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潛龍於淵(2 / 3)

趙匡胤的全家,也即隨著趙弘殷的調防,搬到了東京汴州。從此,趙匡胤一家結束了相對太平安逸的小康生活,同在契丹陰影下連綿兵變中苟活的其他軍民一樣,每況愈下。從此,趙匡胤亦告別了在平淡得令人庸懶的氣氛下無憂無慮、夾雜著搗亂、淘氣、惡作劇的童年。

這使得趙匡胤一直對洛陽有著深厚的感情。洛陽成了代表趙匡胤那一段生活的特殊符號。每當提起洛陽,想起洛陽,趙匡胤總是砰然心跳,湧起一種遙遠的親切、溫馨、甜蜜的感覺。後來他在臨死前的那年,還親到洛陽去了—趟,徘徊故居,久久不忍離去。洛陽的童年,洛陽的生活,一去不複返了。

12歲,是青春躁動、逆反期的年齡,是充滿著神奇幻想,急切設計宏偉抱負的年齡。12歲的少年開始異常自信、沉著地用自己銳利的目光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他們相信,自己已經成熟。

這並不可笑。至少,戰亂時的孩子成熟早。

據說,孩子的眼睛澄澈純潔,一切鬼魅藏不得身。數年中,趙匡胤眼中流瀉出的是恐怖,悲憤,驚訝,激動……

他緊張而興奮地看到:後晉以兵變、借兵,取代後唐;以武人決定帝位更替。後晉在異族的刀劍下屈辱掙紮,僅傳國兩代;遼主耶律德光舉大軍攻入中原,憑借軍事實力廢後晉出帝石重貴,自己兼作了中國皇帝。

他緊張而興奮地看到:耶律德光犯了3個錯誤:

第一,大搜刮。強迫京城及各地,上自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供獻錢財布帛,否則處以嚴刑;

第二,大劫掠。入城時遼兵大掠兩日,爭入民戶殺人奪財。入城後,以牧馬“打草穀”的名義,縱遼兵大肆殺人掠奪。北撤時,將中原財帛搶掠一空席卷而去,僅相州一城便殺10餘萬人,幸存居民不足700。

第三,沒有早遣諸節度使還鎮。

這3個錯誤,激起了中原人民的武裝反抗,耶律德光僅僅“兼作”了3個月的中國皇帝,便被迫返回北方。

他不但看到,而且,自己的家,自己,也被無情地投入到戰亂的漩渦中,使他飽嚐了生靈塗炭、顛沛流離的亂世滋味。

趙匡胤本不富裕的家,在戰亂中同樣被搶掠一空。有的史書記載,其時趙醫胤的母親杜氏,曾將趙匡胤幼小的弟弟光義裝在筐裏,拉著匡胤,外出逃難,流浪避禍。

經曆了這些,趙匡胤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

他變得沉默寡言。

他不再喜歡讀書。經常出入軍營。經常纏著長者請他們講述唐朝滅亡以來的史事。

他更加熱衷於騎馬、射箭、習武。

每當一天武事完結,趙匡胤願意獨自一人,重新振作起全身疲憊酸痛的筋骨,奮力夾策胯下汗濕項背的駿馬,疾馳出城,穿過荒陂野岸、卵石壘列的河灘,徑直到黃河“心”裏,那奔騰九曲的黃水邊,解甲卸鞍。

馬兒踏著細碎的步子,時而長身直立,振鬃嘶鳴,呼喚曠野的回聲;時而垂首伏頸,輕柔吻砥亂流迅湍的濁水。

趙匡胤伸開四肢,舒躺在河邊一塊巨石之上,凝望天邊孤飛的白雲。

白雲卷舒不定,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漸漸蘊積蔓延……

映到趙匡胤眼中、激蕩在趙匡胤心中的,卻是唐亡以後諸雄逐鹿的征殺、目接不暇的兵變,紛紜迭換的王旗、契丹鐵蹄的蹂躪……直使他血脈賁張,眼中似要噴出火來。

那雲也隨之色變。悄悄變為有如狼煙征塵的灰黃,有如勃勃野心的青紫,有如盔纓旗蠹的緋紅,最後,有如燃燒著衝天戰火的金紅……

趙匡胤猛然間想到了什麼,挺身躍起,向西遠眺。

果然,滾滾湧來黃河之水的天山交彙之處,正墜落著一輪如血的殘陽。

此時,天地盡染金紅。矗立在巨石上的趙匡胤,奔依到他身旁的駿馬,千山萬壑,都罩上了金紅的光芒,炫耀著錦繡一樣的燦爛。黃河,宛如一條金鱗閃閃的巨龍,奔騰向東,正是一路風雷,十萬軍聲!

這景象,瑰麗壯美得使人落淚,慷慨悲壯得引人折腰。趙匡胤幾乎忘記了一切,驚得呆住了。

曆史為每一個人展現著同樣的畫卷。有的人看到的是平凡,有的人看到的是無奈,有的人什麼也沒有看到。趙匡胤則為自己所見,激動了整整一生。又使曆史和後人,為他,與他創建的大宋王朝激動了整整1000年。

曆史為每一個人展現著同樣的畫卷。有的人讚歎,有的人詛咒,有的人不置可否。趙匡胤卻將這畫卷視為鋪到自己腳下的紅氈,義無反顧地踏將上去。盡管這畫卷變幻迷離,這紅氈是鮮血染就。

夕陽終於墜下。一切歸於黯淡。

沉沉暮靄忽然籠罩了大地。

趙匡胤策馬還家。

馬上,趙匡胤遠遠便見家門口高挑一盞舊燈籠,散發著溫柔親切的乳色光芒。他知道燈下站著母親杜氏。於是拍馬加快了腳步。

杜氏天天在門前燈下候子。每當浸潤而來微涼的夜風中撲來一股青春的熱氣時,她便知道是兒子到了。果然,暮色中一騎飛至。

兒子旋風般甩鐙翻鞍下馬,雙手一抱拳,叫了聲:“娘!”

杜氏像所有的母親那樣,將兒子迎進門,為兒子撣土,拭汗,端水,擦臉,盛飯。一麵嘴裏嘮嘮叨叨說著一些關心、責備的話。趙匡胤也像所有的兒子那樣,一麵含含糊糊應著,一麵任由母親擺布。總算全都安排停當。杜氏心滿意足地坐在桌旁,看著兒子吃飯。

趙匡胤大口大口往嘴裏扒著飯。杜氏直心疼,心裏道:“兒子累嘍。”

嘴裏卻不知怎麼專說兒子不愛聽的話,憂心忡忡道:“兒啊,你整天習武不著家,總不是道理,也該讀讀書了。”

趙匡胤嘴裏滿是飯,含糊不清道:“不讀!”

杜氏沉下臉,斥道:“轉眼你也是十七八的人了,怎麼這等沒出息!難道就這樣無所事事混—輩子麼?”

趙匡胤一震,將碗輕輕放到桌上。出了好一陣神,方緩緩沉聲道:“娘,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當今世事紛擾,兵荒馬亂,兒願嫻習武事,留待後用。”

他頓了頓,麵容現出威嚴而豪邁的神色,目光如電,擲地有聲道:“他日有機可乘,得能安邦定國,方不至虛此一生!”

杜氏也是一震。她在燈下細細端詳兒子,好像猛然發現,兒子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長成了一個大人。

此時趙匡胤身材魁梧,體態勻稱,雄偉英俊的紫紅色臉膛上稚氣稍隱,棱角初現,唇邊頜下生出稀疏柔短的須茸,神情深沉穩重。

杜氏驚喜愛憐交加,好一會兒,方定定神,歎口氣,道:“吾兒如能繼承祖業,勿玷門楣,便算幸事,卻想什麼大功名,大事業……”趙匡胤奮然道:

“那唐太宗李世民,亦一將門之子,何以化家為國,成就帝業!兒就效那李世民,轟轟烈烈作個大丈夫,豈不好麼?”

杜氏更是一震,口中卻怒道:“胡鬧!再胡言亂語,仔細你的皮!快去讀書方是正經!”

趙國胤微微一笑,作了鬼臉,端起碗來繼續扒飯。

治世用文,亂世用武。

亂世,王旗迭換、武人爭雄的亂世,文人不忠、禮義不興的亂世,使趙匡胤明確地抉擇了自己的道路,毅然棄文從武。

一位學者曾說過:“人們總是夾在對過去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憧憬中間,在嚴酷的現實裏掙紮。卻從不想一想,過去饋贈了什麼,而未來又是那麼難以琢磨。因此人類用三分之一時間去回憶,用三分之一時間去幻想,用三分之一時間去咒罵人心的不古,謳歌未來的美好,痛苦得死去活來。”

趙匡胤則冷靜地站在現實當中。

可惜史籍中沒有記載,趙匡胤投的是哪一位名師,練的是哪一門功夫。或許史者輕慢江湖而為尊者諱,卻不知在冷兵器時代,身懷絕技具有多重要的意義,卻不知如若賦予趙匡胤深湛的氣功內力,高明的輕身、點穴、打暗器功夫以及什麼九陰九陽、一刀九劍等等絕世武功,一代宋祖將更具風采,曆史也會好看得多……這當然是說笑。

趙匡胤既然棄文從武,便深知武藝的重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的騎射武功,日漸精進。

據說,一日,趙匡胤試騎一匹無鞍無羈的烈馬。他剛抓住馬鬃,飛身躍上馬背,那馬便狂了一般,直立顛臀,急旋暴跳,而後忽然振鬃抖身,撒開碗口大四蹄,直奔上城的斜道。趙匡胤額頭猛然撞上了城樓門楣,翻身滾落塵埃。

旁觀者一片驚呼,有人閉上了眼睛……

說時遲那時快,趙匡胤一個鯉魚打挺,從塵埃中躍起,三兩步追上烈馬,左腳尖輕一點地,全身倏地騰空拔起,重新穩穩落坐在馬背之上。

“好身手!好身手!”

喝采聲如雷如潮。

如果不從神化解釋,趙匡胤的輕功、騎術、鐵頭內力橫練之類功夫或許已臻化境。

有武藝還要有幫手。趙匡胤從小就是孩子王,此時,他豁達大度的襟懷,豪爽仗義的作風,蓬勃向上的精神,非同尋常的氣概,如磁石一般,吸引著一群倜儻少年追隨他左右。

據說,後來亦成為北周大將的韓令坤、慕容延釗等都是在這個時候同他結為莫逆之交的。趙匡胤與他們時常聯轡出行,校演騎射。或縱獵、擊球、豪賭耍子。又有一個故事。說趙匡胤與韓令坤曾在荒郊一間小土屋中賭錢玩兒,正吆五喝六,興高采烈之時,忽聽屋外群雀大噪。二人好生納悶,不由推開博局,一同出屋觀望。隻見空中亂紛紛一群鳥兒正在混爭惡鬥,囂聲淒厲震耳,殘羽飄零,慘烈已極。二人目睹這場惡戰,無不驚心動魄,目瞪口呆。

良久,韓令坤歎道:“雀本同類,卻相殘不休。這便是古人所謂的雀角相爭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