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臨安途中,作《赴闕》詩雲:“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此為《指南錄》的第一首詩。
十二月,與張世傑一同上奏朝廷,建議背城與元軍血戰,遭到拒絕。
是年正月,宋黃、蘄以下長江沿岸諸州、軍望風降元。二月,賈似道兵潰魯港,逃往揚州,被罷職。江萬裏在饒州殉國。三月,陳宜中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七月,張世傑兵敗鎮江焦山。十一月,元軍分三路往臨安。
恭帝德祐二年丙子,五月改景炎元年(1276) 四十一歲
正月初二,任知臨安府,辭不拜。十三日,與杜滸見於西湖上。當夜力阻陳宜中將與伯顏議降之行。十九日,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辭相印不拜。
二十日,以資政殿學士舊職出使元營,據理力爭,辭旨慷慨,被伯顏扣留。二十一日,大罵赴元營奉表獻土的丞相賈餘慶等賣國。二十五日,其勤王軍兩萬餘人被伯顏遣散。
二月初八,被迫隨祈請使吳堅、賈餘慶等去元大都。十八日至鎮江。二十九日,與隨從杜滸等十一人夜走真州。三月初一至真州,與守將苗再成議糾合兩淮以圖複興。初三,為李庭芝所忌,被苗再成逐到城外。曆盡艱險,經揚州、高郵、海陵,於三月二十四日到達通州。途中一路作詩,在通州編為《指南錄》,並作自序。
閏三月十七日,離通州泛海追尋益王、廣王。三十日至台州。四月初八至溫州。五月二十六日,奉召至福安,任為右丞相、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因見左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傑擅權,辭不拜。六月,改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繼續編訂《指南錄》,並作後序。
七月初四,從福安啟程,十三日至南劍州,建同督府募兵。
十一月,督府移至汀州,派兵規取江西。
長女定娘和幼女壽娘,當年在惠州河源縣三角村病亡。
是年正月,吉王趙昰改封益王,信王趙昺改封廣王。初八,謝道清派劉岊奉表稱臣,乞存境土。十八日,伯顏至皋亭山。二月初五,恭帝趙 拜表祥曦殿,宣布退位,向元朝乞為藩輔。
三月,趙 與全太後北去。
閏三月,陳宜中、張世傑在溫州奉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五月初一,趙昰在福州即皇帝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改福州為福安府。
七月,朱煥以揚州降元,李庭芝、薑才在泰州被俘。八月,真州陷,苗再成殉難。十月,呂師夔率元軍度梅嶺進軍嶺南。十一月,建寧府、邵武軍、南劍州陷。十一月十五日,陳宜中、張世傑奉端宗逃往海上。
宋端宗景炎二年丁醜(1277) 四十二歲
正月,元軍進攻汀州。同督府自汀州遷往漳州龍岩。叛將吳浚奉命來勸降,斬之。又派羅輝來勸,回《正月書》堅拒。
三月,至梅州,文璧自惠州帶全家人前來會合。
五月,入贛南,占領會昌縣。六月初三,大敗元軍,大捷雩都。二十一日進駐興國縣。七月,派兵圍攻贛州、吉州。相繼收複龍泉、永新、永豐、吉水、萬安五縣。汀州斬偽天子黃從。臨江軍、洪州、袁州、瑞州等地豪傑紛起響應,大江以西有席卷包舉之勢。淮西兵收複興國軍,黃州收複壽昌軍,號令通江淮。
八月,攻贛、吉二州兵敗。同督府轉往永豐,急撤中老將鞏信阻元軍於廬陵東固方石嶺。二十七日,在永豐縣空坑被元軍追及,幸脫身。妻歐陽氏、妾顏氏和黃氏、次子佛生、二女柳娘、三女環娘皆被俘。佛生被人救出,後為羅宰收養。
十月,收拾殘部再入汀州。十一月至廣東循州,屯兵南嶺。
是年二月,元軍占領廣州,廣東各州大部陷落。
七月,為對付文天祥,元廷專設江西行中書省,以塔出為右丞、麥術丁為左丞,李恒、蒲壽庚、程鵬飛為參知政事,在隆興設元帥府。八月,李恒自隆興派兵支援贛州,並親率大軍襲擊興
國縣。
十一月,張世傑奉端守從淺灣逃至秀山、井澳。陳宜中逃往占城。端宗複逃海上。
端宗景炎三年戊寅,五月改為祥興(1278) 四十三歲
二月,文天祥進軍惠州海豐縣。三月,進駐麗江浦,派人沿海尋訪行朝下落。
是年四月十五日,十一歲的景炎帝趙昰驚悸成疾而死。八歲的衛王趙昺繼位,五月初一改元祥興。六月初七,行朝遷居新會縣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