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西夏景宗(1 / 3)

景宗元昊

雄懷大誌建國稱帝

元昊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德明繼任了定難軍節度使的職位,德明奉行聯遼睦宋政策,使黨項部落得到了相對安定的環境。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中成長起來的元昊,卻養成了桀驁不馴的性格。

元昊十幾歲時,既不理解父親的睦宋政策,又對父親這樣擅殺使臣非常不滿,對德明說:“我們黨項曆來以從事鞍馬為業,現在你用自己急需的馬匹去換取宋朝的不急之物,已經不是良策,而你又要隨便殺人,這樣下去,還有誰肯為我們所用呢?”德明聽了元昊這番話,覺得兒子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見識,很高興,從此對元昊格外器重,讓他參與一些軍機大事。

長大後的元昊,對德明向宋稱臣的卑躬屈膝尤其反感。一次,父子倆為此進行了一場爭吵。德明覺得有必要開導兒子,使他知道審時度勢的重要,就用淺近的話語來激勵兒子,說:“我們西夏從你祖父起,由於連續多年與宋朝打仗,已很疲乏了。自從停止戰爭近3O年來,我們的部屬都能穿上宋朝來的錦綺,這是宋朝的恩情呀!”元昊不服,反駁說:“穿皮毛做的衣服,放羊牧馬,這是我們黨項族的本色,何必要按宋朝的習慣來改變我們自己呢?作為英雄人物的一生,應當去追求稱王稱霸的大事業,何必隻看到一點點錦綺呢?”他還勸說德明:“我們部落日益繁盛起來,隻靠我們自己的,是遠遠不足的。如果失去了部眾,那麼靠誰來守衛我們的邦土?不如將從宋朝那裏得來的俸賜,來招養我們黨項的族眾,練習弓矢,這樣,小則可以四行征討,大則可以侵奪疆土,使我們全族上下豐盈富足,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德明沒有采納元昊的意見。

明道元年(1O32)十月,德明死去,28歲的元昊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父親的職位。

德明為報殺父之仇,曾一舉襲殺吐蕃首領潘羅支,並乘勝收回被潘羅支之弟廝鐸督所占的涼州。然而潘羅支兄弟所領六穀部的其他部眾卻投奔了另一個吐蕃部族?廝。

元昊對吐蕃的河湟地區發動了多次進攻,企圖重懲?廝?但是數戰均告失利。到景祐三年(1O36)年,元昊最終乘?廝?再次內亂,施用離間計誘使吐蕃另一首領郢城俞龍歸附,並結為兒女親家。這樣?廝?勢力大減,隻好遷居曆精城。至此,元昊削弱?廝?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解決了吐蕃的問題之後,元昊接著就揮師西進,攻取回鶻的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完全控製了河西走廊。

元昊自身的地位相當穩固,他在黨項貴族集團中的威信很高。他經常表現出要自立稱帝、建國圖強的欲望,在族內幾乎沒有阻礙。元昊新立,就加快稱帝的步伐。

元昊的稱帝建國措施,與其父德明不同,他不像德明那樣一味地依照漢族地主王朝的製度,而是特別注意保存和發展黨項民族本身的文化特色。

首先,元昊在他即位的當年(1O32)就下達“禿發令”,規定黨項部眾一律剃光頭頂,穿耳戴重環,並且自己率先實行。這項強製性的命令非常嚴酷,限期三日,不服者處死。

其次,元昊頒布了自己的年號。本來,黨項沒有自己的年號,由於他們臣服於宋朝,隻用宋朝皇帝的年號,表示奉宋朝正朔。元昊先是借口宋朝的明道年號,犯了其父德明的名諱,於是宣布在黨項境內將“明道”改為“顯道”。

元昊繼位後,親自謀劃創製黨項文字,他命令大臣野利仁榮等人參照漢字,加以演繹,編成十二卷“蕃書”。它的特點是類似拚音構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和左右互換字比較豐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黨項文字。元昊對黨項文字的創製極為重視,在蕃書造成後,即宣布為“國字”。元昊特別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選拔黨項人和漢人入院,負責將國中通行的文告,誥諜都譯成“蕃書”。西夏文字的創製,在中國曆史文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元昊還完成了幾件大事:(一)建都興慶府。元昊將德明時代的都城興州改為興慶府,作為首都,並仿照唐朝長安、宋都東京加以擴建。(二)定官製。元昊參照宋朝官製設立了文武兩班朝官,官職和官名大多模仿宋朝,如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等分掌政治、軍事、財務等大政。中央官員不分黨項人和漢人都可擔任。不過官職名都有所謂“蕃號”,即黨項語的名稱,如寧令、謨寧令、丁盧、素齎等等。(三)建軍隊。元昊在即位後的短短六年中,迅速完成了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麵的準備工作。

和宋睦遼三足鼎立

元昊大慶三年(1O38)十月十一日,在興慶府南郊築起了高高的祭壇,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3O歲的元昊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為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同時,大封群臣,追諡祖宗,封妻野利氏為憲成皇後,立子寧明為皇太子。

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O39)正月,元昊派遣使臣向宋仁宗上了一道表章。表章在名義上雖然還是臣子的身份,但是口氣十分強硬。元昊在追述了西夏與宋朝的曆史關係和自己的功績之後,公開宣稱自己“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表達了要“建為萬乘之邦家”的堅定決心。

宋仁宗的軟弱無能,使元昊的南侵野心迅速膨脹,宋夏之戰一觸而發。

在其後短短四年中使元昊的統治地位更加鞏固,在中國北方,宋、遼、夏三足鼎立的局麵也就確立起來。宋夏議和的局麵也就形成。最後,元昊用“夏國主”的名義向宋稱臣,並隨送“誓表”接議和。至此,夏、宋議和告一段落,宋朝用每年25萬5千兩的代價買得了元昊的誓表稱臣。

這時,夏與遼之間“甥舅之親”逐漸冷落,終於在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O44)十月,雙方關係破裂,爆發了戰爭。

元昊在河曲德勝寺南壁一仗取得大勝之後,就“勝中求和”,立刻遣使與遼談判。因為元昊知道自己的實力終究是不如遼朝的,如果雙方長久處於戰爭狀態,對自己很不利,所以他很明智地決定以和為結局,由於自己居勝利的一方,談判起來就更加有利。他還破例地免除對被俘的遼國駙馬蕭胡都施用“割鼻”之刑,並且釋放回遼。對元昊來說,南壁之戰取勝的成果,主要在於使遼朝正視西夏的軍事實力。

父奪兒媳子削尊鼻

元昊稱帝之後,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元昊最寵野利氏,曾封為憲成皇後。野利氏美貌妖豔,元昊對他又寵又懼,曾下令任何人不準戴野利氏喜用的金絲編織的“起雲冠”。後來元昊中宋朝的離間計,殺掉野利仁榮兄弟,野利後也被囚居別宮,逐漸失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