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巴西政府準備在八德園附近修建水庫,按設計規劃,這一帶將要被淹沒,因此政府要征收。
八德園的被征對張大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裏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曾經花費過他的心血,一旦離去,心中的失落難以言表。
之後,張大千考慮到美國加州有較多的華僑和老相識,於是帶著夫人、兒子、女兒及一家人移居美國西海岸,在舊金山南麵的觀光小城、加州的卡米爾城購下一處住宅,取名“可以居”。
可以居比起八德園的寬敞與氣魄來,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環境非常秀美。它的附近是頗負盛名的“十七裏海岸”,怒濤拍岸,岩石奇特,非常壯觀。沿岸蒼鬆處處,草坪如茵,奇花異草,珍禽馴鹿,海中有小島,海鷗群集,白浪滔滔,真可謂人間仙境。
張大千的心境漸漸地安定了許多,在可以居期間,他陸續在洛杉磯美術館、舊金山美術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及香港大會堂舉辦了畫展。
1972年春節剛過,張大千終於在“十七裏海岸”內找到了一處地方。“十七裏海岸”曲折而壯闊,公路兩旁到處是一片花海。他看中的新居地點不靠海,但是數棟平房周圍盡是茂林修竹,濃蔭垂碧,青翠欲滴。對長久患眼疾的張大千來說,多看一些綠色景致是有益處的,於是他毫不猶豫買下了數畝地,命名為“環蓽庵”,仍然準備建造一座中國式庭園。
以前在國內各地時,張大千從來不親自構築園囿,上海的租界、蘇州的網師園、北京的頤和園聽鸝館、青城山的上清宮,都已經是最美的各具特色的園林了。
但自從到北美之後,他施展開拓精神,把畫麵上的構想和創意,適度地轉到實際園林上,憑借經營八德園的經驗,把環蓽庵修建得井井有條。幾經尋覓,運來一塊重達5000千克的巨石置於梅園,並題為“梅丘”。
喬遷之日賀客盈門,張大千接連幾天都處於興奮之中。
宴席之上,有人大讚六小姐心聲的麻婆豆腐色香味俱佳;有的誇獎梅丘上的數百株梅樹姿態各異,景寒添香;也有人對斜徑兩側的各式盆景讚不絕口,巧奪開工,自成一統。後來就說到了環蓽庵這個名字上,大家都說這個名字不好理解。
張大千慢慢地說:“這也難怪,諸位一輩子居住海外,中國的古書讀得少些。這是取自《左傳》的典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是駕著牛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含有創業維艱之意。”
宴後,張大千作《移家》詩一首:
萬竹叢中結一龕,青氈傳守自潭潭。
老依夷市貧非病,久待蠻姬語亦諳。
得保閑身惟善飯,未除習氣愛清潭。
呼兒且為開蘿徑,新有新翁住屋南。
隨後他在洛杉磯安克魯畫廊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成功。由於這時他已在美國定居,一時成了當地新聞人物。當記者圍攏張大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時,張大千機智幽默地與他們打趣:“諸位,有個先生問我,為什麼我的胡子少了許多,其實道理很簡單,我作畫要用毛筆嘛,我拔去做毛筆了。但這支筆作的畫不對外,因為它畫在我心上。”
在環蓽庵,與旅美畫家侯北人成了近鄰,兩個人經常你來我往,切磋畫藝。
早在1956年春,侯北人暫居香港時,就曾登門拜訪過張大千。侯北人師從於黃賓虹,當時張大千以石濤筆法畫了一幅六尺墨竹送給侯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