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最後歲月(2 / 3)

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希望別人尊重他所從事的藝術和創作的作品,甚至超過他本人。

在這之前,張大千隔一兩年要回台灣一次,那邊有相交幾十年的老朋友和學生;那邊,有阿裏山、日月潭、北投、太魯閣……祖國這部分土地上的秀麗山水,又可以激發出多少創作激情,畫出多少勝景之畫。

一段時間,張大千泡在台北“故宮”裏鑒定古字畫。這批古字畫的主體部分,是蔣介石政權從大陸潰退之際,從北平、南京等地運走的。它包括曆代古字、古畫、珍寶器皿,其中不乏稀世之珍。張大千有幸泡在裏麵,怎不使他陶醉呢?

鑒定文物,貌似輕鬆,實際上是個相當費勁的活。張大千恰恰是鑒賞的神手、字畫的法官,他頗為得意地認為:“一觸紙墨,辨別宋明;間撫簽賻,即知真偽。意之所向,因以目隨;神之所驅,寧以跡論。”

他和“故宮”裏的專家一道,上下三千年,縱橫八萬裏,時間過得特別快,心情也特別暢快,大有“樂不思蜀”之感。

還有一件使他興奮的事正等著他,台灣電影界很有影響的耆宿吳樹勳經過長時間的籌備,決定自編自導一部彩色紀錄影片《張大千繪畫藝術》。這部紀錄片,包括《寫意荷花》《淺絳山水》《潑景雲山》三個相對獨立而又聯為一體的短片,既有張大千的作品、他對藝術的見解,還有他作畫的實況。這部片子無疑很使他興奮。

影片開拍了。不太喜歡看電影的張大千卻很會演電影,他表情自然,與攝製人員配合默契。攝製組的人都驚奇了:“喲,看不出這個老先生一點兒不慌張,不做作,沒事人一般。”

老人一聽反倒奇怪了:“你們不是拍我嗎?又不叫我演別人,我就是這個模樣啊!”

影片放映後,產生了很大影響。其實在此之前很多台灣人中都流傳著張大千“一朵荷花換一輛轎車”的逸聞。

嚴慶齡是台灣有名的裕隆汽車公司的董事長,一次朋友托他求張大千畫一幅荷花。他登門拜訪,老人欣然提筆畫了一幅荷花相贈。嚴慶齡很感激,言談之間知道張大千自己沒有汽車,每次來台灣都是包租汽車,他便主動提出,願贈送一輛本廠新產的“裕隆200型”汽車,供張大千使用。

第二年6月,張大千又從美國赴台灣。除了在台中市舉行畫展外,他還有幾件事要辦:曆時5年才編成的《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在香港出版後,將在台灣發行。紀錄片《張大千繪畫藝術》已剪輯完畢,將舉行首映式。

同時,他決定在台灣修建新居。因為在美國的環蓽庵雖然風景優美,但是地處荒僻,而且張大千年近耄耋,體弱多病,經常千裏迢迢跑到紐約哥倫比亞醫院就醫,所以十分不方便。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通過訪外代表團和駐外使節,曾數次請張大千回大陸,還曾通過其二嫂、子女幾次邀請他回國觀光、舉辦畫展。

聽說張大千決定在台灣定居後,台灣當局曾表示要贈送他一所住宅,但被張大千謝絕了。

1976年1月張大千由美國去台灣,這時還沒有找到理想的住地,隻是租房而居。張大千開始在旅館中住了一段時間,後又遷到台北市的“雲河大廈”,然而由於畫室自然光線不足,通風設備不夠,一生酷愛大自然的張大千非常不習慣。

於是他想找一處有山有水的地方。不脫離都市的繁華,卻能享受到鄉野的寧靜,能夠與朋友交流,又能讓他有安心作畫的時間及空間,這才是他理想的居住環境。

尋尋覓覓,前後馬不停蹄地不知看了多少地方,一年過了,又是歲暮春回的季節了,他終於看上了台北近郊外雙溪中遊的一處三角地帶,地點選在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這裏恰是內外雙溪彙流處,環境幽靜,有山有水,風景優美,交通方便,是一個理想的居家之所。張大千激動不已,十分滿意,當即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