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移居南美定居巴西(1 / 2)

1951年9月,張大千帶全家趕往南美洲。

促使張大千下定決心離開印度的,還有一個突發的事件。1950年秋冬之際,大吉嶺一帶發生了一次地震,地動山搖,一塊重達兩噸的巨石從山上滾落下來,差一點就砸到了他居住的那所房子。這使張大千意識到,大吉嶺乃危險之地,不可久留。

而他選擇南美,有幾個理由,張大千對此解釋道:

遠去異國,一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應酬煩囂,能於寂寞之穎,經營深思,多作幾幅可以傳世的畫;再者,我可以將中國畫介紹到西方。

中國畫的深奧,西方人極不易了解,而近年來偶有中國畫的展覽,多嫌浮淺,並不能給外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談不上震驚西方人的觀感!

中國的曆史名跡,書畫墨寶,近幾十年來流傳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訪求,雖不一定能合浦珠還,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觀摩之效。且南美地廣人稀,一切尚在待開發階段,受到現代文明的汙染最少。

張大千在赴南美之前,做出了一件令許多人大惑不解的事。他將自己視為大風堂藏畫鎮室之寶的《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武夷山放棹圖》三幅古跡出售。而其中《韓熙載夜宴圖》這幅價值連城的珍品僅賣20000美元。

了解他的人不解甚至震驚,張大千無論在多麼困難的時候,也沒有賣掉自己心愛的藏畫,這次出於何意呢?

張大千離開香港之後,國家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專程從北京來到香港,從張大千好友手裏購得了這三幅傳世之寶。這時人們似有所悟。

直到32年後的1983年,張大千逝世一個月後,《了望》上的一篇文章揭開了這個謎底:

20世紀50年代,大千先生先後把他珍藏的古畫賣給國內,現在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時真相終於大白,張大千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將這三幅名畫獻給祖國,表現了一腔愛國之情。

張大千去南美途中路過日本,稍作停留,隨後到達阿根廷。但就在此時,侄兒張心德卻因病突然逝世,這對張大千是很大的打擊。

張心德原是四哥張文修之子,因二哥張善孖無後,張大千將他與自己的兒子張心一過繼給了二哥。張心德在子侄輩中最受八叔器重,他一直隨張大千學畫,在敦煌是八叔的重要助手。張大千認為他在後一輩中是最有繪畫天才的,將來必成大器。

自二哥過世之後,張大千發誓永遠照顧二哥的遺孤,因此更格外鍾愛心德,視如親生。孰料剛剛踏上南美,心德由於風寒誘發了原來的肺病,竟一病不起,不多久就病逝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

心德的死是張大千繼二哥逝世後受到的又一沉重打擊。他隻覺五內俱焚,黯然神傷。這也是他以後長期滯留南美的重要原因。

1952年,一行人暫居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租了一處帶有大花園的住宅,張大千取名“呢燕樓”。

這裏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張大千心情漸安,心緒漸佳,他寫詩道:

且喜移家深複深,長鬆拂日柳垂蔭。

四時山色青家畫,三疊泉聲淡入琴。

客至正當新釀熟,花開笑倩老妻簪。

近來稚子還多事,黯綠篇章笑苦吟。

張大千由於不了解阿根廷的民俗風情,所以抱著觀望的態度,因此把自己視為春來秋去的燕子,並沒有在阿根廷長住的打算。

在這裏,張大千舉辦了來到南美後的第一次畫展。這位中國繪畫大師的到達,轟動了整個阿根廷。阿根廷各大報紙電台紛紛報道,大街小巷也都流傳著這位中國畫家的傳說,張大千這位美髯翁一時成了阿根廷的新聞人物。

1953年,張大千又舉家前往巴西。在阿根廷居住期間,張大千結交了許多僑居巴西的華僑朋友,這些朋友都紛紛向他誇讚巴西的美,有些朋友也建議他到巴西居住。

張大千自己也說:“在阿根廷總是和一些黃頭發、藍眼睛的外國人打交道,而巴西華僑眾多,我希望在異國他鄉能多看到一些自己的同胞,多聽到一些熟悉的鄉音。而且我聽人說,阿根廷的生活費是香港的2/3,巴西又隻有阿根廷的2/3。帶著這麼一大家人,還是來巴西比較劃算。”

張大千感覺聖保羅是一個由來自許多國家的許多民族組成的城市。有一天,當他登上位於市中心共和國廣場邊上的意大利大廈時,他久久地注視著市中心不遠處的“東方區”。這裏讓他嗅到了故國的鄉土味,感到了家鄉人的親切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