡無胡須的人統統被殺死。苗傅張榜在大街上,公布王淵、康履的惡跡,同時與劉正彥擁兵到高宗行宮門外,中軍統製官吳湛與苗傅勾結,戎裝披掛,把守宮門。
康履僥幸逃脫重圍,前來稟報高宗說:“有軍士在街上攔截行人,我快馬加鞭,才算留下一條性命。”高宗急忙召朱勝非商議。朱勝非問高宗:“吳湛在北門下營,專門觀察特殊情況,現在有報告嗎?”高宗說:“沒有。”正說之間,吳湛派人口奏:“苗傅、劉正彥殺了王淵,領兵前來,聲稱有要事啟奏陛下。”高宗驚愕非常,不覺離開座位站起身來。朱勝非說:“既已殺了王淵,苗傅、劉正彥叛亂已明,臣請求前去詰問他們。”
朱勝非剛走到宮門口,正好碰上了吳湛。吳湛擺擺手說:“叛兵已經逼近,宮門不能開。”朱勝非等急忙趕到宮城樓上,見苗傅、劉正彥、王世修、王鈞甫、馬柔吉等全副戎裝立在樓下,用竹竿挑著王淵首級。朱勝非厲聲問為何擅殺大臣,苗、劉不予理睬。這時杭州地方官員康允之見事情緊急,請高宗登上宮城樓撫諭,不然無法製止叛亂。中午時分,高宗登上城樓。苗傅等望見黃蓋,不得不三呼萬歲。高宗憑欄問苗傅等為什麼發動兵變?苗傅厲聲回答說:“陛下信任宦官,賞罰不公,士兵有功不賞,結交宦官者無功升遷。臣自陛下即位以來,追隨左右,立功不少,如今隻是一個邊遠的郡團練使,未免使人寒心。臣現已將王淵斬首,宦官在宮外的已經全都被殺了。希望聖上斬掉康履、藍珪、曾擇三個宦官,以謝三軍。”高宗說:“黃潛善、汪伯彥等已經降黜,康履、曾擇等也將受到責罰,愛卿可與軍士回營去吧。”
苗傅見高宗不肯交出宦官,怒火中燒,橫戈叫道:“今天的事,全是臣下的主意,與三軍無關。如今天下百姓遭難,都是因為宦官擅權所致,今天不斬康履、曾擇,臣等定不回營。”高宗無計可施,轉身問身邊大臣說:“卿等有什麼退兵之策?”大臣時希孟說:“宦官之害,已經登峰造極,若不全部除掉,天下的禍患,恐怕不能停止。”另一大臣葉宗諤悄聲說:“陛下何必須顧惜一個康履呢?慰藉三軍要緊。”高宗不得已,命吳湛將康履交給苗傅。苗傅就在宮城樓下腰斬了康履,梟下首級。
高宗以為一場禍患,就此煙消雲散了,便傳諭令苗傅歸營。誰知苗傅出言不遜,抗聲說道:“陛下不應登臨寶座。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嘛,將來淵聖皇帝(指欽宗)歸來,又該怎樣安置呢!”苗傅又提出,請隆祐太後(即哲宗孟皇後)一同聽政,並派遣使者與金議和。不得已,高宗答應了這一要求,當即下了詔書,恭請隆祐太後垂簾聽政。誰知苗傅、劉正彥卻聞詔不拜,說:“自有皇太子可立,何況道君皇帝(指徽宗)已有先例。”苗傅部將張逵大聲喊著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今天的事,請陛下為社稷百姓著想。”眾大臣等見此情況無不愕然失色。這時,苗傅等仍不肯領旨。高宗問原因何在,眾人互相看看,不敢回答。隻有時希孟答道:“現在隻有兩種辦法供陛下選擇,一是率百官死於社稷,二是聽從三軍之言退位。”高宗對朱勝非說:“朕可以退位,但須稟知太後。”朱勝非說:“叛軍要挾,便聽命退位,哪有這種道理?”大臣顏岐說:“如果太後來此曉諭三軍,苗傅等就無話可說了。”於是高宗令顏岐回報太後。一麵令吳湛傳諭苗傅說:“已請太後商量退位的事了,請三軍稍等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