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馬本齋—忠誠的卓越領導者(1 / 1)

【英雄檔案】

馬本齋(1901~1944),原名馬守清,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

籍貫:河北獻縣東辛莊。

英雄曆程:

1924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

九一八事變後,棄官還鄉務農;

1937年,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

1938年5月,任回民幹部教導部隊總隊長;

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4年2月7日,不幸病逝。

【英雄榮譽】

毛澤東主席敬獻挽聯“馬本齋同誌不死”;

周恩來題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

朱德總司令挽聯“壯誌難移,漢回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回族支隊的卓越領導者

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活躍著一支以回民兄弟為主組成的抗日部隊——回民支隊。這支部隊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馬本齋就是這英雄的回民支隊的司令員。

馬本齋之所以能帶出一支無堅不摧的部隊,不僅因為他的英勇善戰,更在於他把共產主義當做終生的信仰。早年他投身奉軍當兵並升至團長,卻因不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奉行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卸甲,回到故鄉河北省獻縣東辛莊。

之後,馬本齋帶著自己組織的“回民抗日義勇隊”參加了八路軍,並從此奠定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信仰。他決心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為祖國和民族的解放而奮鬥。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甘心情願把我的一切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獻給為回族解放和整個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鬥的偉業。”

在抗日戰爭期間,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回民支隊在他的率領下,戰鬥力不斷提高,隊伍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八路軍冀中軍區野戰化較早的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

兒承母誌,把忠誠進行到底

1940年,馬本齋指揮部隊使用圍點打援戰法取得衡水康莊戰爭的勝利,又組織精幹的小分隊巧取深縣榆科偽軍據點,鞏固了隊伍。為了招降馬本齋,消滅回民支隊,日軍血洗東辛莊後抓走了馬本齋的母親,企圖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馬本齋,誘使馬本齋率部來救,以乘機消滅回民支隊。

日本侵略軍用種種手段,逼迫馬母給馬本齋寫勸降信。但是,深明大義的馬母寧死不屈,她義正詞嚴地拒絕敵人:“我是中國人,我兒子當八路軍是我讓他去的。勸降?那是妄想!”馬母絕食7天,以身殉國。回民支隊指戰員紛紛請戰,要為馬母報仇。馬本齋沉痛地勸說戰友們,“以大局為重,不要上敵人的圈套。”馬本齋強忍悲痛向母親寫下誓言:“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誌繼續鬥爭!”

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采用遊擊戰術,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曆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邊區,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取得了“反掃蕩”戰鬥的多次勝利。

【英雄無悔】

與其說是英勇善戰成就了馬本齋,倒不如說他用自己的信仰帶出一個忠誠的團隊。在忠誠麵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要為其讓步。它讓一個戰士在接到一個沒有確切地點、沒有聯絡手段的任務後(《致加西亞的信》一書的大意),沒有任何借口地執行,心裏隻有“軍人的生命屬於他的祖國,但他的榮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的信念,曆經千難萬險,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