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日星期五
今天一去,還沒落座,張先生就笑眯眯地說,讓你看個好東西。說著就要去北邊的小書房,我要跟過去,擺擺手說不用了。會是什麼好東西,我有些納悶,想來該是什麼他心愛的寶貝,要不,不會這麼神秘兮兮的。
趁這個空兒,我打量著他的房間。這兒既是書房,也是臥室,朝南,光線好,自從上了年紀後,常這邊坐臥將息,那邊事實上成了一個小庫房。書啦,字畫啦,製作的什麼物件啦,全在那邊。真要來了什麼重要的客人,也要在那邊接待,那邊有一對小沙發,這邊除了他坐的椅子外,隻有一個木頭凳子。
作為一個老文物工作者,且一直居於領導崗位,張先生恪守著“不收藏文物”的業內戒律。但是,在張先生家裏,卻有一種置身文物之中的感覺。幾乎可以說,一轉身,一眨眼,都會遇上文物,其精美典雅,讓你由衷讚歎。
就說這個普通房間吧,不過十二三平方米,經他精心布置,處處都閃耀著“文物”光彩。西牆上掛的那些字畫,件件都可說是文物。一副小小的木質四條屏上,是他手書的《鄭哀成叔鼎銘文》,赭色的木板,石綠的篆字,經歲月磨礪,顯得古色古香。我細細地辨認上麵的字跡:“正月庚午,嘉曰:鄭邦之產,少去母父……”後麵的就不認識了。隻有從跋文中知道,此鼎係公元一九六六年河南洛陽出土,是當時的一個重大考古發現。
正看著,張先生過來了,啊呀,雙手搬著一個大磚,顫巍巍地走著。我忙搶前一步,接過他手裏的大磚。他騰出手來,隨即取出腋下夾的一個牛皮紙袋子。氣喘籲籲又興致勃勃地說:這可是個寶貝啊!
移了移位置,將大磚在桌上放好,張先生一邊演示一邊敘說。
無影塔的道理,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時,閑著沒事,琢磨出來的。出來後,就找了塊明朝的大磚,精心製作,才做成這個模型。無影塔不是哪兒都能造,得選個合適的地方,太原就行。
我說:早就聽說你有個無影塔模型,今天總算見上了。
張先生說:我國現在地麵上保存的古代無影塔標誌,隻有唐朝天文學家南宮說這個人,公元七二三年(開元十一年)在河南登封縣孔廟門外建立的“無影塔石表”。為什麼在登封?登封是古陽城,號稱地中。但它隻能在夏至節令時顯示無影效果,不能用表影體現二十四節令的效應。這是登封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我參照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登封縣建造“觀星台”時附設圭表的原理,與南宮說“無影石表”的原理,合而為一設計製作了這個模型,用直觀形象來介紹我國古天文學方麵的成就。
見磚上有小水池,有刻度,邊上還有許多說明文字。我問張先生,這些全是你做的嗎?張先生說,全是是他親自鑿的,親自刻的。又詳細說了這個模型的尺寸。塔身高十公分,底座南北長五十二公分,東西寬度為十九點五公分,厚度為八公分。
接下來說:顯示無影的時刻,在每年夏至這一天的中午,北京時間是中午十二點半,太原時間是中午十二點整。因為模型小,臥圭(俗名量天尺)上隻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個標誌點。隻有標誌點,沒有刻度和文字。如果在地麵建造此塔,就要把二十四節令的名稱、刻度詳細標明,以顯示塔影在各個節令的投影效應。
塔座四側刻有銘文二百餘字,說明使用方法,塔身長度、塔底直徑、塔尖角度三者相應數據。整個模型,造型美觀,雕刻古樸,塗色凝重,本身也是一件文物。看看四側這些字,就知道它的原理和意義了:
日下塔影投入平麵上,量天圭並以金屬點做標記,冬至影尖指於北池南岸之第一點;立春、立冬指於第二點;春分、秋分指於第三點;立秋、立夏指於第四點;夏至即無影。此塔適用之地區與時間以北京時間計,山西太原中午十二時三十分,河北石家莊十二時二十二分,陝西葭縣(今佳縣)十二時三十九分,甘肅武威下午一時九分,寧夏青銅峽一時五十六分,新疆沙車二時四十分。國外雅典五時十分,突尼斯六時十一分,阿爾及爾六時四十分,直布羅陀七時二十分,美國丹佛上午三時。平麵正南北刻有地方子午線,塔前後為水平尺,南池水平麵浮金屬司南魚,以定方向。一九七五年、三、二。
張先生說,從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九〇年十五年中,凡逢節令時刻,他都用此模型反複校驗,皆準確無誤。
我問此塔有何作用,張先生說,從研究我國科技史的角度,弘揚我國古天文學、曆學方麵的成就,闡明我國古代觀象授時、圭表測影和觀察二十四節令的手段和技術,從而推動農業發展,都可見出它的重要意義。
當時他想的是,如果在太原市區某個群眾多、風景好的遊覽場所找個合適地點,放大比例建造起來,不但可以普及科技知識、宣揚古代文化之精粹,而且還能點綴風景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