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最後歲月(3 / 3)

這所住宅,是張大千離開祖國後在故土上修建的第一所房屋。大約感到此處是平生最後的住所,張大千依照他曆來的治園如作畫的要求,不遺餘力。施工過程中,某樣東西不合他的意,不惜成本拆了重修。

他按照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建一幢有走廊連接的二層樓住宅,並按自然的地形,設計了內外花園,環蓽庵重達5000千克的“梅丘”也由船運過來了,許多的花木及盆栽也遠由巴西的八德園及美國環蓽庵用飛機運來。

1978年8月,曆時一年,這所名叫“摩耶精舍”的庭園竣工了。“摩耶精舍”命名的含義,取自佛經典故。

喬遷之日,賀客盈門。剛好80歲的張大千身穿團花閃緞單袍,頭戴一頂黑色絲葛料子做的六角形軟帽,腳蹬白色布底黑色禮服呢麵圓口鞋,手持一柄漆得烏亮的樹根手杖,笑嗬嗬地站在門廳迎接客人。

站在他身邊的徐雯波穿著淡綠色的手繪荷花旗袍。這樣的旗袍,張大千一共隻繪過三件,一件給她,一件給女兒,一件給台灣著名京劇演員郭小莊。

寒暄之後,主人陪著客人們四處轉轉。這所二層樓的住宅,大門向西,以院子為核心,每間房子都麵對院子,整體感、連續感很強。院內有假山,栽有上百株梅花和鬆柏,還擺放著一盆盆垂枝鬆、佛肚竹、龜背竹、龍柏,一陣陣清香飄逸院中。

木棋橋下,外雙溪的流水穿橋而過,注入池中。一樓的大畫室坐北朝南,一架大畫案就幾乎占了畫室三分之二的麵積。二樓有5間臥室、一個小畫室和天井。再上一層,就是屋頂花園,由許多樹景和盆景組成,從屋頂花園能俯瞰後院景色。

沿著後園白石鋪成的小徑,經過一株株、一叢叢小葉黃楊、福建山茶、榕樹、紫薇,來到竹棚。沿竹棚蜿蜒而上,便來到位於內、外雙溪分界線上的雙連亭。這裏是摩耶精舍風景最好的地方,它們分別叫分寒亭、翼然亭。

分寒亭出自李彌詩句“人與白鷗分暮寒”;翼然亭則來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雙連亭被青山環繞,雙溪圍就,鳥聲、水聲、樹香、花香、山青、水翠,聲、味、色俱全。

整個建築群遠遠望去,“兩山聳峙,溪水中流,流泉清越,翠竹叢生”。近前觀看,成直角形的兩道長堤與四合院兩層建築之間,形成一個後花園,由“梅丘”和“影娥池”兩部分組成。

因張大千酷愛梅花,鑒於古人有“梅林”“梅村”“梅苑”“梅園”,才把巨石題名“梅丘”,並把它作為百年之後的墓碑看待,並作有《題梅丘石畔梅》詩一首:

片石峨峨亦自尊,遠從海外得歸根。

餘生餘事無餘憾,死做梅花樹下魂。

“影娥池”則取意在池中映著月亮時,能“對影成三人”。因張大千年邁,頭暈目眩,不能如李白“舉頭望明月”,隻好“低頭望明月”了。

張大千高興地對朋友們說:“這裏就是我臥月看梅,聽風聲雨聲的人境桃源。”

上了年紀,老人常常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越來越覺得要抓緊人生最後的日子,再畫一兩幅能傳之後世的不朽作品,做一兩件有益人世的事情。

後來他畫了一幅《桃源圖》,題寫了一首詩,表達了結宅雙溪的情趣:

種梅結宅雙溪上,總為年衰畏市喧。

誰信阿超才到處,錯傳人境有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