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鋒芒初露(3 / 3)

李瞡隻得收拾軍馬與柴榮再戰。

困獸猶鬥,不僅是說被困的野獸作無謂的反抗,而且是說,野獸被困時的反抗,會帶著一種拚命般的瘋狂。哪怕是一隻兔子,也要咬上幾口。

李瞡這隻兔子果然咬人了。

唐將陸孟俊反攻泰州,後周守將潰逃。接著又進逼揚州。後周大將韓令坤見孟俊來勢凶猛,亦想棄揚州而走。

柴榮一麵命張永德將兵往救,一麵派趙匡胤進駐六合(今江蘇省屬),兼援揚州。

趙匡胤率步騎兩千,星夜馳至六合。聞報韓令坤已棄城西走。揚州乃江北重鎮,一旦被唐軍複奪,大事去了!趙匡胤當即命全部兩千步騎軍扼守要衝,阻住揚州潰軍,傳令道:

“揚州軍左足踏上六合地界者,砍去左足!右足踏上六合地界者,砍去右足!雙足踏上六合地界者,雙足俱砍!”

又遺書韓令坤,略雲:“總角故交,素知兄勇,奈何怯退!如揚州有失,兄上何以報主,下何以對友?昔日英威掃地矣!望速返固守!”

韓令坤聞趙匡胤之令,得趙匡胤之書,心中震撼,直出了一身冷汗。恰巧張永德援軍開到,於是複入揚州,堅意固守。

次日,陸孟俊從泰州殺到。韓令坤受了刺激,倍常勇猛,誓師道:

“今則死戰!生與爾等同生,死與爾等同死!臨陣退縮,必殺無赦!莫謂言之不預也!”

一馬當先,直搗唐軍。周軍如翻江倒海一般緊跟其後,殺得唐軍人仰馬翻,大敗奔逃。陸孟俊反被韓令坤擒獲。

南唐軍見揚州難下,轉窺六合。由齊王李景達率軍兩萬自瓜步渡江,向六合而來。然於距六合20裏處,掘壑設柵,下寨止行。

趙匡胤手下即請出擊。趙匡胤道:“彼設柵自固,是懼我也。我軍不滿2000,彼眾我寡。若往擊之,不免為彼探知虛實。若彼以數萬之眾奮力合擊我數千之人,倒要費些周折了。不如以逸待勞,候被前來,迎頭痛擊,殺他一個暈頭轉向、措手不及,必勝無疑。”

不數日唐軍來戰。

趙匡胤鎧杖鮮明,馬飾繁纓,威風凜凜,有如天神下界。將出城,左右規勸道:“恐敵識出大將。”

趙匡胤笑道:“正要彼知,某,即趙匡胤!”

言畢率軍突出。

唐軍早畏趙匡胤威勇,見繁纓鮮甲,疾指驚呼道:“趙匡胤!趙匡胤!”

末戰先怯,紛紛抱頭避走。

周軍一鼓作氣,大破唐軍,斬5000人,餘眾爭渡長江,溺死者大半。

據說此次役中,趙匡胤陣前督戰,見軍士不盡力者,劍斫其笠。戰後,驗士卒笠上有劍痕者數10人皆斬之。自後,趙匡胤屬下士卒無不拚死力戰。

周軍深入南唐腹地,由於川壅水鍾、湖沼密布,勁騎不得馳騁;又由於不禁劫掠,使南唐百姓由迎轉拒,遊擊騷擾,周軍不得速勝。五月,柴榮返京回鑾。

兩個月後,趙匡胤奉旨班師還朝。途經壽州時,因見壽州圍城周軍思歸而軍心稍散,特留10日,鼓舞士氣,待局麵扭轉,方整隊拔師以還。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柴榮以趙匡胤殊勳,升其為殿前都指揮使,授定國軍節度使。

節度使權高位重,是唐五代以來野心家們飛黃騰達的進身之階。得授節度使,不啻是趙匡胤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關鍵性轉折。這一年趙匡胤30歲,正是“而立”之年。他終於以他的“尚武”,穩穩立住了足,立足在統一天下的大業之上。

後來,趙匡胤之侄宋真宗趙恒,特在滁州立一座廟宇,改大殿名為“端命”,以此紀念乃伯父、也是乃大宋發跡之處。

柴榮回師後接受教訓,以南唐俘虜訓練水軍。經過半年時間的準備,顯德四年(公元957年)春二月,親率大軍南下,進行第三次征戰。趙匡胤隨征。

時壽州南唐軍仍在固守。南唐李景達自濠州(今安徽鳳陽東)派來救兵,在城外紫金山上結集10餘營寨,與城中烽火相應,又修甬道,南通壽州,欲往城內運糧。壽州城內劉仁瞻病已垂危,仍死守孤城,其幼子祟諫度城必不守,欲潛出降周,保全家族。被執。劉仁瞻立斬不赦。

周將李重進見圍城已1年有餘,周軍多有歸誌;南唐守將劉仁瞻外有援軍,內軍令如山,不私其子。鬥誌稍衰,奏請暫時班師。

周世宗柴榮見奏,沉吟片刻。隨即下詔。

不是班師。卻是親征!

即日,柴榮乘大船,督戰艦百餘艘,從閔河沿潁入淮。

紫金山上唐軍得報,向西眺望,隻見旌甲耀日,舟艦蔽江,縱橫如意,飛駛而來,無不驚駭道:“人雲南人乘船,北人乘馬。今周軍駛船如此銳敏,竟遠勝我水軍,可真真令人始料不及了!”

柴榮躬擐甲胄,率趙匡胤等在紫金山水次登陸。立刻投入戰鬥。

趙匡胤率親軍登山踹營,連破數寨。斬首3000級,切斷其所築甬道,使敵軍首尾不相救。當夜,唐軍大將朱元等各萬餘人舉寨來降。翌日,所餘數寨也盡被擊破。唐大將許文縝、邊鎬俱被擒。

南唐敗軍淮河向東奔潰。柴榮命趙匡胤率軍沿南岸追殺,自率親騎沿北岸追殺,水軍統領王環戰船自中流而下。黃昏時,三路大軍疾馳200餘裏,一直追殺到了鎮淮軍(渦口),殺數千人,奪戰艦糧船數百艘,錢帛器仗不可勝數。遂即就在鎮淮軍架設浮橋,跨越淮河,阻遏濠州通往壽州的援路。

實際上,紫金山失守,南唐援軍無處立足,早已遠遁金陵。壽州外援俱絕、械盡食空,城中諸將乘劉仁瞻病得不省人事,將其抬出,獻城降周。

這一仗打得酣暢淋漓,柴榮與趙匡胤君臣默契,配合得天衣無縫。整個戰役一氣嗬成,如同行雲流水的一首短歌,令趙匡胤陶醉和興奮。

大軍凱旋。趙匡胤因功改領義成軍節度使,晉封檢校太保。

同年十月,柴榮第四次征戰。親征濠泗,以趙匡胤為先鋒。

柴榮率大軍自鎮淮軍浮橋渡過淮河,直搗濠州(今安徽鳳陽東)。

南唐軍在城東淮水之中十八裏灘上安營紮寨,以為四麵阻水,可保無虞。不料,柴榮命數百甲士騎駝涉水而戰。趙匡胤更急不可待,獨躍馬入水,截流先渡。一見先鋒下水,眾騎兵毫不遲疑,爭先恐後夾馬向前,截流而進,刹時間全部登岸,闖入敵營。唐軍全無防備,紛紛潰逃。趙匡胤等擄其艦而還。

與此同時,柴榮親率諸軍攻濠州,奪關城,破水寨,焚70多艘戰艦,斬首2000餘級。濠州南唐守將郭廷謂派人至周營。訴說家在江南,降必夷族,願先稟唐主而後降。柴榮明知他是緩兵告援,卻道:“待其援兵一鼓殲滅,看其降是不降。”

笑縱其去,暫停攻濠。自移師攻打泗州。

柴榮率後周大軍水陸並進,循淮而下,命趙匡胤率精騎為前鋒。途中遭遇唐軍,當即水陸夾擊,斬首5000級,收降卒2000人,奪戰船300艘。再鼓行向東,追殺逃敵,晝夜不息。沿淮城柵,周軍所至無不披靡。軍到泗州,趙匡胤率前鋒精騎焚南關郭門,破水寨奪月城。柴榮親冒矢石以攻其壘。南唐守將範再遇出降。

柴榮複兵分三路,命諸將率水將在中流,趙匡胤率軍在南岸,自在北岸,夾淮進擊,軍行鼓噪之聲傳至數十裏。

將到清口,已是黃昏。諸將請停宿。趙匡胤道:

“聞清口駐有唐營,他不意我軍驟至,正好乘夜掩襲,豈可停留?”

命各將偃旗疾馳,夜半時分到達清口。

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趙匡胤率先闖入敵營,周軍齊聲呐喊,放火燒營,肆意砍殺剛從睡夢中驚醒的唐軍,屍首積山,血流成河。

有敵數船順流而逃,柴榮與趙匡胤夾河追擊數十裏。除焚毀外,共收繳舟船300餘艘,除殺溺外共俘7000餘人。唐江北都應援使陳承詔被擒。

尚待陳承詔來援的濠州守將郭廷謂,果如柴榮所料,一聞此訊,即獻城出降。

接著,周軍攻克楚州(今江蘇淮安)。

南唐駐守楚州的是大將張彥卿。時南唐海、泰、靜海軍皆破。楚州城以外都被周軍占領。周主柴榮發州民浚通老鸛河,遣數百戰艦自淮入江,夾擊楚州,親禦旗鼓攻城。趙匡胤晝夜不解甲胄,麾兵登城,勢如震霆烈焰。南唐諸將包括張彥卿子在內,以周強唐弱、無一外援、徒死無益,泣諫張彥卿出降。張彥卿手刃其子,誓死不降。諸將感泣。周軍轟塌城牆,張彥卿巷戰至死,兵馬都監鄭昭業等千餘人皆戰死,無一生降。柴榮怒而屠城。

柴榮、趙匡胤等率周軍繼續南下,如風卷殘雲一般,輕取曾已放棄的揚州、泰州以及鑾口(今江蘇儀征)一直打到長江岸邊,控製了淮南江北的全部土地。趙匡胤水軍又在瓜步破南唐艦船百餘艘。

南唐被迫得喘不過氣來。為苟延殘喘,隻得遣人渡江,以自去帝號、奉周正朔、割讓全部江北14州,劃江為界,貢獻方物等條件乞求息兵。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兩國達成停戰協議。曆時2年零4個月的戰爭告一段落。

趙匡胤以功改任忠武軍節度使。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柴榮第五次征戰,向北出兵攻打契丹。

經過戰爭的考驗和磨合,趙匡胤真正成為了柴榮的左右手。柴榮親征,大軍分水路兩軍,以趙匡胤任水路都部署,韓通為陸路都部署。兩路大軍並進,僅42日,便兵不血刃,占領了燕南各州。

柴榮接著乘勢北上,欲取幽州。不料染上重病,被迫還師。

這真應了那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老話。

而趙匡胤沉緬、陶醉其中的征戰交響詩,卻嘎然而止。

在柴榮手下,他什麼也不用想,隻管去打,去拚,去為自己超群卓絕的能力和功勳,為成千上萬草芥般匐伏在自己腳下的敵人血屍,而欣喜若狂。

這一階段,他的家庭本屢遭變故,先是父死。父親一生不得誌,家計窘迫,到老還在餐風飲露、領兵食。淮南一役,於前線病故。後是妻亡。賀氏妻室因病去世,他續娶將軍王饒之女,因為官清廉,日常用度尚難維持,得張永德贈助金帛,方得完婚。但這些,全被他的勳業,他那令人扼腕浩歎的征戰交響詩所掩蓋,使他渾然不覺。

如今,交響詩嘎然而止。

他有些驚詫,有些悵惘,有些意猶未盡。

卻仿佛因之突然警醒,突然回到了這個紛爭的世界,不能不認真思索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