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結識良師蔡鍔(1 / 1)

1911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朱德結識了蔡鍔。他對蔡鍔的最初印象是“典型的知識分子——體弱麵白”。隨著交往的增多和了解的加深,他從內心敬佩和尊重這位隻比自己大4歲的青年將領。

蔡鍔,原名鬆坡、艮寅,湖南寶慶(今邵陽)人。曾師從樊錐、梁啟超門下。在“軍事救國”思想影響下,他先後進入日本陸軍成城學校、士官學校學習。在日本士官學校期間,由於成績優秀,他與同期的蔣方震、張孝準被時人推崇為“中國士官三傑”。1904年回國後,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任職,督辦軍事學堂。1906年2月,應雲貴總督李經羲之邀來到雲南。這時他正在教練處(設在講武堂內)等待派遣,並受十九鎮鎮統(相當於師長)鍾麟同委托,編寫一份向官兵進行“精神講話”的文稿。

自從結識了蔡鍔,朱德很快就為這位麵頰清臒、表情冷峻、不苟言笑的青年將領所吸引。也許是出於對蔡鍔那不平凡經曆的興趣,也許是出於對蔡鍔那敏捷的思路和幹練的能力的敬佩,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蔡鍔。可是,他發現蔡鍔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麵,一股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決意要到蔡鍔的住處去看一看。

一天,吃過晚飯,朱德來到蔡鍔的住處——講武堂主樓旁的一處院落,這裏原是講武堂第一任總辦高爾登的住所。

交談中,朱德向蔡鍔講述了自己走出大山裏的農舍,上新學堂,當體育教師以及千裏跋涉投考講武堂的經曆,也講述了自己從痛恨官府、地主的壓迫到擁護變法維新,從立誌“強身救國”、“教育救國”到決心改變中國政治製度,實現民主共和的思想過程。他的坦誠、質樸的談吐使蔡鍔甚為欣賞。

然而,朱德卻感到蔡鍔雖然對他所談的一切,特別對時政的看法沒有任何不同的表示,但蔡鍔在談話中從不表露對清廷的不滿之意。

在談話中,他了解到蔡鍔也是一個貧寒人家的子弟,少年時期就立誌要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挽救危難中的民族。

1900年,他曾從日本返國準備參加唐才常領導的漢口起義,後因奉唐命赴湖南,才幸免於難。之後,蔡鍔痛感槍杆子的重要,重返日本,學習軍事。同時,將自己原來的名字“艮寅”改為“鍔”,意思是砥礪鋒鍔、重振旗鼓。這些,使朱德感到在蔡鍔的身上,潛藏著一種深遠的韜晦大略。他後來回憶時談道:蔡鍔雖然不是同盟會員,也從來不公開和講武堂來往,可是,他卻是一個具有愛國民主思想的人,暗中和同盟會保持著聯係。當時清朝政府對革命力量的壓迫是極端殘酷的。蔡鍔當時對講武堂的革命活動,作了很好的掩護。

此後,朱德經常到蔡鍔那裏去看書報。有的報紙“是他的家鄉湖南的,有的則是共和派的秘密報紙,其中有一些來自香港和東京。這些報紙大聲疾呼,猛烈攻擊各式各樣的帝製派,並主張武力推翻清廷”。蔡鍔雖然允許朱德在他的辦公室裏閱覽這些報紙,但他自己從來不對此發表意見。有時,朱德還從蔡鍔那裏借幾本書帶回去閱讀。他讀過有關介紹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生平的書,也讀過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法意》,還有康有為的《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意大利遊記》和梁啟超的《新大陸遊記》等書籍。其中最使他感興趣的還是康有為、梁啟超寫的遊記。它為朱德展示了更加廣闊的天地:曆史悠久的古羅馬鬥獸場,宏偉壯觀的聖彼得大教堂,美麗繁華的威尼斯水城,龐大的托拉斯企業,洛杉磯的森林公園。更能吸引他的還是康、梁把遊曆諸國所了解的政治製度、經濟狀況、曆史背景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使朱德大開眼界。

在蔡鍔那裏,朱德還看到蔡鍔輯錄曾國藩、胡林翼治理部隊的言論的《曾胡治兵語錄》。蔡鍔在每一章前加了按語,著重闡明章內的主旨和它的現實效用,從中可以看出蔡鍔本人的治軍思想。朱德知道,曾國藩、胡林翼都是效忠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劊子手,但是,他們所講的一些治兵的道理還是可以借鑒的。朱德細細地體味著書中的含義,同時,蔡鍔也詳細地向他講解,使他獲益非淺。直到30年後,已經擔任了八路軍總指揮的朱德,仍然認為蔡鍔編輯的《曾胡治兵語錄》對他帶兵、作戰有很多教益。

5月間,蔡鍔被任命為新軍十九鎮三十七協協統(相當於旅長),離開了講武堂前往巫家壩就職。在短短的幾十天裏,因共同的追求與理想而產生的共鳴,使朱德和蔡鍔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朱德為能夠結識這樣一位有才幹的良師益友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