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梁漱溟先生年表 (2)
1938年45歲
1月初飛抵西安。1月5日前往延安訪問。同毛澤東會見八次,曾徹夜長談,討論抗戰形勢,並向毛澤東闡述“倫理本位,職業分途”觀點,毛澤東批評此為“改良道路”。梁漱溟對毛澤東印象甚好,認為他“從容,自然而親切”。1月25日返回西安。2月至5月,前往山東、江蘇、湖南、湖北各地宣傳抗日工作。7月,參加第一屆國民參政會,提出《改善兵役實施辦法建議案》。12月,又提出《根本解決黨派問題的方案》,要求建立不受黨派幹預的國民政府,實行黨政分家,軍隊脫離政黨歸屬國家等。
1939年46歲
2月初,赴華北、華東各戰地考察,曆經安徽、江蘇、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六省。10月3日由西安返回成都。八個月的戰地巡曆,感觸良多。回來後寫《巡曆華北華東各戰地》、《敵後遊擊區域行程日記》,記述了行程所見,對敵後遊擊隊的抗戰精神給予高度評價,對人民的犧牲精神深感敬佩。10月26日,訪中共駐重慶參政員陳紹禹等人,麵談解決黨派之爭問題。11月,與第三方串聯,成立“統一建國同誌會”。11月29日,麵見蔣介石,說明“統一建國同誌會”的成立目的、組織情況。
1940年47歲
4月,參加國民參政會議,提出《請厘定黨派關係,求得進一步團結,絕對避免內戰,以維國本案》。年底,參與改組“統一建國同誌會”。經多方協議,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1941年48歲
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為解決國共兩黨矛盾,第三方麵出麵和解。3月 23日梁漱溟擬定四條意見,27日麵見蔣介石進解決兩黨矛盾的意見。後奔走國共兩黨之間,為團結統一奔走,但並無成效。3月底,離重慶經桂林前往香港創辦民盟機關報《光明報》。5月20日抵香港。得共產黨和愛國人士幫助,《光明報》於9月18日正式出版。陸續發表民盟的《宣言》、《綱領》。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香港淪陷,《光明報》被迫停刊。
1942年49歲
1月10日化裝離港,輾轉達桂林。寫《香港脫險寄寬恕兩兒》,敘述脫險過程和感想。回桂林寫《中國文化要義》一書和《我的自學小史》。
1943年50歲
繼於桂林撰寫《中國文化要義》。秋,國民黨召開憲政會議,成立“憲政實施協進會”,蔣介石自任會長,電邀梁漱溟前往參加,梁漱溟斷然拒絕,並回信譴責蔣介石壓製民主。
1944年51歲
1月28日,第二次結婚,夫人陳樹棻,北京女子師大畢業,時於桂林中學任教。8月,日軍進攻桂林,避難廣西賀縣八步。開展民盟發展工作和抗日宣傳工作。本年,寫成《中國文化要義》前六章。出版《漱溟最近文錄》。
1945年52歲
8月,日本投降。11月,離桂林經廣州返重慶。
1946年53歲
1月10日至31日,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會期參加軍事整編討論組,提出《實現軍隊國家化並大量裁軍案》被否決。通過周恩來托信毛澤東,提出今後脫離政治活動,致力言論和思想建設。毛、周均勸其既言論又行動。2月1日,在重慶《大公報》發表《八年努力宣告結束》堅持退出政治活動的圈子。3月11日至21日,第二次訪問延安。與毛澤東等中共領導多次會晤,提出建立統一的政府,發展工農業生產問題,反對多黨政治和一黨專製。5月至10月,以民盟秘書長身份參與國共和談。和談失敗後,辭去民盟秘書長職,去重慶北碚閉門著書。8月,代表民盟去昆明調查李公樸、聞一多被害一案,發表調查報告,揭露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