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關羽的家世(1)(1 / 3)

一 關氏譜係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祖籍是河東郡解縣寶池裏下馮村,即現今的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它南依中條山,北瀕運城鹽池,西距解州城18華裏,北去運城市區20華裏,東至安邑城35華裏。

在對關羽的生平進行研究之前,我們需先探究一下關羽的家世。

據稱:關氏為河東郡著姓望族。

在關羽的故裏,東漢時的解縣寶池裏下馮村(今運城市常平村),現在已經沒有關姓居民。關氏後人從這裏出走,遷移去了其他地方。這從民間散存的《關氏家譜》中,可以看出端倪。

《關氏家譜》在民間散存的不少,筆者在研究關羽的過程中,曾看到過以下幾種:1.山西省運城市北相鎮西古村《關氏家譜》。

西古村是關氏後裔聚居地,原名聖裔村。村民有300多戶,80%為關姓。村裏有北魏孝文帝時的關朗墓。墓碑曰:“魏記室關公諱朗字子明墓”。據說,這裏的關姓是當年關羽在解州城裏殺死惡霸呂熊以後,其族人害怕官府追查,禍連無辜,才從下馮村逃亡遷移到這裏的。這是在古河東地區關氏後裔最大的聚居地。西古村《關氏家譜》為手抄本,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修撰的,距今已有127年。內有《關氏家乘引》一文,敘述了《關氏家譜》修撰經過:

聞之,國有史,邑有誌,家有乘。同一記載,而意微殊。史所以昭善政,示勸懲;誌所以敘沿革,誌人文;家乘之設,則序昭穆,聯族姓,上尊祖禰而不忘,下傳子孫於無窮,仁愛之心篤摯而真醇焉。然則,苟孝悌之心,勃興而不自禁,則於族譜之謀,自有殷切者矣。餘閱關氏家乘,自雍正九年重修後,世代漸遠,子孫益繁,約計一百五十餘載,未曾修撰。至同治庚午歲,有後裔如漢公,恐昭穆之日久難序也,爰與合族共議,複為修輯,族下昆弟,皆樂是舉,欣然許諾曰:“及今不敘,後必至於紊亂無稽矣。”遂因舊譜之貽名,並及曆代之配氏,按班就位,次第編輯,俾後之接踵而生者,井井不紊,如木之枝盛葉繁,非有二本;如水之支分派析,同出一源焉。不唯今日之尊卑不紊,即關氏之後裔,有達人,登國史,登邑乘,亦得考先世而溯淵源焉。事既竣,屬餘為文。餘不揣固陋,聊陳俚語,以待夫關氏後之作者,是為敘。

眷親邑庠生員趙炳炎頓首拜撰並書。

這部《關氏家譜》,奉夏桀時的著名大臣關龍逄為第一代始祖,至關羽為37代,從第二至第三十六代都闕名。倡續《關氏家譜》的關如漢為65代。現在,西古村的關氏後裔已繁衍到72代。譜中錄關羽的兒子共3人,即關平、關興、關索。

趙炳炎《關氏家乘引》之中提到《關氏家譜》曾於“雍正九年重修”,可見,在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距今266年)之前,《關氏家譜》已修成,成於何時作者沒有交待清楚。最早的《關氏家譜》及雍正九年的重修本,西古村關氏後裔中都無人保存;僅有同治八年的這部《關氏家譜》完好地保存下來。

西古村是關羽之後的關氏發祥地,古河東地區的一些關氏後裔,如臨猗縣從善村、從義村,運城市小曲村、王馬村的關姓;河南省洛陽等許多縣市的關氏後裔,都是從西古村遷去的。外地的關氏族人還不斷前來西古村尋根問祖,到常平村關氏家廟祭奠。

2.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關氏族譜》。

這部《關氏族譜》是清代鹹豐年間修纂的,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版印刷,為木刻板,保存得相當完好。譜前有當地關廟執事官、關氏56代孫關水田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撰寫的序。在序中,關水田詳細地介紹了關氏後裔先後從山西省運城市關氏祖居地遷徙河南省各地的情況,這是別的《關氏族譜》中所沒有的。記載遷居的有:

關質遷居舞陽。關允遷居西平。

關紳遷居扶溝。關世賢遷居長葛。

關守直遷居郾城。關大成遷居葉縣。關明臣遷居陳州。關大經遷居鄧州。關應聘遷居許州。關密遷居泌陽。關俊遷居太和。關炳遷居南陽。

關世科遷居洛陽。關孟題遷居禹州。關孟林遷居密縣。關建忠遷居襄城。

遺憾的是,關水田沒有寫出這些關氏後人大量遷居河南各地的原因。但是,據此簡要的敘述,卻也揭示了河南各地關氏家族與山西省運城市關氏家族的血緣關係。

河南省尉氏縣《關氏族譜》最早是從山西省運城市西古村傳抄過去而後續修的,亦尊關龍逄為第一代始祖。

3.河南省洛陽市李屯《關氏族譜》。

洛陽市南郊李屯關氏後裔是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從山西運城遷去洛陽關林為關羽守陵的關氏52代孫關世科開始,繁衍下來的。李屯現有關姓300多戶,1800多口人,是一大姓家族。關世科遷居之時,曾抄錄了西古村的《關氏家譜》隨身帶去,而後又續修起來。現在,李屯有兩種版本的《關氏族譜》,一是1954年版;一是1983年正月版,均為鉛字印刷。這裏的《關氏族譜》與別處的家譜不同的是:

一是列關羽為始祖,即第一代,現在已傳到68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