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西夏景宗(2 / 3)

出於黨項大族的沒藏氏,生得亭亭玉立,美豔動人。元昊本欲為太子寧令哥納為妻室,因見其貌美,竟然自納為妃,稱為“新皇後”。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O47)二月六日,元昊正帶著沒藏氏出獵,行駐兩岔河邊,沒藏氏產下一子,取名寧令兩岔,“寧令”是黨項語歡喜之意。這就是後來繼承元昊為帝的夏毅宗諒祚,諒祚是取兩岔的諧音。沒藏氏因生子而貴,更加驕寵。

元昊的皇後野利氏曾生三子,長子寧明初封為太子,天資聰明,但生性仁弱,不重榮華富貴,卻迷於道家修煉,元昊因此非常不滿。後因練術氣忤,不能進食而死。第三子錫哩早死。唯有次子寧令哥,相貌酷似元昊,十分得寵,放縱嬌慣,任其所為。長子寧明一死,野利氏即請立為太子,更加有恃無恐。

後來,野利氏失寵黜居,太子寧哥又因元昊將原為自己所納為妻的沒藏氏奪去,氣憤難忍。沒藏氏之兄沒藏訛龐雖居國相之位,仍視哺養寧令諒祚為專利。於是,沒藏氏兄妹策劃廢除太子寧令哥、立諒祚為帝的陰謀。他們得知寧令哥愁恨相交,報仇心切,就采用借刀殺人計,除掉寧令哥。

沒藏訛龐派人同寧令哥聯係,假意幫助寧令哥發動政變,刺殺元昊。寧令哥竟然輕信,暗中聯絡野利族人浪烈等人,待機動手。

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O48),元宵節那天,元昊飲樂至深夜,醉酣回官,正待進入臥室,突然見寧令哥執劍闖入,一劍揮去,元昊躲避不及,鼻子被整個削掉。這時,沒藏訛龐預先埋伏在宮門左右的軍士紛紛躍出,救出元昊。寧令哥乘機逃出宮去,直奔沒藏訛龐的居所黃蘆藏身,正好自投羅網,被沒藏訛龐捕獲,與其母一起被處死。

元昊被削去鼻子,又驚又氣,鼻創發作,過了一夜,即不治而死,就這樣死於宮闈內亂之中。終年45歲,在位11年。

李元昊秘聞

元昊殺功臣之謎

夏綏州與宋延州交界的邊境上,白天不見行人,黃昏之後,就更加寧靜。這天夜裏,黑暗籠罩著這黃土高原上的溝壑和山梁。風停了,一點響動也沒有,偶爾可以聽到巡邊的馬蹄聲,由遠而近,由近而遠……突然,在一座小山包後麵,騰起陣陣的火光。在這黑暗中,顯得特別明亮。西夏巡邊的騎兵不知出了什麼事,急忙策馬翻過山包。隻見山腳下,有一夥宋兵,似在燒紙設祭。宋兵見夏騎兵衝過來,連忙翻身上馬,倉皇逃去。夏兵追了一陣,不見蹤影,但勒轉馬頭來到火堆旁,火光中可見宋兵丟下的祭器,還有一把寶刀,一張寫滿了字的紙。夏兵把這些東西全都帶了回去,交給守邊的將官。邊將拿過這張紙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這是宋將祭奠野利旺榮、野利遇乞的祭文,上麵寫著野利兄弟如何效忠於大宋,哀其投宋未成,被害身死等等。邊將不敢怠慢,立即把這些東西送給元昊。元昊一看寶刀,正是自己心愛之物,因為野利遇乞有大功,元昊把寶刀贈給了他。這把刀怎麼會落到宋兵手中了呢?一看祭文,元昊勃然大怒,立即奪去遇乞的兵權,賜其自盡。

這一切本來是宋知州青澗城種世衡設的離間計。種世衡知道元昊與大臣野利兄弟有隙,曾派部將王蒿投書野利旺榮,並在信上畫龜與棗,以喻“早歸”之意,挑撥其君臣關係。不久前,元昊借故殺了野利旺榮,而野利遇乞仍掌兵權。遇乞多謀善戰,對宋朝邊境威脅很大,種世衡早想除去他。不久前,世衡重金收買一名蕃人,盜得元昊贈給遇乞的寶刀,又在邊境散布元昊已經殺死了野利兄弟的流言;然後佯作祭文,派人在邊境上祭奠野利兄弟。

元昊足智多謀,世衡這套並不怎麼高明的離間計,怎能輕易騙過元昊呢!其實,元昊不過是借題發揮,實現他早想除去野利兄弟的計劃罷了。野利氏是黨項族中的一個大族,從李繼遷割據夏州到李元昊建國稱帝,野利氏立下了許多大功。元昊本來對他們十分寵信,讓野利兄弟分掌左右廂兵。又以野利兄弟之妹野利氏為後,生子寧令哥,立為太子。但野利氏勢力日盛,元昊擔心他們威脅自己的統治,就想削弱他們的勢力。後來,元昊又娶大臣沒?皆山的女兒為皇妃。元昊對她十分寵愛,專為她在天都山營造宮室,對皇後野利氏漸漸冷淡了。野利氏兄弟對這件事很不滿。遇乞對左右說:元昊貪戀新歡,終日歌舞宴樂,豈能治理好國家。這話傳到元昊耳朵裏,使元昊感到野利兄弟有反叛之心,於是處心積慮地想除掉他們。旺榮、遇乞相繼被殺,元昊倒是除去了一塊心病。但野利兄倆都有大功,為何輕易被殺?雖然元昊說他倆投宋叛國,但其中真正的原因,不少大臣心中也是明白的。所以,君臣相互猜疑,大臣們人人自危,國力受到削弱。

元昊稱帝

經過數年戰爭,元昊擁有了夏、銀、綏、宥、靜、靈、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等州,並把洪(今陝西省靖邊縣南)、定(今寧夏平羅縣南)、威(今寧夏同心縣韋州)、懷(今寧夏銀川市東南)、龍(今陝西省誌丹縣北)等鎮堡升為州,占據東連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今寧夏同心縣南),北控大漠的大片土地,疆域方圓萬餘裏,以興川為都城,改名為興慶府。蕃漢官員人才濟濟,國中積聚大量財物,唯有典章製度還不夠完備,不能適應建國的需要。

一天,元昊問計於群臣。策士楊守素道:“立國必先創製,創製可仿中原大國。”

元昊寵信的大臣野利仁榮說:“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製。商鞅變法而秦霸,趙武胡服而兵強。”他建議根據蕃族習俗,講功利,嚴刑賞,提倡剛勁勇敢的風氣,不要像宋朝那樣斤斤言禮義。

元昊對宋重文輕武,崇信儒道,也不以為然。盡管如此,但元昊仍然重視學習宋朝的典章製度。他年輕時就喜歡讀法律書,又經常向來歸附的宋朝文人了解情況,對宋朝各種典章製度早有自己的看法。

經過與群臣商議,元昊參照宋朝的典章製度,結合蕃族特點,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製度。同時,改去唐、宋的縟節繁文,簡化禮樂製度。又規定了新的服飾,下令禿發,以示與中原的區別。元昊又令野利仁榮整理蕃字十二卷,定為國書,下令國中使用,並設立蕃漢二字院。

黨項族多數人以放牧為生,青壯年大都身強力壯,善於騎射。元昊雄心勃勃,特別重視建立兵製。他們規定男十五歲以上為丁,每二丁取正軍一人,每四丁抽二人為“抄”,負擔軍中雜役。士卒號稱五十萬。在軍事要地設立監軍司,共設監軍司十二個,各監軍司都駐有軍隊。軍隊基本上是以部落為單位,任命部落首領、豪酋擔任軍隊長官,以便於指揮。

同時,元昊又去掉唐、宋賜姓,改姓“嵬名”。至此,西夏典章製度齊全,兵強馬壯。元昊認為稱帝立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派騎兵用銅牌召集各部落首領前來共議立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