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附錄:梁漱溟先生年表 (1)(1 / 3)

附錄:梁漱溟先生年表 (1)

1893年

10月18日生於北京。取名煥鼎,字壽銘,後改為漱溟。原籍廣西桂林,曾祖一代移居北京。父名濟,字巨川,舉人出身,先後任清王朝內閣中書、內閣侍讀。

1898年5歲

啟蒙受教。父親為他請了一位姓孟的塾師,在家教《三字經》、《百家姓》等。維新變法開始後,梁濟積極響應,倡導新學。梁漱溟繼讀《地球韻言》。

1899年6歲

入中西小學堂讀書。該學校是維新人士福建人陳銖創辦,是北京較早的新式學校,既念中文,又念英文。

1900年7歲

中西小學因義和團運動與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而停辦,梁漱溟輟學在家。

1901年8歲

轉入北京南橫街公立小學堂就讀。

1902年9歲

入北京蒙養學堂就讀。該校是中西兼容、男女同窗的新學校。創辦者為梁煥鼐(漱溟兄)嶽父彭翼仲。梁漱溟在該校讀書2年,開始養成自學習慣。

1904年11歲

由諸親友共請家庭教師劉訥教書。

1905年12歲

下半年改入江蘇小學堂,該校為江蘇旅京同鄉會創辦。

1906年13歲

考入北京順天中學堂,讀書5年半。該校中西教材科目完備。他仍以自學為趣,不好古文章句,涉獵許多中西政治書籍,萌生維新思想,開始關心國事,樹立“救國救世”之誌。

1911年18歲

上半年加入京津同盟會,由維新轉入革命,參加同盟會的一些活動。下半年中學畢業,任《民國報》記者。

1912年19歲

撰成《社會主義粹言》自印後分發親友。見江亢虎成立“社會黨”的投機而生反感,放棄對社會主義問題的研究。因對社會問題苦思而無出路,曾兩度自殺未遂,又轉入“出世”一路,拒婚、素食,並想出家做和尚。

1913年20歲

離開《民國報》,歸家研究佛典。

1914年21歲

繼續研究《佛經》,讀《佛學叢報》,寫作《究元決疑論》。

1915年22歲

繼續研究佛典。在《甲寅》雜誌發表《寄張寬溪舅氏書》。9月寫《晚周漢魏文鈔自序》注重文化、學術問題,反對治古文“圖耀觀覽而廢綜事布意之本務”。

1916年23歲

任司法部張耀曾司法總長秘書。在《東方雜誌》連載《究元決疑論》,推崇佛家和佛學,引起社會學術界注意。教育總長範源廉推薦梁漱溟去北京大學見蔡元培,蔡聘他為北大講習,講授印度哲學。因司法總長秘書職無法分身,暫由許季上代課。

1917年24歲

張耀曾去職,梁漱溟卸秘書職南遊,見軍閥內亂慘狀,寫《吾曹不出如蒼生何》,呼籲社會各界組織“息兵會”製止戰爭,得社會輿論重視。10月就任北大教習,思想發生重大變化,漸由佛轉儒。

1918年25歲

開始研究儒學。發起組織研究東方學和孔子學說。在北大哲學研究所開一孔子哲學研究會。是年11月10日(農曆十月初七),其父梁濟在北京淨業湖(今積水潭)投水自殺,引起社會巨大反響,報刊發表許多文章評論此事,梁漱溟在《新青年》寫文答複。

1919年26歲

出版《印度哲學概論》(商務印書館)。暑期,熊十力與梁漱溟討論佛學,此後二人情誼愈篤。是年爆發五四運動,“全盤西化”之風甚緊,起而回應之,創新儒家理論,倡儒家傳統,拯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