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宋高宗趙構(3 / 3)

一會兒,隆祐太後乘著黑色竹輿踽踽而來,後邊跟著四個老太監。隆祐太後立在宮城樓前,身後一字兒排著朝中群臣。苗傅、劉正彥向太後行禮後說:“如今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望太後為天下百姓作主。”太後說:“道君皇帝信任蔡京、王黼,更改祖宗法度;童貫挑起邊界糾紛,招致金人入侵,才有今天之禍,和當今的皇帝有何相幹?何況皇帝聖孝,並無失德之處,不過為黃潛善、汪伯彥所蒙蔽,如今已經處罰了,你等豈能不知!”苗傅說:“臣等已經議定陛下遜位,豈能猶豫?”太後說:“就依你等所請,暫且一同聽政就是了。”苗傅堅持必須立皇太子為帝。太後說:“國家太平之時,此事還不易辦到,何況如今強敵壓境,皇子幼小,禪讓一事,決不能行。實在不得已,可與皇帝共同聽政。”劉正彥威脅說:“今天大計已定,不可更改,還望太後早賜許可。”太後高聲喊叫說:“統製官是將門之子,豈能不明道理?今日之事,決難聽從。”苗傅也憤然厲色地說:“三軍將士,從早至此時還沒吃飯,事久不決,恐怕發生其他變故!”這時顏岐從高宗處走過來,低聲告訴太後說:“皇帝讓臣奏知,他已決定聽從苗傅之請,乞請太後宣諭眾人。”太後仍是不允。苗傅等喧嚷不停,氣氛非常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隆祐太後與高宗商議。高宗見此事已無可挽回,便決計禪位。

高宗禪位苗、劉手握朝綱

高宗就在座椅上寫詔書:“朕自即位以來,強敵侵淩,遠至江淮,察其用意,專為朕躬而發。朕恐其興兵不已,戕害生靈,畏天順人,退避大位。朕之長子,可即皇帝位,恭請隆祐太後垂簾聽政事,以慰人心。”朱勝非拿著退詔書到樓下宣讀,苗傅部將王鈞甫對朱勝非說:“苗、劉二將忠有餘而學不足,請勿見怪。”宣詔完畢,苗、劉方才麾軍退去。高宗徒步回歸宮中。於是,皇太子寡(fū敷)即位,太後垂簾決事,高宗移駐顯忠寺。不久該寺改為睿聖宮,高宗又被尊為睿聖仁孝皇帝。其實,他已無異於階下囚了。

苗傅、劉正彥的目的已經達到,誌得意滿。他們在朝廷上,頤指氣使,八麵威風。二人的官職也由統製官升為節度使。

宰相朱勝非看到苗、劉二人飛揚跋扈,便上奏太後說:“母後垂簾,舊例大臣須二人一同上殿。倘有機密事宜要單獨上奏,應該準許。”太後說:“如此豈不引起苗傅等人的懷疑?”朱勝非獻計說:“可從苗傅開始,他就不會懷疑了。”隔了一天,太後便宣召苗傅單獨奏事,然後再傳宣其他大臣,苗傅果然未加追究。這樣,隆祐太後就可以避開苗、劉從容地和大臣們商量高宗複辟的問題了。

苗傅、劉正彥既操縱了朝廷,便宣布改建炎三年為明受元年,並大赦天下。赦書到了平江,大將張浚命守臣秘而不宣。赦書傳到江寧(今江蘇南京),大將呂頤浩說:“此時忽然改元大赦,莫非朝廷發生了兵變?”他當即派人與張浚聯絡,張浚知道呂頤浩素有威望,便約他一同起兵,並通知鎮江的劉光世派兵前來會合。呂熙浩得書,便徑直上書高宗,請他複辟。

苗、劉二人為籠絡張浚,封他為禮部尚書,讓他帶軍隊前來杭州。張浚知道苗、劉不懷好意,托辭安撫部隊,委婉加以拒絕。接著,呂頤浩率兵萬人自江寧出發,劉光世和他相會於丹陽(在今江蘇省)。大將韓世忠自鹽城(在今江蘇省)收拾散兵遊勇,由海道赴杭州,至常熟會同大將張俊。他們二人又一同到平江見張浚。張浚置酒犒賞韓世忠、張俊的將士,並告誡韓世忠說:“投鼠忌器,事不可急,急則有變。你應先去秀州(今浙江嘉興)占據糧道,以待大軍會合。”韓世忠諾諾應命後,帶兵行至秀州他就稱病不行了,便在那裏大修戰具。

苗、劉被斬高宗恢複天子位

這時,張浚派遣馮輜持書至杭州。書信中指責苗傅等說:“自古對皇帝出言不遜謂之指斥乘輿,作事逾矩謂之震驚宮闕,陰謀廢立謂之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應當族誅。現在建炎皇帝並無失德之處,強迫遜位,難道是臣子應該做的事嗎?”苗傅等得書信後驚恐萬狀,一方麵連忙擢升韓世忠、張俊為節度使,另一方麵誣蔑張浚陰謀危害社稷,把他貶為團練使,安置到郴州(在今湖南),企圖以此分化瓦解勤王隊伍。但韓世忠等拒不受使。各路勤王之師迅速會集到平江,傳檄中外,聲討苗、劉等叛亂之罪。他們以呂頤浩、張浚主持中軍,韓世忠、劉光世分別為先鋒和殿後,浩浩蕩蕩向杭州殺來。

苗傅、劉正彥憂恐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朱勝非獻言說:“勤王之師所以進兵不快,是為了保你早日反正,如果等百官請聖駕還宮複辟,你們豈不更尷尬嗎?”苗傅沉吟不語。朱勝非說:“如能反正,可讓太後下詔,不再追究你們以前的過錯。”苗傅等見大勢已去,便率領百官到睿聖宮去朝見高宗。四月初,太後下詔還政,高宗複辟,恢複建炎年號。

鑒於苗、劉仍手擁重兵,未可輕視。高宗隱而不發,一麵任命張浚為樞密院事,一麵任命苗、劉分別為淮西製置正、副使。這時,張浚尚未入朝,他與呂頤浩、韓世忠等正一路斬關破隘,攻入杭州。苗傅等迎戰不利,急忙向福建逃竄。隨後,韓世忠以拜謁吳湛為名,把他捉住,即日斬首。苗傅的黨羽殺的殺、貶的貶,高宗至此才恢複了天子的尊嚴。到了七月,劉正彥、苗傅先後就擒,解送杭州斬首。這場叛亂才告平定。

宋高宗、秦檜殘害嶽飛秘謀

宋高宗時的奸相秦檜決心要除掉大將嶽飛,就同張俊策劃,決定在暗地裏誘使嶽飛的部下誣告嶽飛,誰能誣告,就給誰以重賞,結果沒有人來響應。張俊聽說嶽飛曾經想殺統製王貴,又曾用軍棍打過他,於是就誘使他告發嶽飛。王貴不肯,他說:“作為大將誰也免不了對部下要有賞有罰。如果因為有誰受懲罰就怨恨上司,那怨恨的人可就不勝其多了。”張俊又以抓到他的隱私來相威脅,王貴害怕了,隻好勉強答應。秦檜又聽說統製王俊好告狀陷害人,外號叫雕兒,因為奸詐貪婪,多次被張憲處分過,就派人告訴他“揭發”嶽飛,王俊答應了。於是秦檜就打好主意:因為張憲、王俊都是嶽飛手下的將官,所以最好讓他們互相攻訐揭發,從中抓住嶽飛的把柄,再殺掉嶽飛父子,這樣皇帝就不會有什麼懷疑。王俊當時在鎮江,秦檜就親自寫了一道命令給王俊,胡說副都統製張憲陰謀占據襄陽,把兵權交還給了嶽飛。並令王俊告訴王貴,讓王貴抓住張憲關到鎮江密府。張憲還沒到,王俊就預先設好了刑獄等待他來。張憲被押送來了,有一個官員叫王應求的,對王俊說:“樞密府沒審訊人的權力。”王俊沒聽,便親自去審問拷打張憲,讓張憲編造口供,說得到嶽飛兒子嶽雲的手書,讓張憲所部回來一起謀反。張憲被打得體無完膚,矢口否認。王俊無法,隻好自己動手編造一份口供給秦檜,並把張憲押到臨安,投進大理寺監獄。秦檜奏請皇帝,召回嶽飛父子同張憲對證,皇帝說:“刑法是用來製止作亂犯罪的,不能隨便追查證據,動搖人心。”秦檜就假傳聖旨,召回嶽飛父子。使者到了嶽飛的府第,向他說及此事,嶽飛哈哈大笑,說:“皇天後土,可表此心!”於是同嶽雲一起被送監獄。秦檜命令中丞何鑄、大理寺卿周三畏去審問嶽飛父子。何鑄讓人把嶽飛父子帶到大廳,問他們為什麼謀反,嶽飛立即撕開衣服,讓何鑄看他的後背,何鑄一看,背上刺有“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深入肌肉。接著何鑄又去查閱卷宗,都沒有什麼憑據,知道他倆是受冤屈,就去告訴秦檜。秦檜說:“這是陛下的旨意。”何鑄說:“我怎能陷害嶽飛那種人呢!現在強敵未滅,無故殺一大將,定會失去軍心,這不是為國家的根本利益著想。”秦檜無可回答,隻好改由諫議大夫萬俟禹審訊。

萬俟禹向來與嶽飛有仇,於是就捏造材料誣陷嶽飛,說嶽飛讓部下於鵬、孫革寫信給張憲、王貴,令他們發送虛假情報,以動搖朝廷。說嶽飛給張憲寫信讓他想辦法使嶽飛回軍臨安,並說這些信都被他們燒掉。嶽飛坐牢兩個月,沒法證明他有謀反之意。這時有人教萬俟禹憑借過去嶽飛給皇帝的奏章中有在淮西停留不前的事,作為證實材料。萬俟禹一聽很高興,就去告訴秦檜。秦檜就趕忙派人到嶽飛家裏收取皇帝給嶽飛的詔令,抄錄的人見軍隊在路上行走的日期都有記載,與事相符,於是就把詔令藏起來,用以滅跡。萬俟禹又強迫於鵬、孫革等證明嶽飛接到皇帝進軍的詔令而故意停軍不前的事,並讓評事官元龜年取出記載行軍時日的檔案,胡亂加以推定,勉強湊合嶽飛的罪證。大理卿薛仁輔、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猷都說嶽飛無罪受冤,宗正卿士偯請以一百口之家為擔保,證明嶽飛無罪,並且說:“中原沒有平定,就加禍於忠義之臣,這是忘記了徽、欽二帝的恥辱,是不想恢複中原了。”對這些話,秦檜等人根本就聽不進去。元帥韓世忠心懷不平,親自找秦檜詰問嶽飛謀反的事實,秦檜說:“嶽飛兒子嶽雲給張憲的信雖然沒有弄清楚,但其事恐怕還是有的。”韓世忠說:“‘恐怕還是有的‘這種說法,怎麼能讓天下人信服呢?”等到了年底,嶽飛的罪狀也沒能成立。有一天,秦檜寫了一張小紙條交給監獄,獄吏立刻報告嶽飛已經死了,時年三十九歲。嶽雲和張憲都被處死,於鵬等六人也一起被定罪,嶽飛家被抄,強令遷到嶺南。唉!“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詩句,很像是為嶽飛而寫的。嶽飛對父母非常孝順,家裏沒有姬妾。吳玠一向佩服嶽飛,願同他交朋友,曾經把一個打扮好的漂亮女人送給他。嶽飛說:“皇上晝夜為國家操心,大將怎麼能貪圖安樂呢?”終於沒有接受。吳玠更加敬服嶽飛。皇帝想為嶽飛營造府第,嶽飛拒絕說:“金國敵人沒有消滅,要家有什麼用呢!”有人問他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太平,他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有一次,有一個士兵拿老百姓的一縷線麻來捆綁喂馬的草,他立刻命斬首以警戒他人。士兵晚上住宿,有些老百姓開門讓他們進屋住,沒有一個人敢進去。他的軍隊的口號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掠。”士兵如果誰有病,他就親自調藥護理,手下的軍官遠征,他就派自己的妻子去問候他們的家人。有戰死的,他親自去哀悼,並找人去撫育孤兒寡女,甚至有時讓自己的兒子去娶戰死者的女兒。凡是國家對他有什麼犒勞賞賜,他都分給身邊的官吏,一絲一毫也不私自占有。他用兵善於以少數攻擊多數,都是謀劃周到以後才作戰,所以有勝無敗。突然遇到敵人,全軍鎮靜不慌,沉著應戰。所以敵人為嶽家軍編了一句話:“撼動一座山是很容易的,而要想動搖嶽家軍,那的確是難上加難。”張俊曾向嶽飛詢問用兵的辦法,他說:“仁義、威信、智謀、勇敢、嚴格,缺一樣也不行。”他禮賢下士,常看經史,會唱歌,也會玩“投壺”遊戲,溫雅老成如同書生。每次升官他都表示拒絕,一定要說:“是將士在齊心效力,我有什麼功勞!”他忠義剛烈,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從不隨便服人,結果因此招禍。嶽飛死時,他的女兒痛感父親冤屈,懷抱銀瓶投井而死,後人因此給那口井起了個名,叫做“孝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