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後來的結果,張先生說:可以這麼說,空喜歡了一年多,最後還是一場空,受了一肚子的氣,無影塔到頭來還是無影兒。說著取出一疊打印的文稿,說這是他給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報告,前麵說了意義和價值,還給人家列了“建造須注意事項”,你看看,寫得多詳細:
一、選擇地點。以便考慮地點的寬敞與塔身高度、圭尺長度和夏至、冬至太陽照射的角度。
二、塔的中軸線必須擺在太原地方子午線上(用磁針有偏差,故必須用標杆影實測)。地方子午線也叫“真子午”,必須測量準確。
三、“量天尺”(圭)上的刻度必須先在臥平地麵預製稿型,考驗一年多(在各個節令證明表影無誤)才能動工建造,稍有錯誤便會貽誤後人。
待我看罷,張先生長長地歎了口氣,接著說下去:來來往往一年多,驚動了太原市人大主住穀文波,太原市委記王茂林,副市長張希升,市人大秘書長胡宗章,折騰了差不多兩年,最後裁在下麵幾個辦事的人的手裏。一個迎澤公園不感興趣,就全泡了湯。當然,不會是這麼簡單,哪頭說起來,都有一大堆理由,反正是直到這個下了台,那個下了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兩年來的經過,我全記在這兒。你看看這個!
我接過來,題名為《倡議在太原市建造“無影塔”記事(備忘錄)》。從一九九〇年八月遇見穀文波,到一九九二年五月徐憲章將無影塔模型送還,近兩年時間,關於建造無影塔的種種曲折,根根稍稍,老先生全記了下來。
從這份備忘錄上能看出來,此事最初的動議,是張先生與其時任太原市人大主任的穀文波同誌的一次敘談。一九九〇年八月初,在一次會議上遇見穀,談敘中說到他在“牛棚”數年中夜觀星象,晝觀日影,聯係以往的知識與經驗,頗有心得,出得“牛棚”便製造了幾種小型的天文儀器,其中有適合於太原地區的無影塔模型。據此模型,可在太原放大建造一座無影塔。穀聽了極表讚同。
這一年八月十一日,穀文波為此專門來到張家,不巧張先生外出未見麵,留言說改日再來。當時他覺得穀對此事甚為熱心,非虛詞應酬可比。隔了一天,專門就此事的意義,給穀寫了一封信並打電話告知。過了些日子,穀與市人大秘書長徐憲章兩人來到張家,把他的書麵意見和“無影塔”模型取走。
九月十日是個星期一,上午徐憲章同誌專來家裏告知,太原市委書記王茂林同誌、市長萬良適同誌以及太原專管城市建設的副市長,均同意在太原建造此塔,地點初步提出在迎澤公園或在雙塔寺。徐問張對此事的意見,張表示各有長短,兩處都可以。徐並說在建造期間,請張擔任學術方麵的顧問。過後張又就選址問題給穀寫信說,為了塔影不受外界建築或樹木切斷太陽斜射光線,地點以空曠寬敞為宜。因為冬至最長的投影為十八米三十二公分,量天尺的寬度大致需要三米,上麵既要有刻度,又要在刻度的兩側刻二十四節令的名目。同時提議,對此塔的建造如能找一位懂得天文測量的工程師就好了。九月底,張先生應邀參加“太原碑林公園揭碑儀式”時,遇到穀文波,穀說已決定在迎澤公園建造。國慶節以後開始研究具體事項。
轉眼到了十月中旬,一天上午,張先生去參加董壽平美術館開館儀式時,遇到徐憲章,徐說最近將和市城建局的同誌去張府專談此事。並說太原市為此投多少錢在所不惜,又說太原市過去有什麼“十景”“八景”等,此塔建成後將也將作為一景。
十二月十八日晚,市人大來電話告知,明日上午八時穀文波主任與太原市某副市長前來研究建塔之事。第二天上午八點半,穀派司機前來張府,接張先生去迎澤公園園林處。參與研究者,除穀外,另有副市長張希升,太原市城建委梁效唐,太原市園林局局長白維才、王傑。先共同看了公園南門內外情況,遂把建塔地點定在南門內(南麵無障礙)。塔的高度與南門氣氛相為呼應,有暢朗舒適的感覺,將來建有基台,基台上有欄杆。議定明年三四月天氣暖和後,先讓張先生測太原子午線。具體時間由梁效唐、王傑二人通知,屆時派兩三人參與測量事宜。
說話間到了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徐憲章同誌來談,無影塔之事穀主任已安排迎澤公園某主任負責此事。四月八日下午,徐憲章同誌來約,相隨到迎澤公園園林處,見到公園園林處主任,及基建股一同誌。還見到太原市園林局基建科焦雙印同誌,這個人有天文學知識。還見到設計院的一位同誌,也是徐憲章通知來的。經過協商,決定本月十六日(下星期二)上午在園林處開一次會專門研究此事,並來車接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