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德才兼備遼國後(1 / 2)

就在蕭觀音入宮的第三年,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興宗駕崩。在洪基還沒能從悲傷中解脫的時候,便被安排舉辦了登基大典。那一天,洪基被早早地喚起,宮女們站成一排井然有序地為他沐浴更衣、梳洗打扮。當天蒙蒙亮的時候,才完成了最後一項程序——著國服袞冕。洪基頭戴袞冠,身著絡縫紅袍,飾犀玉帶錯,腳踏絡縫靴。穿戴好之後,便隨著大臣們去往大殿。登基儀式上,洪基麵容平和,穩重卻不失威嚴。在念過興宗的遺詔後,洪基被正式冊封為大遼國第八代君王。廟號道宗,改元清寧。接下來便是接受百官的朝賀及外國使臣的朝拜。就這樣,在莊嚴的儀式過後,洪基成了道宗,仁懿皇後被尊為皇太後,蕭觀音被冊封為懿德皇後。

剛剛入主後宮的蕭觀音一時間還不能適應皇後的身份和生活。相傳,正當她坐在寢宮雙眉緊鎖,想要如何安排後宮嬪妃之時,一塊白色的手帕隨風輕輕地飄到了蕭觀音麵前。蕭觀音仔細端詳著這塊手帕,做工和式樣都很普通,不像是宮廷之物,在手帕的一角,還淺淺地繡著“三十六”的字樣。蕭觀音百思不得其解,隨口問身旁的宮女是否認得這塊手帕。宮女看了看手帕,連忙跪下為蕭觀音道喜。蕭觀音更是糊塗,忙問為何道喜。宮女解釋說:“這‘三十六’,不正是指您貴為皇後,率領三十六宮嗎?”蕭觀音聽後,雖然嘴上責怪宮女胡說,但緊鎖的雙眉悄然舒展,透露了她心中的歡喜。

貴為皇後的蕭觀音,仍同往日一樣,照顧丈夫的起居和關心太後的健康。仿佛這稱謂和地位的變化從來沒有發生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太後的身體大不如前。雖然每天都有禦醫來為她把脈診治,卻仍不見起色。一次,太後偶感風寒,高燒不下。蕭觀音擔心太後的病情,整日陪在太後身邊,為她擦汗喝藥。為了讓太後身體早日康複,她還親自到上京最大的寺院求佛祖保佑。這樣幾天下來,太後的病終於有了起色,蕭觀音這才放心地回到自己的寢宮休息。醒來之後便想起了禦醫所說的話,原來太後之所以如此虛弱,是因為常年操勞所致。知心的她,了解太後的憂慮,此後便時常在太後麵前,誇耀大遼的興盛和道宗的治國能力,讓太後不再為國事擔心。為了讓太後更好地恢複身體,蕭觀音便每天陪在她的身邊,為她解悶,逗她開心。天氣好的時候,她就攙扶著太後到後花園散步,二人一邊說笑一邊觀景賞花。在蕭觀音的細心照料下,太後的臉色一天比一天紅潤,人也精神多了。道宗更是為妻子的孝心而感動不已。

身為皇後的蕭觀音不但關心長輩,更關注天下蒼生。每天在道宗上早朝的這段時間,蕭觀音總會一個人到廟堂,跪在佛祖麵前,虔誠地為大遼國的每一位百姓祈福。就算再心係百姓的統治者,也無法抵禦天災的降臨。遼國地處北方,天氣幹燥少雨,所以早在遼太祖阿保機時起,就有了祈雨的瑟瑟禮。目的是祈求上天賜雨,解決幹旱問題。可就在道宗剛剛登基的第二個春天,上京附近便遭遇了大旱的天氣。一連幾個月沒有下過一滴雨,土地幹涸開裂,地裏剛種上的穀物也都因缺水而枯萎了。這種狀況使得大多數農民拋棄土地,淪為以流浪乞討為生的流民。雖然道宗早已誠懇地向天求雨,但旱情仍在逐步惡化,這讓道宗十分著急,雖然想了很多補救的措施,但流民的數量卻與日俱增。身為皇後的蕭觀音與道宗一樣,因為此事而輾轉難眠,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解決的辦法。當她得知有越來越多的饑民因吃不上飯而相繼死去的時候,便再也不能安然呆在宮中了。她取來了自己的全部首飾,帶著宮女,換上便裝,出了宮門。蕭觀音用自己的首飾換來米後,便立即組織宮女在城門附近熬粥布施。看著饑民們滿足的表情,蕭觀音笑了,那笑容是那樣的滿足燦爛。這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突然給她跪下,熱淚盈眶地說她救了自己奄奄一息的孫女。蕭觀音連忙將老人攙起,含淚說這是自己的責任。老人像是聽明白了什麼,又看了看蕭觀音的臉,戰栗著喊:“皇後千歲!”便又跪到了地上。眾人聽到了老人的叫喊後,方明白此次的布施是皇後所為,便都與老人一樣,跪下行禮,感激皇後的恩德。蕭觀音見狀,連連說:“平身,請大家平身!”更是主動地上前一步將老人扶起,見大家站起來後懇切的表情,蕭觀音斬釘截鐵地說,自己一定會同皇上解決此次旱災,讓大家盡早結束這種食不果腹的生活!蕭觀音的一席話,讓在場的人們又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情。為了表示對皇後的感謝,人們稱她為觀音皇後,從此觀音皇後這個美譽便被廣泛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