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隔海相望心係故園(2 / 2)

1980年至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五集《張大千畫輯》;天津出版了張大千國畫掛曆;《內江市誌》編入了張大千生平、藝術介紹。

1981年夏天,兒子張心玉趕到美國與台灣的張大千通話,而這時,張大千已經得知四川發生了洪災,就問心玉:“四川漲了大水,內江被淹得怎麼樣?”

心玉是一位音樂家,在甘肅省音協工作,家安在蘭州。他已經30多年沒見到父親了,沒想到父親剛接通電話就問他這些,一驚之下隻好答道:“聽說損失很嚴重。”

台灣那頭的張大千生氣地喝問:“聽說!你咋不回去看一下?”

心玉一時語塞。

張大千語氣嚴厲地追問:“我問你話呢,你咋不回去看一下?”

心玉滿腹委屈:蘭州離內江幾千裏,工作在身,時間和經濟上都不允許他想去看就去看的;這次來美國與父親通話也是張大千要求並提供的資費。他臨行前才從收音機和報紙上得知四川特大洪水成災的消息。

而在張大千眼中,蘭州、內江都在國內,百十塊錢買張車票不就回去了嗎?他生氣地訓斥道:“老六,老家在發大水,你卻跑到美國來,真不像話!你四叔家淹了沒有?成都淹了沒有?龍泉驛呢?重慶有沒有大水?”

心玉雖然挨了訓,但心裏卻非常溫暖,因為他從中感到了父親一顆幾十年未變的愛鄉之心。他等父親火氣稍稍消了一些後說:“爸爸,我雖然沒回內江,但是,我在報上看到了消息,內江是被淹地區之一。但是當地政府采取了許多預防和搶救措施,沒有淹死人。四叔家在北門,地勢那麼高,根本不會被淹。重慶也隻淹了沿江一帶,沒有造成什麼大的損失。您老人家的心情我能理解。您放心,我回國後一定回內江一次,代您老人家看看老家。”

張大千這才鬆了口氣說:“這話還說得過去。”然後父子倆談了一些其他事情。

不止對大陸的親人,張大千對大陸的學生們也是非常懷念的,閑暇的時候常常念叨著他們。

1981年,張大千昔日的學生胡爽盦托一位到北京去的外國朋友包先生給恩師帶來一幅新作《老虎下山圖》。張大千看後非常高興,馬上吩咐將畫掛在牆上,自己站在畫前仔細欣賞。看後,坐在畫前拍了一張照片。

包先生看到,他剛進門時張大千似乎心情還不很好,但一看到學生的畫,就立刻興奮起來。

照完相,張大千把畫放在案上,當場在畫上題詞:

滿紙風生,真所謂虎虎有生氣,但慨不得晤爽盦磅礴揮灑時也。

辛酉上元後三日八十三叟爰

第二天,包先生要離開台灣了,他應約又來到摩耶精舍。

張大千為胡爽盦準備了幾本畫冊和複製品,還在昨晚特意為他畫了一幅荷花,並在今早起床後寫了一封信:

包先生來談弟近況,至欣慰。為兄年已八十有三,複目昏眊,左耳亦複重聽;右腿三年前跌傷,雖骨已接好,行步亦須人扶。

世亂如此,會晤無期,奈何奈何!今晨包先生即行,昨夜為弟趕作一畫,展示當知兄之老態矣。望轉致諸同學,未能多筆,恐累包先生也。諸世兄近在何?來書希詳告之,以慰老懷也。

張大千將一腔思鄉之情都給予了在祖國土地上的親人、朋友、學生們,他曾寫詩道:

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

五洲行遍猶尋勝,萬裏歸遲總戀鄉。

祖國和人民,大陸的親朋弟子也都沒有忘記張大千。

1982年,寧夏銀川市舉辦“張大千畫展”;四川、甘肅、寧夏三省區電視台聯合攝製了電視紀錄片《國畫大師張大千》;四川省內江市政府正式開始籌備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83歲壽辰即將來臨之際,老家內江市編史修誌委員會從大陸給張大千捎去了壽禮:內江“銓源老號”的四樣蜜餞天冬、櫻桃、橘紅、佛手。

張大千收到壽禮又吃驚又感動:“看來家鄉父老還沒有忘記我。”

事後,張大千揮毫題寫了“內江縣誌”“內江市誌”“青城山上清宮”等家鄉匾額和書名,並簽署“大千張爰題”。

張大千84歲壽辰那天,在大陸,他的老朋友、著名書法家吳玉如在生命垂危之際,寫下一幀條幅:

炎黃子孫盼統一,遙寄張大千。

張大千在台灣的最後幾年,一直以各種方式表達對祖國、家鄉的眷戀與懷念,他曾到金門,用望遠鏡久久地遙望大陸的山河……

他還曾寫過一首海內外廣為傳誦的《梅花詩》,借以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操和對“台獨”的痛斥:

百本載梅亦自嗟,看花墮淚倍思家。

眼中多少頑與恥,不認梅花是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