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知祥默然不語。李紹琛被解送洛陽,途中敕到被誅。
與此同時,貝州兵變。魏博指揮使楊仁政部下士兵皇甫暉號召眾人入劫楊仁政,道:“主上有天下,都是我魏軍百戰得來。整整十幾年魏軍甲不離體、馬不解鞍,天子不念舊勞,反更猜忌。遠戍逾年,方許代歸,去家咫尺,不使相見。今聞皇後弑逆,京師已亂,將士願隨公返回京師,興兵征討。或更得意外富貴,也未可知,公勿遲疑!”
楊仁政怒道:“胡說八道什麼!”
皇甫暉使渾,厲聲道:“公若不允,禍在眼前!”
楊仁政尚要發作,皇甫暉振臂一呼,眾軍齊上,叫囂著將楊仁政砍死在亂刀之下。
皇甫暉等轉擁一小校為帥,小校遲疑未立從,眾軍齊上,又將小校亂刀砍死。
裨將趙在禮聞變,胡亂披上一件衣服翻上牆頭想要逃走,恰亂軍擁入。皇甫暉等拽住趙在禮的腳將他拉了下來,把楊仁政、小校兩顆血淋淋的人頭,擲在他的麵前,猙獰亂言道:“吾等願擁公為帥,公從否?!”
趙在禮渾身發抖,道:“惟……惟惟……”
亂軍歡呼羅拜,奉趙在禮焚掠貝州,而後縱兵一路掠至鄴州。
鄴州守將非遁即走,亂軍據城。
李存派李紹榮前往招撫,史彥瓊監軍。趙在禮等羊酒犒師,李紹榮命將招撫敕書遍示亂軍,正在此時,史彥瓊突然戟手大罵道:“眾死賊!城破之日,看不將汝碎屍萬段!”
亂軍相顧道:“監軍出此言,必不蒙恩赦!”
遂鼓噪著撕毀敕書,拚死守城。李紹榮軍屢攻不下,傷亡慘重,退往澶州。
此時後唐連年災荒饑饉,國庫空虛,軍民交困,兵變紛起。有唐主近衛親軍從馬直軍士王溫等就在都中造反;有邢州兵趙太結黨400人,殺官據城,自稱“留後”;有小校王景戩討平滄州兵變,亦自稱“留後”等等。
唐主李存
軍餉無措,下令預借當年河南秋夏租賦,老百姓“多號哭於路”。宰相豆盧革等奏請將宮廷金帛拿出犒軍。皇後劉氏生性吝嗇貪財,各地進貢均分為二份,一份給皇帝,一份納入中宮,除此之外還派人出去作買賣,小到蔬菜水果之利亦聚而斂之,宮中隻入不出,金帛財貨堆積成山。豆盧革等請,李存
本已應允,劉後卻一毛不拔,道:“我夫婦能得天下,雖由武功,更膺天命。既膺天命,何懼乎人!”
遂拿出兩個妝奩銀盆,牽出3個小兒子,撒潑道:“此我全部資財,汝等拿去賣了充餉罷!”
群臣麵麵相覷,倉皇退出。
李存多方籌措,動員群臣拿出私財捐助,加之西川運到金銀40萬兩,全都賞給了軍隊。軍隊卻不買帳,紛言道:“老婆孩子都快餓死了,這點東西管蛋用!”
李存 捉襟見肘,派李嗣源總率親軍渡河北討亂軍。
李嗣源,沙陀人,原名邈佶烈,長期跟隨李克用,被李克用認作義子,賜與是名。他勇武果決,屬下500騎兵被李克用用作貼身警衛,號“橫衝都”,他亦被稱為“李橫衝”。李嗣源在李克用、李存時期都立有赫赫戰功,官至太尉、番漢總管。
然如此大將,事涉軍權,李存卻薄遇寡恩。李嗣源出征契丹時曾擅取禦用盔甲500聯,後又請以其子李從珂為內衙都指揮使,李存大怒,道:“軍國大政俱應朕決,彼何存非分之想!擅取朕之鎧甲並不請旨,是何道理!”令其入朝。
奉旨監視李嗣源的朱守殷,反私下語嗣源道:“郭(崇韜)、朱(友謙)無罪被誅,可見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公宜自圖歸藩,否則禍將不免!”
勢多變故,李嗣源心念已灰,勉強笑道:“嗣源自忖不負天地,禍福在天,但聽天由命耳!”
此時,唐主李存 無計可施,無人可委,不得已派李嗣源掛帥。公元926年三月初六,李嗣源率軍抵達鄴州城西,準備九日開始攻城。不料,八日夜半,軍隊嘩變。
從馬直軍士張破敗糾眾喧囂,亂殺都將,焚燒營舍,包圍中軍。
李嗣源出營叱道:“汝等便要怎樣?”
亂軍嘩言道:“將士從主上十餘年,百戰得天下。今貝州戍卒思歸,主上不赦;從馬直數卒鬧事,便欲將從馬直全數誅殺。我等本無叛誌,被逼至此,死裏求生而已!現眾將士定議,欲與鄴州城中合勢同心,請主上帝河南,擁令公帝河北!”
李嗣源大驚失色,涕泣勸導,亂軍根本無人聽從。李嗣源既氣且急,甩手道:“汝等不聽,隨便汝等!嗣源自回京師!”
亂軍紛紛大叫道:“令公去將何為?若不當機立斷,當蹈不測!”
各自抽刀露刃,將嗣源團團圍住,脅迫入城。
李紹榮聞兵變退至衛州,一麵繼續向洛陽退卻,一麵飛章奏報京師李嗣源與賊通謀叛逆。李嗣源忙遣使上章申辯。章奏中途受李紹榮所阻未達京師,李嗣源一連幾奏,不見有旨頒來,惶急到了極點。有帳下左射軍使石敬瑭進言道:“天下事成自果決,敗自猶豫。豈有上將被叛卒裹脅同入賊城,他日還能平安無事的麼?大梁為天下要地,願借敬瑭三百騎,先往占據,公引軍亟進,以大梁為根本,方能自保!”
李嗣源思之良久,除此之外別無生路,隻得移檄會兵,麾師汴州。
身經百戰的李存 何嚐沒有想到這一步?他立即率軍東行,意圖加固汴州,阻住李嗣源進軍之勢,然而晚了。李存
到達滎澤,探馬來報,李嗣源已進入汴州;前軍姚彥溫、鎮守王寨村的潘環均已投向李嗣源。
李存被迫下令西歸。到汜水,原親軍2.5萬人沿途逃散,僅剩1萬餘人。李存
好言撫慰道:“朕得魏王(李繼岌)奏報,已運回金銀50萬,不日到京,將盡數賜予汝等,酬汝勞績!”
疲憊不堪的軍士們無人理會李存 的撫尉,但拖槍曳戟,散慢前行。半晌,方有一卒拖長聲音冷冷道:“陛下慨賜,已太遲了。今日尚有人感念聖恩麼?”
“哈哈!哈哈!……”
突然爆發的一陣哄笑,使群鴉從枯木中驚慌騰飛,盤旋鼓噪不已。
李存悔恨交加,揮淚向內庫使張容哥索袍帶欲賜眾人。張容哥道:“頒賜已盡。”
話音未落,眾軍士一擁而上,道:“國家敗壞,盡出爾閹豎,尚敢多言!”
張容哥長歎道:“皇後吝嗇,歸咎我等,事有不測,必遭其碎屍。我不忍坐待蒙受慘禍!”
竟自投河而死。
李存回到洛陽,調兵遣將,搜閱車乘,準備再赴汜水。四月初一晨,黃甲馬軍列宣仁門外,步軍列五鳳門外,候李存 早餐後出征。正在此時,興教門外殺聲大作。李存料知有變,帶近衛親軍急速迎戰。
亂軍之首是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郭從謙是郭崇韜的族侄,又是李存之弟郭崇韜之婿李存義的養子。郭、李被誅,郭從謙憤懣不平,經常涕淚交流。後又發生從馬直軍士王溫造反。李存曾為此對郭從謙道:“汝與李郭同黨,有負於朕;王溫亦汝教唆,汝還將何為?”
郭從謙惶恐已極,歸對從馬直眾軍士道:“君等身邊若有錢財,速傾囊而出沽酒食肉!無庸為日後計!”
眾軍士驚問其故,郭從謙恨道:“主上因王溫謀反,已傳諭,待攻破鄴城,便將我從馬直軍全部坑殺!”
眾軍士聞言,人人呼反!
此時他們爭先恐後跟隨郭從謙氣勢洶洶攻燒興教門,與黃甲軍亂箭對射。
李存率衛士親隨從殿中殺出,血刃亂軍百餘人,忽中箭倒地,被扶至絳霄殿廊下,至午身亡。
李嗣源做了皇帝。靠兵變,還有武力。
7年之後,號稱五代名君的李嗣源病死。在戰亂時代,幸得善終。
不幸的是,名君李嗣源生命的最後時日,仍在兵變與武力中度過。
公元934年十一月二十日,李嗣源病重彌留,其次子李從榮以為他已死,率軍列陣天津橋,企圖以武力奪取帝位。李嗣源發禁軍迎戰,李從榮敗走河南府,被殺。6日後,李嗣源死去。十二月,其三子李從厚即位。3個月後,李嗣源養子李從珂兵變,公元935年四月進入洛陽,廢李從厚,自己即位稱帝。
李從珂在位3年,終被石敬瑭兵變奪位。
石敬塘,沙陀人,是李嗣源的女婿。封開國公,任河東節度使,駐晉陽,專責防禦契丹。李從珂即位後,石李雙方相互猜忌。
公元936年五月,石敬瑭上表自陳因久病,請解兵權或移他鎮。李從珂明知石敬瑭有意試探,卻納薛文意之言??“河東移亦反,不移亦反,不如事先防範為是”??下詔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封趙國公。石敬瑭當即上表發難,請李從珂讓位李嗣源親子,否則“同興問罪之師,稍正篡位之罪!”李從珂即削石敬瑭官爵,誅殺石敬瑭弟石敬德石敬殷、子石重英石重裔,發大軍討之。石敬瑭一麵傳檄四方,聚集各地兵馬,一麵稱子稱臣,向契丹求救。
契丹主耶律德光率5萬鐵騎號稱30萬大軍,出雁門直達晉陽。傲桀驟悍、野蠻凶殘的契丹鐵騎,挾著血腥的草原狂颮,如猛虎餓狼般撲向包圍晉陽的後唐軍隊,左衝右突,將人頭馬首刈草般排排斬下,將血汙的殘屍斷肢、將密密重重的後唐軍陣視作爛泥,肆無忌憚地縱橫疾馳,踐踏蹂躪。唐軍大敗,退至晉安寨,被契丹、石敬瑭兩軍反包圍。時後唐軍尚有5萬人,戰馬萬匹。但士無鬥誌,無故自驚,已不能出戰,隻得勉力死守。
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作為謝禮,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環、朔、蔚州)割讓契丹,並允每年向契丹輸帛30萬匹。閏十一月,晉安寨後唐副將楊光遠等殺主將張敬達,投降石敬瑭。耶律德光派軍將石敬瑭護送至河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聞訊自焚於玄武樓,後唐亡。
石敬瑭在位6年,兵變不斷。
公元937年三月,臨清王範延光起兵發難。原奉旨征討的魏府西南麵都部署張從賓,反與範延光合兵同叛,攻陷河陽,殺石敬瑭子節度使石重信,又入洛陽,殺石敬瑭另一子東都留守石重義,進據汜水關,直逼汴州。
七月,奉旨征討範延光的馬軍都指揮使白奉進捕殺乘夜劫掠的5名軍士,內有兩名係滑州節度使符彥饒屬下。符彥饒怒白不告即斬,聽縱帳下甲士噪亂,竟殺白奉進。各軍擐甲操兵,喧囂不休。
左廂都指揮使馬萬彈壓不住,也要從亂,右廂都指揮使盧順密竭力維持,將符彥饒擒送京師,由晉主賜死,才勉強平息。而當魏府四麵都部署楊光遠聞變,急自白皋馳救滑州時,其帳下士卒竟欲推楊光遠為主,楊光遠叱道:“咄!前此晉陽窮蹇乞降,如今又欲擁兵改圖,天子豈汝等販弄物!”
天子,在諸如楊光遠這樣的武人眼裏,正屬“販弄物”!晉少帝石重貴時,楊光遠終於作亂,投靠契丹,以為自己有當皇帝的命。時人嗤道:“光遠素患禿瘡,其妻是個跛子。天下豈有禿頭天子,跛腳皇後的麼?”
此是後話。
公元940年五月,安州節度使李金全反。不久兵敗被殺。
公元941年十一月,鎮州節度使安重榮、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舉兵起事。
那安重榮行伍出身,將世勢看得透透的,曾對部下道:“當今世道,講什麼君臣!但教兵強馬壯,便好做得天子!”
又嚐挾弓矢,指署前數十尺之幡竿道:“我若射中竿上龍首,必得天命!”
一箭射去,正中龍首,遂投弓大笑。
公元942年二月,安重榮兵敗被殺。六月,晉主石敬瑭病逝。
八月,安從進兵敗自焚。
石敬瑭生有7子,4子被殺,2子早歿,隻剩一子重睿,還是一個幼童。石敬瑭臨終托孤宰相馮道,喚出重睿,命他向馮道下拜,又命內侍抱起重睿放入馮道懷中,意欲馮道輔立幼主,並遺命劉知遠輔政。
誰知這個時代是惟武人說話作數的時代。石敬瑭死後,侍衛馬步都虞侯景延廣認為,國家多難,應立長君。於是沒有什麼托孤寄命可言,就立長君??石敬瑭侄子兼養子石重貴。也沒有什麼遺命可言,劉知遠加檢校太師,調任河東節度使,怏怏而去。
說起來,石重貴倒是遼主耶律德光“欽點”的。當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後,石敬瑭南下,欲留一子守河東,耶律德光令他盡出其子,以便選擇。石敬瑭令諸子謁見,耶律德光一眼便看中了石重貴,道:“此兒目大,可任留守。”
石重貴即位,由於未先稟告遼主,又由於向遼稱孫不稱臣,引起遼國興師問罪。
公元944年,遼軍攻陷貝州。忻、代、恒、滄、邢等州同時告急。
三月,耶律德光親率10餘萬軍在戚城南與晉軍大戰。雙方損失慘重??“戰場之地,人馬死者無算,斷槍殘簇,橫厚數寸。”
此後,遼晉連年交戰,晉將紛紛投降。公元947年,耶律德光率遼軍進入汴州,廢石重貴,晉亡。
石重貴被廢時,北平王劉知遠正駐軍晉陽。行軍司馬張彥威入勸道:“中原無主,大王理應正位,號召四方,共逐胡虜。”
劉知遠卻不知軍心所向,冠冕堂皇道:“我乃晉臣,安可背主稱尊?當截回主上,迎至晉陽,名正言順,方可功成。”
遂召諸軍至校場,當麵命河東指揮使史弘肇即日率軍迎主。
話音未落,軍士異口同聲,高喊道:“天子已被擄去,何人作主?請我王先正位號,然後出師!”
接著爭呼萬歲,萬歲之聲響徹雲霄。
行軍司馬張彥威等連上二箋勸進,郭威、楊分共同擁戴,公元947年二月劉知遠即位稱帝。十二月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公元948年正月,劉知遠死。二月其次子劉承佑即位。兵變繼續。
三月,河東節度使李守貞反。占潼關。四月,兵敗自焚。
十月,遼軍入侵大掠。
公元950年,樞密使楊分、侍衛都指揮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被族誅。劉承佑並下密詔命澶州節度使李洪義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護聖左廂都指揮使郭崇威、奉國左廂都指揮使曹英殺樞密使郭威和宣慰使王峻。然上述人等未執行密詔,反倒串通起來,以清君側之名出師京城。郭威大軍勢如破竹,一路所遇諸多迎降。劉承佑被迫逃至京北一村,被茶酒使郭允明所殺。
郭威進城入見太後,議定迎劉知遠之侄劉斌為帝。適遼軍來犯,郭威受命征遼。
郭威部下將士見劉氏複立,人心惶惶,以為“屠陷京師”之罪,將死無葬身之地。此時各懷鬼胎,勉強起程。
行至中途,軍中突然大嘩,聲如雷動。將士簇擁上前,向郭威麵請道:“大眾已與劉氏為仇,天子須由侍中自為!”
而後不由分說,撕裂一麵黃旗,披在郭威身上,驚呼萬歲。前扶後擁,挾郭威南還。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七裏店,駐營皋門。公元951年正月,郭威即位稱帝,國號周,史稱後周。後漢亡。
53年,汴洛之間迭換王旗,凡曆梁、唐、晉、漢、周五代,易君十三,易姓者八。與五代並立或交錯稱王稱帝的還有遼、趙、燕、漢以及擁兵割據的諸多節度使。這僅僅是北方。
南方,公元907年,與後梁同時立國的有吳越錢
、吳楊渥、前書王建、楚馬殷、南漢劉隱、閩王審知、南平高季興,後又有南唐李、後蜀孟昶。加上北方除遼外餘存的北漢,合稱十國。十國內部同樣皆盡兵變連綿,戰亂不已。
然如果說南方諸國尚屬軍隊左右政局及政權更替,那麼,特別是在五代,那自古多悲昂慷慨之士的北方,那融合、奔騰著各草原騾悍民族血液的北方(五代中除朱梁外,四代皆突闕沙陀人主之),更屬於武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