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二年(公元961年)十一月,北宋太祖趙匡胤下令進攻西蜀。
西蜀便是四川。四川曆來號稱天府之國,經濟繁榮、財用富足。且地處盆地,四周高山險峻,易守難攻。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詠出名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唐末天下大亂,四川天高地遠,朝廷無暇顧及,為人稱“賊王八”的王建所盤踞。唐亡,王建自立,史稱前蜀。後來王建的前蜀被後唐莊宗李存所滅。而李存派住該他的節度使孟知祥又反叛自立,史稱後蜀。其地在宋之西,又稱西蜀。
前後蜀物資財富豐厚,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唐末以來,在前後蜀廣為招徠、優待的政策下,大批貴族、文人墨客為避亂流亡該地。使唐朝文化在蜀地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以韋莊為代表的花間詞流派,成了五代文化的中心。宮廷畫院彙集了當代諸多有名的畫家,其中包括對宋代繪畫影響深遠的花鳥畫家黃笙。擅畫羅漢畫著名的禪月大師貫休,其時也寓居蜀地。蜀國又是當時雕版印刷的步進地區,刻印了《蜀九經》、《文選》、《初學記》等等。
蜀國的文化氛圍與南唐並無二致。
然而在趙匡胤麵前,這些,算什麼?
曆史的安排有時讓人啼笑皆非。暫時的安定,物質的豐腴,同時滋養著高雅的文化高貴的情感,與腐朽和庸碌。這些,對比經世濟時、誌在問鼎逐鹿、逞一世之雄、創萬代之業的武人精神,對比冰冷無情卻是絕對實用的刀槍劍戟、鐵騎舟師,是那樣的脆弱、單薄,不堪一擊!實在是可悲,可憐,可笑,可歎。
西蜀的國主是曆史上有名的庸君孟昶。他的名氣,得自他的窮奢極侈。據說連他的尿壺,都鑲嵌著7種名貴的珠寶。他日日擊球走馬,沉溺於“方士房中之術”,大政委於大臣王昭遠。
王昭遠出身微賤,誌大才疏。為人粗粗拉拉,沒有頭腦,軍事知識充其量隻是讀過幾本兵書。趙匡胤取荊湖,南接五嶺、西控三峽、東製江南。蜀國首當其衝,唇亡齒寒,陷於危境。以宰相李昊為首的一些大臣,認為趙匡胤的運勢氣魄,不像後漢後周,“一統海內”,怕就在此人身上!因勸國主孟昶向宋納貢、維持割據現狀。王昭遠則極力反對,下令在邊境屯兵,並擴充水軍,擺出迎戰的架勢。趙匡胤注意到蜀國竟敢積極備戰,冷笑一聲,更加堅定了“先取巴蜀”的決心。
恰在此時,山南節度使判官張廷偉說王昭遠道:“公素無勳業,今居高位,不謀建立大功,何以麵對天下清議?不如通好太原,請北漢發兵南下,我軍自黃花子午穀出兵響應。使中原表裏受敵,如此關右三秦之地,可傳檄而定。”
這無異於紙上談兵。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功。以西蜀無拳無勇、從不訓練50年不聞戰事的羸弱之軍,出蜀定漢中談何容易?王昭遠卻深以為然。他竟狂妄不自量力地以諸葛孔明自詡,欲竟武侯未竟之業!鼓動孟昶遣派諜使,帶“蠟丸帛書”,由宋朝京城汴梁間道太原,勾結北漢。
諜使3人來到汴梁。按原計劃,其中孫遇等兩人留下刺探宋朝軍情,趙彥韜身藏蠟九由汴梁轉赴河東,待趙彥韜回來後,3人一同返蜀。
不料趙彥韜出賣了王昭遠,轉身潛往東京,將“蠟九帛書”,獻給了宋祖趙普。孫遇等也跟著投宋,指陳、圖繪西蜀地形兵備、道裏遠近,勸宋進取西川。
那帛書上寫有:“早歲曾奉尺書,遠達睿聽,丹素備陳於翰墨,歡盟已保於金蘭;洎傳吊伐之嘉音,實動輔車之喜色。尋於褒漢,添駐師徒,隻待靈旗之濟河,便遣前鋒以出境。”
直是西蜀勾結北漢的鐵證。
趙匡胤執書,拍案大笑,道:“朕師西出討蜀有名矣!”
伐蜀以趙匡胤親征的名義。指揮官稱“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大軍兵分兩路。陸路以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任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武信軍節度使崔彥進任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樞密使王仁贍任都監,帶步騎兵3萬西進陝西涵穀潼關,出鳳州(今陝西風縣)南下;水路以寧江軍節度使劉光義任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任都監,帶步騎軍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上。趙匡胤誌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