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鋒芒初露(2 / 3)

柴榮時,趙匡胤參與了南北5次大的征戰,功勳卓著,其中以3次征戰南唐立功最為顯赫。

周世宗柴榮第—次發兵征戰,是在顯德二年(公元957年)四月,西征後蜀。

後蜀秦、鳳、成、階4州(在今陝、甘地區),原屬後晉。晉末大亂之時,後蜀乘機奪占。柴榮派偏師西征有兩個意圖:一是奪回4州,小試鋒芒;一是聲東擊西,掩護主力進攻南唐淮北之地的真正企圖。

不料,由於軍糧補給跟不上,對方固守等原因,周軍出師不利,與蜀軍膠著。

後周廷議洶洶,罷兵撤軍的呼聲甚囂塵上。

柴榮深知“—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明了如若就此罷兵,勢必影響以後的士氣,但卻要拿出有力論據,平息廷議。

他沉思了—下,派趙匡胤赴前線視察軍情。

趙匡胤完全了解柴榮的戰略決心,完全讚成柴榮對後蜀的分析與估計,也完全清楚柴榮派自己去前線視察的意圖。他如旋風般去而複回。

對同一事物的感受,從來就是因人而異,因角度而異,甚至是因心情而異的。那君臣荒淫,兵將虛驕的區區後蜀,即便能勉強支撐於一時,在雄心勃勃、氣吞山河的趙匡胤眼中,又值什麼呢!

朝廷之上,趙匡胤激昂慷慨,列舉大量事實,陳述了足以令滿朝信而服之、同仇敵愾的精到見解——不但可戰,而且必勝!

十一月,周軍全勝。秦、鳳、成、階4州,俱為周有。

蜀主孟昶致書柴榮乞降,還在駢四驪六大掉書袋。且不知深淺,首稱“大蜀皇帝謹致書於大周皇帝閣下”。柴榮覽畢撂至一旁,笑道:“今有事南方,令他苟延一二年罷!”

蜀主俟回書不到,向東戟指道:“朕稱帝時,爾方鼠竊作賊,今藐視我至此!罷罷,複為敵國便了。”

竟如此托大,以至成了千古笑料。

同月,柴榮調兵遣將,開始了第二次征戰——發大軍進討南唐。

周軍的進攻目標在淮南一線。大軍未出之前,一代英主柴榮已向南唐江淮諸州縣軍民頒發諭旨,明白曉示了將要發動的大戰。光明磊落、豪邁灑脫,是以胸有成竹、是以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為前提的。

江淮震蕩。

江淮尷尬。原來,每年冬季淮水淺涸,南唐均要發兵戍守,稱“把淺兵”。壽州監軍吳廷紹不顧清源節度使劉仁瞻的堅決反對,以疆場無事,奏請撤戍。那吟花弄月、逸群絕倫的風騷國主李瞡,竟然照準。

周軍至淮,見無兵把守,在正陽趕造浮橋,越淮而東,直抵壽州城下。然在壽州(今安徽壽縣)遇到了劉仁瞻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柴榮親征。趙匡胤隨駕。

此時南唐劉彥貞率2萬援軍將至壽州,又有南唐都監何廷錫,率戰艦百餘,駐營塗山,以為壽州聲援。後周主將李穀以周軍不能水戰,南唐軍一旦毀去浮橋,將被隔在淮南,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而主動撤圍,拔營退往正陽。

柴榮正在途中,聞報,料敵必追,即刻命大將李重進飛馳淮上與李穀會師,道:“唐兵且至。須急擊勿失!”

同時,命趙匡胤引軍破塗州唐軍,斷壽州聲援。

南唐劉彥貞本無才無能,且耽於富貴,不練兵事。李穀一退,便以為是怯退,不聽劉仁瞻等勸阻,揮師追至正陽。

李重進大軍恰巧趕到,末及食便與李穀合兵而戰。劉彥貞刻木為獸,號“捷馬牌”,置於陣前,又以皮囊貯鐵蒺藶布於地。周師紛笑其怯,士氣大增,一鼓作氣,大敗之。斬首兩萬餘級,伏屍30裏,獲戎甲30萬付,馬500匹。劉彥貞被斬於陣前。

塗州方麵亦傳捷報。

趙匡胤率一支輕騎到得塗山。遙見南唐水軍係舟山下,蔽江耀日,煞是齊整。趙匡胤自忖以陸軍破水軍,唯有計取。他伏兵渦口(今懷遠東北),派百餘騎兵直薄敵營,將敵軍引入伏地。

南唐將領何廷錫留了後手,他囑令戰艦50艘,隨之駛至渦口,準備即遇不測,也可登舟速退。不想,戰艦末到,已自中伏。一聲呼哨,周軍大出,何廷錫還未醒過神來,即被斬於馬下,唐軍被盡數全殲,周軍大獲全勝。後至的50艘戰船,亦被趙匡胤全部奪得,乘往禦營繳令報功。

柴榮深知,對趙匡胤最好的嘉獎是再與他立功之機,於是隨即把攻打滁州(今安徽滁縣)的重任交給了他。

滁州四麵環山,是淮南軍事要衝、屏蔽南唐國都金陵的門戶。滁州一下,不但壽州勢為孤城,而且將從根本上震動南唐,使戰局發生更有利於後周的變化。

趙匡胤正有餘勇可賈,興興火火接令揮師而去。

南唐大將皇甫暉、姚鳳以1.5萬軍(不少史書記載滁州守軍為15萬,論者以為有所誇大,故多采《舊五代史》之載)據守滁州城外清流關。這應當算是南唐精銳部隊之一。單止皇甫暉,便是五代有名的兵痞驍將。唐莊宗李存失政時,皇甫暉曾為首發動貝州兵變,推趙在禮為主,率軍大掠城中。至一家問姓,答姓“國”,皇甫暉即曰:“吾當破國!”遂盡殺之。又至一家問姓,答姓“萬”,皇甫暉即曰:“吾殺萬家足矣!”又盡殺之。後晉時,皇甫暉在京為衛將軍,趙在禮做到了節度使。趙在禮來京時,皇甫暉便去見他,厲言道:“公有今日,從某而發,難道不給點報酬麼?若不給,禍起坐中!”嚇得趙在禮忙奉上錢財美酒消災彌禍。皇甫暉飲酒拿錢,不揖不謝,揚長而去。契丹滅梁後,皇甫暉跑到江南,李瞡用為歙州刺史、奉化軍節度使。此役率軍駐守清流關,職銜是北麵行營應援使。

趙匡胤知如正麵強攻,會遇困難。遂率數千軍馬堰旗息鼓,銜枚疾走,連夜兼程,往襲清流關。

到關之時,天色微明。唐守軍尚在夢中,全不知曉。雞啼數次,方有一小隊偵騎,伸著懶腰,啟門出關,探望敵情。不料,城門一開,盡見周軍鎧仗。嚇得連忙奔入,無奈關門不及,被周軍一擁殺入。唐守軍沒有任何思想準備,頓時大亂,被周軍殺死無數。僥幸餘存者丟盔棄甲,跟著皇甫暉、姚鳳,都向滁州奔去。皇甫暉、姚鳳率殘兵剛剛奔入滁州,回首一望,塵氛滾滾,旌旗獵獵,趙匡胤率周兵也已迫殺過來。當即下令,拆除城外吊橋。不料,周軍逼近護城濠,一齊下馬鳧水而過。趙匡胤更馬不停蹄,勒韁一躍,竟飛過七八丈寬的大濠,隨即指揮周軍駕起雲梯,督眾猛攻。

皇甫暉城上抱拳,高聲道:

“趙將軍請了!你我無怨無仇,不過各為其主。你既取我清流關,又窮追至此,且容我成列出戰,與你一決勝負。大丈夫明戰明勝,幸勿逼人太甚!”

趙匡胤大笑,道:“你無非使個緩兵之計,卻又怎的?你盡管出城!我便讓你一箭之地,容你列陣,賭個你死我活,叫你死而無怨!”

說著,鞭稍一揮,率眾退後,讓出一塊空地。

唐軍列陣出城。

兩陣對圓,趙匡胤手抱馬頸,飛馳闖入敵陣,大叫道:

“唯擒皇甫暉!他人閃開,非某敵手也!”

聲未落,馬已至皇甫暉前,抽刀猛揮,擊中皇甫暉之首。宋軍一擁而上,生擒皇甫暉,占領滁州城。

另有一種說法。

趙匡胤率數千人馬倍道兼程而行,在清流山隘道之上,與皇甫暉10萬大軍遭遇,戰敗。皇甫暉全師入憩滁州,準備翌日再戰。

趙匡胤兵駐關下,未免擔心皇甫暉軍再出。正躊躇時,軍卒報稱探得村內人稱趙學究者有奇計。趙匡胤往訪趙學究,依其計,率軍從清流山後一條無人知曉的小路潛出,浮西澗水,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暉軍方戰勝而驕,解甲休眾,毫無防備。周軍突至,奪門以入。皇甫暉倉促上馬,揮師巷戰。趙匡胤三縱三擒之,遂下滁州。

皇甫暉被推至周世宗柴榮麵前,毫無懼色,道:“某力戰疲憊,想坐坐。”

剛坐下,又道:“想躺躺。”

不待應允,便自行躺下。神色自若,仰麵朝天道:

“某自貝州卒伍起兵佐李嗣源,遂成唐莊宗之禍。後率眾投江南,位兼將相。前後南北二朝,大小數十戰,未嚐敗。而今日見擒者,乃天讚大朝之盛,亦南北勇怯不敵也。”

又讚道:“某曾屢與契丹作戰,均未嚐見有趙匡胤將軍之如此鷹揚虎躍,趙匡胤麾下之如此兵精將勇者!”周世宗厚賜,皇甫暉卻拒不肯治傷而死。頗有英雄氣概。

而那趙學究,據說就是大名鼎鼎、後來以半部《論語》輔佐趙匡胤開大宋王朝的趙普。

事實上,趙匡胤與趙普初次結識也確是在滁州。趙普祖居幽州薊縣,祖父一代後唐時從常山(今河北正定)移居洛陽。柴榮即位時,趙普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幕府任職,劉詞賞識他的才能,臨終將他舉薦給了朝廷。趙匡胤下滁州,趙普被朝廷任為滁州軍事判官,恰值趙匡胤父親臥病軍中,趙普替趙匡胤朝夕看護,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時趙匡胤部下受命清鄉,捕得鄉民百餘,統指為盜,欲行棄市。趙普堅持不可,道:“不審而誅,倘誣良為盜,豈非誤傷人命?”

趙匡胤哪裏把這等小事放在眼中,笑道:

“書生之見,未免太迂。此地之人均為俘虜,將他一律赦罪,已是法外施仁,既誤傷一二,又何足道哉!”

趙普正色道:“南唐有愆,百姓何辜?況明公胸懷大誌,亟思一統天下,奈何秦越相視,自分畛域!”

趙匡胤拱手道:“先生不憚勞苦,便有勞先生罷。”

趙普一一查驗,審訊明白,無罪者盡行釋放。鄉民大悅,爭頌趙匡胤仁德。趙匡胤方心悅誠服,將趙普視為心腹智囊。

滁州大捷,振奮了周軍上下,乘勝向南推進,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很短的時間內,就下揚州,取泰州(今江蘇省屬)。淮南之地,“半為周有”。

南唐國主李瞡致書乞和,願兄事周主,歲輸貨財。柴榮不答。李瞡派人攜蠟書北上遼邦乞援,被柴榮截獲。李瞡複派人赴周獻上大量金銀貢物,奉表稱臣。柴榮不許。李瞡咬牙派人麵奏雲:“本國主願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歸於大朝”,柴榮不允。

柴榮明確表示:“朕今躬統戎師,襲行討伐,告於郊廟社稷,詢於將相公卿,天誘其衷,國無異論。苟不能恢複內地,申劃邊疆,便議班旋,真同戲劇!……必若盡淮甸之土地,為大國之堤封,猶是遠圖,豈同迷複!”

“必若自淮以南,劃江為界,盡歸中國,猶是遠圖!”

並森然道:“切以陽春在候,庶務縈思,願無廢於節宣,更自期於愛重。音塵非遠,風壤猶殊,翹想所深,勞於夢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