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廷對宣誓 法天不息(1)(2 / 2)

燒三炷香隻得求一簽。不說文璧,就說霆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臨死前在窗紙上寫下杜甫的這兩句詩,說明他是死也不甘啊!原本攤在三個人身上的希望如今全壓在了他一個人的肩頭,能不叫他越發奮力嗎?

這一身大汗出的,讓文天祥頓覺渾身通脫,神清氣爽。

到得自己的考桌前坐定,文天祥從考籃裏取出筆墨,接過考官發的禦試策對題。

他靜息把印製的試題瀏覽了一遍,便對題旨了然於胸。

理宗皇帝親擬的試題,提出了四個策題。這四個策題實際上可劃為兩部分,第一道至第三道策題,是問曆代帝王均以道治國,為何卻成效殊異?“朕以寡昧臨政”,卻為何“誌愈勤,道愈遠”?是所行之道不同嗎?還是道之外有不同的法呢?第二個部分即第四道策題,雖字數不多,卻是要點所在。理宗憂心忡忡地指出:國家的現狀是“天變洊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習浮,國計殫而兵力弱;符澤未靖,邊備孔棘,豈道不足以禦世歟?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歟?”就是說,眼下的國情是災異不斷發生,百姓生活貧苦,人才匱乏而士風浮華,國家財政捉襟見肘,軍事力量羸弱,盜賊未靖,邊防危急。理宗發問:這究竟是天道失去了作用呢,還是教化沒得到普及呢?

理宗皇帝希望考生以“切至之論”提出對策,表示“將虛己以聽”,同時提醒要做到“勿激勿泛”。

閱過試題,文天祥執毫舔墨,略加思索,便文思酣暢,運筆如飛地疾書起來。

他首先就何謂“道”,以及道與治世的關係,從總體上闡發自己的見解。

什麼是道呢?“所謂道者,一不息而已矣。”那麼,何為一不息呢?文天祥認為,“自太極分而陰陽,則陰陽不息,道亦不息;陰陽散而五行,則五行不息,道亦不息;……穹壤間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與之相為不息。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為之。”就是說,所謂“一不息”,就是出於宇宙本源無極太極的陰陽、五行永不停止的交感運動。這是自然界運動發展的規律,也是人間正道運動發展的規律。所以在他看來,“聖人出,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亦不過以一不息之心充之。”

由此對理宗雖恭儉勤政卻“未有以大快聖心”,提出了對策:“臣之所望於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

法天地之不息,是他這篇策對的中心思想。接下來就以此為核心,逐題展開論述。

針對第一個問題,即“溯道之本原,求道之功效”的問題。他斷言:“聖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聖人之道也”,“合而言之,則道一不息也,天地一不息也,聖人亦一不息也。”他說,當“茫茫堪輿,坱圠無垠,渾渾元氣,變化無端”,人類社會和宇宙萬物誕生之前,就“先有道”了。道就像水一樣,正是其無處不在、長流不息的運動,推動了事物的發展。於此,聖人立不息之體,則斂於修身,推不息之用;散於治人,則顯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效驗。這就如《易》和《中庸》所講,聖人效法自然,就是向天地學習自強不息。他指出:理宗行道功效不顯,是因為“猶日至午而中”,隻有不息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這要向力行不息、績效顯著的仁宗皇帝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