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精心創作《廬山圖》(1 / 3)

張大千一生遍遊中外名山大川,卻從未登過廬山。他曾有一個夙願,希望祖國統一後,能一登匡廬,在過溪亭上小憩一會兒,飽覽廬山美景。但遺憾的是,這件心願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如願。

1981年夏初,張大千剛度過83歲壽辰後,一位旅居日本的華僑巨商李海天專程飛到台北,登門拜望張大千,見老人身患多種疾病,腿傷後還需人扶,話到嘴邊欲言又止。

李海天與張大千以前就相熟,更了解他的懷鄉之情,正因為此,他才來找張大千的。“唉,幹脆說出來試試!”他終於道出了來意:“大師,我想請您作幅畫,以廬山為題材的大畫。”

老人認真了,看來客人真心誠意,他說:“我從未去過廬山呀!”

“沒去過?”李海天聽了大吃一驚,難以相信,天下名山都看遍的張大千,怎麼會沒有去過大名鼎鼎的廬山呢?

“真的沒去過。”張大千再次肯定,順便說起自己沒去的原因,“這與先仲兄善孖有關。以前在上海和蘇州,我和先仲兄同遊華山、黃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但就怕一點,哪一點?隻要有他的朋友在,我就完全成了鼻涕橫揩的小兄弟,談詩論畫,飲酒品茗,我隻能站在一旁伺候,不是味兒呀!先仲兄兩次遊匡廬,都是他的朋友相邀,我當然不願去,不如躲在家裏稱王稱霸。”

李海天聽了這段有趣的往事,臉上在笑,心中暗暗叫苦,這幅畫沒譜了!想不到,忽地柳暗花明。

張大千沉思了一會兒,忽然說:“這幅畫我畫。”

“真的?!”李海天喜出望外。

張大千一聽不高興了:“我張大千說話無戲言。”

李海天趕緊解釋:“哦,大師,真對不起,我不是這個意思。你不是說沒有去過廬山嗎?”

“畫我心中的廬山!”張大千口氣分外幹脆堅決。

“形成於未畫之先。”沒有去過廬山的人,怎麼畫廬山?張大千曆來認為:“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

但要真正畫出“心中的廬山”,絕非易事。更何況,這是一幅罕見的巨幅,36尺長,6尺高!它要由一個從未去過廬山、疾病纏身的老人完成,難!不少人為張大千捏了把汗。

張大千自己也不敢掉以輕心。他特地請來朋友沈葦窗,為他收集有關廬山的文字、照片資料,並將這些資料做成詳細的筆記。說來也巧,沈先生收集的文字、照片資料中,有一些就是大陸出版的。

張大千還翻閱了一些古籍和有關書籍,有意識地和一些去過廬山的人擺談。漸漸地,廬山在他心中活了:它獨有的自下而上的雨,有聲的雲,洶湧的雲海,時聚時散的佛燈,直下三千尺飛瀑……它豈止是心中的廬山,它是心中祖國的象征!

張大千要以他的筆墨,抒寫對祖國的思念。他要以終生的經驗和學識,繪出這幅能流傳久遠的巨作。

幾個月來,他神遊在廬山峰巒之間,日日夜夜,朝朝暮暮,和廬山交談。老人以他幾十年遊曆山川的心得和繪畫的經驗,憑借他驚人的藝術想象力,廬山真麵目展現在他眼前,廬山屹立在他心間。

1981年7月7日,是張大千巨構《廬山圖》的開筆吉日。

張大千裝束一新,團花長袍東坡帽,白綢長褲青緞鞋,麵帶喜色,銀髯飄拂,哈哈笑聲響徹畫室內外。被特邀參加開筆禮的觀禮嘉賓有大名鼎鼎的“三張一王”的另外三人:張學良、張群、王新衡等。

大畫案上,鋪著絹織畫料,兒女們已經用清水把它敷潤過了。畫室裏擠滿了人,大家的目光都投射到主人身上。

張大千終於笑嗬嗬地起身了,他手指輕撚銀髯,目光來回掃視著畫料。片刻,他回過頭來,雙手抱拳,向觀禮嘉賓一一致意:“大千獻醜了。”

他首先端起一個青花大水盤,裏麵盛著滿滿的墨汁,身體前傾,手肘自左至右,將墨汁緩緩向畫料上潑去。

嗬,開筆不用筆!烏黑的墨汁在絹料上慢慢浸潤。它將變成高山,長出峰巒,吞吐萬象。客人們都起身站在四周,看他如何創造一個新天地。

張大千執定大帚筆,依然談笑風生。他以淡墨破出層次,勾定大框廓,然後,又以筆蘸水濡墨,以通氣韻。他不像在作畫,像在打一趟極富內養功的太極拳。他運動大帚筆,頭、眼、頸,乃至四肢都在動,連嘴巴也在動,有板有眼地說:

濃墨不破,便無層次;淡墨不破,便乏韻味。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

在畫《廬山圖》前先畫幾幅小畫,是張大千給自己訂的規矩,並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加以堅持。

他說:“畫我心中的廬山,整體在胸,局部卻要邊想邊畫,不可妄下一筆。”

這幅畫,猶如在阿裏山上修一條盤山公路,工程浩大,不能偷工減料,整整一個多月,老人才著手在畫上潑灑石青、石綠等色彩。

不知怎麼搞的,張大千覺得胸口越來越悶,呼吸短促起來,他明白自己的心髒病又發作了。老人張大口喘息,右手在茶幾上摸索,尋找裝心髒病特效藥的小瓶子。

這樣的事以前多次發生,徐雯波就在他常去的地方都放上這樣的藥瓶,以防萬一。

張大千發抖的五指在幾上摸呀,摸……徐雯波出現在門邊,尖叫一聲,臉刷地白了,她三步並作兩步,奔到丈夫麵前,趕緊把藥片塞進老人發紫的嘴唇,輕輕揉著丈夫的胸口。

吃下藥,張大千舒服多了,他仍然閉著眼,耳邊隻有座鍾“滴答、滴答”單調重複的聲音。“滴答、滴答……”好像家鄉聖水寺石壁上往下滴的水聲,“滴答、滴答……”好像青城山上清宮計時的水漏,敦煌石窟融化的雪水,成都四合院瓦脊上的綿綿細雨……“滴答、滴答”,多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