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附錄:梁漱溟先生年表 (1)(2 / 3)

1920年27歲

在北大講儒家思想和佛家唯識學。介紹熊十力人南京支那內學院求學。

1921年28歲

應山東省教育廳之邀,前往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結婚,夫人為友人伍庸伯妻妹黃靖賢。發表《唯識家與柏格森》一文,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及其部分思想。接辦《京話日報》。

1922年29歲

1月,去山西省垣講《東西人教育之不同》,倡導教育重情義、調理人的本能;否認隻看重知識教育和使用法則紀律束約學生的生活。在北京數次講演《合理的人生態度》闡發儒家傳統思想和人生態度。與李大釗、蔡元培倡議裁兵運動。去南京請熊十力來北大任教。

1923年30歲

胡適批評《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是“主觀化的文化哲學”。與胡適就文化、哲學、中國社會等問題發生辯論。春,去山東曹州六中演講,初步提出“農業立國”主張,揭示中國社會軍閥混戰的黑暗,人民的疾苦,講者淚下,聽眾垂泣。 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漱溟卅前文錄》。

1924年31歲

暑期辭去北大教習,結束了七年的北大教學生活。赴山東試辦曹州六中高中部。6月,寫《辦學意見述略》。夏,印度泰戈爾訪華,由徐誌摩陪同會晤,談儒家學術的真義。

1925年32歲

春,結束曹州辦學回北京。編印《桂林梁先生遺書》。與熊十力及山東曹州追隨而來的學生在什刹海附近共同研究學問,共住共讀,互相敬勉。每晨舉行“朝會”,鍛煉心誌,以後實行朝會製度多年。作《思親記》並寫梁濟之《年譜》一卷。李濟深、陳銘樞、張難先來信促其南下廣州,共行革命之事。派王平叔、黃艮庸、徐名鴻三人前往。

1926年33歲

同德國學者衛西琴及熊十力率學生同住北京西郊大有莊,共同研究儒家哲學,曾講《人心與人生》。與王鴻一商討“農業立國製”問題。9月,南下抵上海、南京。10月,在上海與“國家主義派”領袖人物曾慕韓會談,不同意曾慕韓的學說。

1927年34歲

1月8日,在《晨報》發表《人心與人生》“自序”。李大釗遭軍閥迫害,曾幾度關心。4月28日李被殺害,為之操持有關後事。5月,偕王平叔、黃艮庸南遊,至廣州晤李濟深,共談國是,提國家和政黨都還難有前途。李電請南京政府委以廣東省政府委員,堅辭不就。向李濟深提出“鄉治”問題,以為是為中國開創的自救之路。

1928年35歲

春,隨李濟深、陳銘樞去南京。參觀了南京曉莊學校。夏,回廣州提出開辦鄉治講習所。任廣州一中校長,多次發表演說,闡發鄉治理論。曾為廣東地方警衛隊編練委員會職員講述鄉治,有《鄉治十講》筆記一本。

1929年36歲

2月,離廣州去各地考察鄉村建設運動。先後到江蘇昆山安亭鄉徐公橋參觀中華職業教育社所辦之鄉村改進會;到河北定縣參觀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創辦的定縣實驗區;到山西參觀了山西村政,去五台山河邊村會見了閻錫山。回來後寫《北遊所見紀略》,對參觀的鄉村自治皆不為滿意。秋,至河南輝縣百泉,被聘為河南村治學院教務長,接辦《村治月刊》。本年6月寫《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八版序言”,自悔書中對儒家思想心理學等方麵見解失誤。

1930年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