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解讀關羽及其文化現象(2 / 2)

由於筆者才疏學淺,筆力不濟,本書實屬粗淺之作。我之所以推出此書,一方麵是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於世,濫充“一家之說”,求教於讀者和方家;另一方麵,在當今的“關公熱”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對關羽及其文化現象的研究,能夠更廣泛,更深入,有更多更好的論著出現,解讀關羽及其文化現象。

本書的疏漏、舛誤之處,認識的乖謬,是可能存在的。因此,筆者誠懇地希望讀者及專家指正。

1997年6月15日

河東這方土,是史前人類活動的一塊沃土。早在180萬年前,在黃河之濱的西侯度(今屬山西省芮城縣)就有人類活動。考古發掘證實,他們開創了人類用火的新紀元,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與西侯度相距僅7華裏的50萬年前的匼河文化遺址,無疑是西侯度人及其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河東這方土地上,還分布相當廣闊而又相對集中的新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大量文化遺址。這些記載了古人類生活印跡的遺址,給世人展示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河東這方土,又是軒轅黃帝——我們偉大的華族始祖馳騁的一個大舞台。他在這裏娶了妻子嫘祖,得到了輔佐大臣風後。他與炎帝的三番征戰,他與蚩尤的殊死較量,都是在這個大舞台上;而且,最終導致了黃、炎、夷族的大融合成為華夏之族。神奇、美妙的傳說,可以喚起人們多麼富有色彩的想象。

河東這方土,曾是堯、舜、禹三代賢王的建都之地。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東漢學者劉熙說:“帝王之都曰中,故曰中國。”“中國”一詞即源起於“三王”建都之河東,又給河東這方土增添了曆史的無限豪情。

河東這方土,還是曾經稱霸諸侯的晉文公重耳的晉國立國之所。“三晉”之名由韓、趙、魏三家分晉而起。河東無疑是三晉大地上的一方寶地,這裏有遺留給後世的珍貴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軌跡。

河東這方土,東接太行,西瀕大河,南橫中條,北陳河汾。有名城要邑,雄關險津,又沃野千裏,物產豐富;因此,被漢文帝、魏武帝視為“股肱之郡”,曆代帝王,顧重萬千。難怪有千古英雄在此逐鹿、折腰。

河東這方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聞名遐邇,彪炳史冊的英傑:傅說、百裏奚、荀況、張儀、郭璞、衛夫人、王績、王通、王勃、柳宗元、司空圖、裴度、司馬光、薛瑄、楊深秀……燦若群星,枚不勝數。他們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領域,顯示出非凡的才華,譜寫出耀眼奪目的篇章,在曆史的長河中,占有一席之位。這些優秀的河東兒女,給這塊土地留下了難以估量的、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河東這方土,亦培植了農耕文化、蠶桑文化、池鹽文化……它們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輝,為世人所矚目,給後人提供了可探究的廣闊領域。

河東這方土,是塊肥沃的、神聖的寶地!她是我們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三國時期的名將關羽,就出生在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