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元太祖成吉思汗(3 / 3)

公元1212年,成吉思汗與金軍在北部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者別用計攻下了東京即遼陽。

公元1213年秋,經過休整的蒙古軍隊又一次對金發起猛攻,這次是直逼中都。但在居庸關受到阻礙,蒙古軍卻繞道先攻下南口,然後攻下北口,於是中都出現在蒙古軍隊的麵前了。

而恰在此時,金國又發生了政變。常敗將領不但不聽從指揮,反而殺回王宮,殺死衛王,另立完顏繤為帝即金宣宗。胡沙虎掌握了軍政大權。1O月,另一常敗將軍書術高琪殺死胡沙虎,並因此升官。麵對強大的敵人,金國不但不能組織有效的抵抗,反而內部政變不斷。

而此時,成吉思汗並沒有急於向中都發動進攻,而是采用掃蕩外圍,孤立中都的戰略。到年底,除中都以外的地方幾乎都被成吉思汗的部隊占領。在這種情勢下,蒙古的將領紛紛請求攻城,但成吉思汗卻采取了和中都議和的措施。宣宗便派完顏福興作使者,向成吉思汗獻上童男童女5OO人,馬3OOO匹,還有許多黃金和絲織品,以及衛王的女兒岐國公主。這樣成吉思汗退出了居庸關。

蒙古軍雖已退走,但戰爭的陰影仍然籠罩在宣宗的心中。公元1214年,宣宗便遷都開封。在宣宗南遷的同時,一部分由契丹組成的軍隊發動兵變,投降蒙古,而且他的這一行動也激怒了成吉思汗。6月,成吉思汗派兵進攻中都。7月,留守的太子逃到南京。公元1215年5月,掌兵權的抹然盡忠出逃,主持政局的完顏福興自殺。這樣,中都不攻自破。成吉思汗派人接管中都,後來改中都為燕京。成吉思汗還收留了博學多能,有政治抱負的契丹人耶律楚材。

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回到克魯倫河邊草原上,留下木華黎繼續與金兵作戰。不久,他攻占了遼東,成吉思汗封他為太師、國王。這樣,成吉思汗把對金作戰的全部權力交給了木華黎。不多久,木華黎占領了河北、山東、山西的廣大地區,以及關中的部分地區。公元1221年冬,他開始進攻延安,他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因而節節勝利,對金國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公元1221年4月,成吉思汗正在西征中亞花剌子模,金國的使者趕往那裏,請求成吉思汗為兄,雙方議和。但成吉思汗不滿足,他希望金國稱臣投降。因此雙方仍處於戰爭狀態。

震撼世界的西征

公元1216年回到克魯倫河以後,成吉思汗把他的注意力轉向了西方。

乃蠻部太陽汗的兒子西逃後,到西遼國成為駙馬,不久,他趁西遼皇帝直魯古的昏庸,糾集花剌子模國發動兵變,於公元1211年取得西遼皇帝的寶座。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又改信佛教,爭取西遼貴族的支持,還打擊伊斯蘭教徒,激起了當地人的不滿。

成吉思汗知道屈出律的活動後,於公元1218年出兵攻打遼西,屈出律不敢抵抗,倉皇出逃。約在公元1215年,中亞的花剌子模國派了一個使團到蒙古國探聽虛實,受到成吉思汗的友好招待。他還派人回訪花剌子模國,並表示希望與之建立友好的關係。但在國書中,成吉思汗卻把花剌子模國看成屬國,使他們非常氣憤。使團離開後不久,一批蒙古商人到花剌子模國做生意,卻遭到殺害。隻有一個逃回,並把這件不幸的事告訴了成吉思汗。聽到這之後,他非常氣憤,發誓要複仇。後來他又派使者前去,譴責花剌子模國的背信棄義,他們又殺了正使,並將副使的胡須剃掉,放他們回來。這一挑釁行動使成吉思汗忍無可忍。

於是在公元1219年春,成吉思汗親自帶兵出征花剌子模國。全軍大約有1O萬人。這年秋天,蒙古軍來到訛答剌城下。這時的花剌子模軍有約4O萬人,但他們沒有采用戰略,而是分散固守。企圖以拖延的方式來迫使成吉思汗退兵。鑒於此,成吉思汗便兵分四路,全麵出擊。留兒子察合台、窩闊台圍困訛答剌城,自己和幼子拖雷率主力攻不花剌,其他兩路分攻其他城市。訛答刺抵抗了五個月後被攻下。當公元122O年3月蒙古軍來到不花刺時,守軍已逃。他們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燒殺搶擄。

接著成吉思汗有準備進攻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麻耳木,摩訶末宗帶11萬人守城。但各路蒙古軍勝利之後,都向這裏彙集。對此,摩訶末宗已絕望,蒙古軍還未到,他便率一部分軍隊從這裏逃走。於是撒麻耳木也是不攻自破,之後又是一場大屠殺。成吉思汗讓者別和速不台去追摩訶末宗,最後,他逃到一個海島上,公元122O年底病死,死前傳位兒子劄蘭丁。

花剌子模的舊都玉龍傑赤有9萬人防守,劄蘭丁料理父親的後事後來到這裏。但由於城中將領妒忌他的才幹,發動政變。劄蘭丁隻好出走,玉龍傑赤因此陷入混亂。術赤、察合台、窩闊台三兄弟兵臨城下,發動猛攻,起初城中軍民全力抵抗,又因三兄弟意見不一致,連戰七個月,仍未能攻下。成吉思汗對此大為發火,下令由窩闊台指揮,不久,玉龍傑赤失守,全城被洗劫一空。

劄蘭丁從玉龍傑赤出走後,積極組織力量。公元1221年,他率軍駐進八魯灣。在此將一支3萬人的蒙古軍打得大敗。後來,成吉思汗和他的兒子們率軍前來。這時劄蘭丁軍因內部瓜分戰利品產生矛盾,四分五裂。他自知無法與成吉思汗對抗,於是向印度河方向逃走。11月,蒙古軍在河邊將劄蘭丁團團圍住,並展開了一場血戰。劄蘭丁最後跳河逃走。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命一支軍隊到印度去追擊劄蘭丁,但沒有發現其蹤跡。同年,追捕摩訶末的者別和速不台進入到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並擊敗欽察人。公元1223年春,蒙古軍繼續追擊欽察人,欽察人便向俄羅斯求救。由於俄羅斯害怕蒙古的強大,於是和欽察人結成盟軍,共同對付蒙古軍,但由於俄羅斯王公的分裂,蒙古軍長驅直入俄羅斯境內,一直前進到克裏米亞半島。這年年底,者別、速不台東返,經裏海、鹹海的北部,趕上了成吉思汗的隊伍,速不台後來又受命西征,接連擊敗欽察、俄羅斯、烏劄兒,直到亞德裏亞海濱。

譜寫曆史的新章

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從中亞回軍,一年多以後,他回到了自己的草原營地,這年的秋天,他又帶兵出征西夏。

本來,按照蒙古的規矩,凡是歸附自己的政權,除平時要交納貢稅以外,戰時還得出兵助戰。成吉思汗出兵花剌子模時曾遣使去要求出兵。西夏的丞相阿沙幹不不但不願出兵,還反唇相譏。而且在他西征時,西夏的政策也搖擺不定,時而助金,時而助蒙。他早已把西夏看成眼中釘。在公元1224年秋,孛魯曾大敗西夏,殺了幾萬人,搶走了大量牲口和財物。成吉思汗回師並經過一段休整後,便親自出征了。

可是在出征途中,他卻因打獵從馬上摔下來,受了傷。軍中許多人便建議暫時回師。但他卻要遣使討問西夏的口訊。由於西夏態度堅決,於是他帶病出征,連戰連勝。西夏王李德勝麵對嚴重的形勢,憂鬱而死。他的侄兒李服繼位。同年11月,他開始進攻靈州,西夏軍前來營救,他便令軍士用箭射敵人的腳,敵人不敢前進,於是蒙古軍取得完全勝利。接著又進軍西夏首府中興府。他認為敵人糧草不多,便把攻城任務交給其他將領,自己帶兵攻占了金國的一些地盤,然後到六盤山避暑。6月,西夏表示願意投降,他同意了這一請求。7月5日,他的病情加重,他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對身邊的遺族、將領們說:“我死後,你們不要為我發喪舉哀,免得敵人知道我死去。當西夏國國王和百姓從城裏出來投降時,你們要將他們一下子全部消滅掉。”同時他還對滅金的戰略作了部署:“金國的精兵在潼關,潼關南據連山,北倚黃河,難以攻破。如果向宋借道,宋、金是世世代代的仇敵,一定能答應我們的要求。”說完這些話後,他就去世了,享年66歲。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軍秘不發喪,並按照他的吩咐將西夏消滅了。直到他們回到草原營地以後,才正式發布他已死的消息。後來他被葬在輦穀,離他的夏季牧場和秋季牧場不遠。這塊地方是他在打獵時自己選中的,他的後代也大部分葬在此地。

成吉思汗有後妃五百多人,其中一些是按蒙古習俗娶的,而有些則是別人獻給他的。而在這些人中,他的結發妻子孛兒帖權力最大,地位最高,被稱為大皇後,因此,她生的四個兒子的地位也突出,而且他們也都能征善戰,可以獨擋一麵,又都有赫赫戰功。

在他準備西征的時候,汗位的繼承問題已經出來了。於是他先問長子術赤,察合台害怕哥哥奪走權力,便說他是篾兒乞雜種,差點又導致家庭悲劇。後來成吉思汗也批評了察合台。他自知理虧,為了不讓汗位落到術赤手中,於是建議把汗權交給自己較親近的窩闊台。術赤也表示讚成,這樣繼承人的問題就定下了。他還許諾分給各個兒子以大量的土地和百姓,後來在攻打玉龍傑赤時他又讓窩闊台做統帥,這樣進一步明確了他的特殊地位。

後來西征回師時,術赤不和成吉思汗在一起,他幾次召見,術赤都以病推托不見。有人卻說看到術赤在打獵,於是準備讓窩闊台和察合台去攻打他,就在這時,傳來了術赤已死的消息,他非常悲痛。同時感到子孫間矛盾重重,大帝國可能分裂,於是又用折箭的故事和多頭蛇的故事教育子孫要團結,要有一個領袖。並重申窩闊台為繼承人,並讓其他兒子立下文書,不能違背。

草原部落本來是采用推選的辦法選舉領袖。成吉思汗死後,政務由拖雷代理,兩年後,新的忽裏台召開,並公推窩闊台為汗的繼承人。

成吉思汗雖然去世,但他的繼承者卻把他的事業進一步發揚光大。一方麵兵分三路進軍金國,並與南宋聯合,消滅了金國。接著又開始了對南宋的戰爭。另一方麵,又進行新一輪“長子西征”,從公元1236年春天出兵,再次攻入俄羅斯和欽察草原。公元1241年兵分兩路,進入匈牙利、波蘭,渡過多瑙河,繼續攻城掠地,直到公元1242年得知窩闊台汗去世的消息才回師。

但後來由於後代過多,相互爭吵,規模宏大的大蒙古國在成吉思汗死後不到半個世紀就已四分五裂。到14世紀,都相繼走上了沒落的道路。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毛澤東同誌在率領紅軍長征時,曾寫下了氣勢宏偉,膾炙人口的《沁園春》,其中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在這首詞裏,他專門提到成吉思汗,稱他為:“一代天驕”,由此也可見其在曆史中的地位之高。

的確,無論是在中國曆史上,還是在外國曆史上,他都是一個有獨特地位的曆史英雄人物。在他的領導下,四分五裂的草原各部集結成為統一的共同體。以前雖也興起過一些共同體,但他們都成為曆史陳跡,已不複存在。但蒙古共同體形成以後,卻是穩固的、凝聚的,一直到今天仍有很強的生命力,而且一直活躍在蒙古高原。成吉思汗也因此被世世代代的蒙古人看成本民族的英雄。

13世紀的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宋、金對峙,周邊還有維吾爾、西遼、大理、西夏以及吐蕃等地方政權。自唐朝衰弱以後,中國一直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蒙古國的興起,以及它在成吉思汗領導下進軍黃河以北的農業區,消滅一些周邊政權,這為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而且他的後繼者繼續了這一使命。而且其後代忽必烈最終統一了中國,其版圖之大,是以往任何一個王朝所不曾有的。而且,元朝的版圖又是清代大一統局麵的先聲。成吉思汗對於中國的統一,客觀上的重大貢獻是不可抹殺的。

他的西征,開辟了東西方交流的時代。道路得以修整,商隊得到保護。交通便利,出現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而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來中國的。歐洲對中國有較多、較正確的理解、認識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雖然,在他進行的一係列征戰中,都充滿了殘酷的屠殺和掠奪。他所到之處,出現了荒無人煙的地方,還對許多地區的經濟文化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也是我們不能忘記的,但是他的豐功偉績更值得我們牢記、學習。

《元史》曾稱讚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而且後來中國和外國的曆史學家都稱他為軍事天才。他善於用兵,而且在軍事上有許多發明創造。他領導下的蒙古軍的高度組織紀律性則是當時任何國家的軍隊所不能匹敵的。他戰術機動靈活,能出奇製勝:他有遠大的戰略眼光,既善於爭取同盟,又長於利用敵人矛盾,各個擊破,他重視先進的生產技術,並注意推廣、發揮。他還創造了許多軍事史上的奇跡。但是,他並不是常勝將軍,在他的征戰中,他不止一次吃敗仗。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失敗以後不氣餒,善於從失敗中學習,每次失敗後,他都以堅強的意誌,重新振作起來,繼續戰鬥,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正因為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磨練,所以他在走出蒙古高原後,才能所向無敵,成為叱吒風雲的一代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