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風雲迭起的兩漢王朝(67)(1 / 3)

閻太後等人的行為瞞得了不知底細的大臣,卻瞞不了宮中的宦官。宦官中的中黃門孫程一向不滿閻太後的所作所為,非常同情年少的濟陰王。他們也早就預料到漢少帝病重,閻顯等肯定會有陰謀。宦官和外戚在政治上互相對立,此次爭鬥,不管哪一方獲勝,另一方的下場注定會很慘。孫程決定趁待選的小王子還未被接進京城,先下手為強。於是他先找到濟陰王的謁者長興渠,對他說:“大王(濟陰王)乃是先帝嫡嗣,理應承嗣國統,因為壞人讒陷,蒙蔽先帝,才遭廢黜。然大王本無失德,眾人盡知。若是北鄉侯一病不起,到時咱們一起對付江京、閻顯,大事沒有不成功的。”長興渠聞言,當然知道他說的“大事”是何意思,認為是個好主意,表示讚同。於是,他們又秘密聯絡了中黃門王康。王康曾為劉保做太子時的府史,自從太子被廢,他常懷歎憤,有所不平,自然同意與孫程舉大事。然後,孫程又找到長樂宮的太官丞王國。王國本來一直與孫程關係不錯,也欣然同意追隨他一起行事。於是包括孫程、王康、王國、黃龍、彭愷等在內的共19個對閻顯專權不滿的宦官密謀起事,準備迎立濟陰王劉保即皇帝位。

孫程聯絡宦官,聚在一起,割袍起事,表示要同生共死。可是閻顯一夥已早有預防,除派李閏在劉保所居住的地方進行監護外,又加派江京去劉保的住所進行監視,目的就是要防人劫持,擁立為帝。

孫程等19人於夜間乘其不備,從章台門潛入劉保的住所。江京、李閏等正坐在劉保住所的大門前,悠閑地聊天。孫程等19人拿出暗藏的利劍,突然衝上前去,將江京、劉安、陳達三人殺死。因李閏原就在劉保的住所進行監護,住所裏麵的衛兵、雜役都由他調配、管理。孫程就想迫使李閏屈服順從,以便讓他手下的人不起來反抗,並幫助劫持劉保。於是,孫程將利劍放在李閏的脖子上,厲聲對他說:“我們是來擁戴濟陰王當皇帝的,你不要反抗,否則就一劍割下你的腦袋。”李閏見江京等人已經被殺,早已嚇得魂不附體,現在又有劍擱在脖子上,更是嚇得麵色蒼白,直冒冷汗,顫抖得如篩糠一般,於是哀求說:“別殺我,我都聽您的就是了!”

就這樣,孫程等人在未遇到任何反抗的情況下,很輕易地劫持到劉保。在孫程等人的監督下,李閏令原來服侍劉保的人員將他帶到德陽殿。當時劉保才12歲,還沒等他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就被扶上了龍椅,孫程宣布立劉保為皇帝,並通知朝中的大臣們前來朝拜。

眾大臣雖出於孫程的強迫,但是也覺得濟陰王劉保是先帝唯一的兒子,按傳統是最合法的繼承人,而且原來就曾被立為太子,隻是因閻顯等人的誣陷才遭廢黜,孫程的作法雖不可取,但對傳統製度而言又是合於道義的,於是都齊向劉保行叩拜之禮,三呼萬歲。並由尚書令劉光上了一道奏章,肯定劉保的即位是“承續祖宗無窮之烈,上當天心,下厭(滿足)民望”,代表群臣正式承認劉保即位的合法性,劉保也就成了漢順帝——名副其實的大漢天子。這樣一來,孫程手中捏住了一個為群臣承認的合法皇帝,就等於有了一張王牌,對群眾有一定的號召力,與閻顯的鬥爭處於極有利的上風地位。

宮廷突然事變,在內宮的閻顯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辦。宦官樊登勸閻顯趕快調遣軍隊,去圍捕劉保和孫程。閻顯便以閻太後的名義下詔,令越騎校衛馮詩、虎賁中郎將閻崇率領軍隊駐紮朔平門,以對付孫程。閻太後見馮詩駐軍朔平門,不對孫程采取行動,為了促使他盡早進擊,便授予他將軍印,又以高官厚祿相引誘:能抓到濟陰王劉保的封為萬戶侯,抓到李閏的封為五千戶侯。

閻姬以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馮詩聽她說完,立即施禮拜道:“臣等謹聽太後調遣。隻是臣等奉詔入宮,來得倉猝,沒有率領人馬,請太後許臣回營搬兵前來護駕。”其實,閻姬哪裏知道,這是馮詩的金蟬脫殼之計,馮詩自己並不想在這種變幻不定的時候冒政治風險。閻姬似乎有所覺察,便派樊登與他同往左掖門外調發兵馬。誰知,剛離開北宮,馮詩便一刀結果了樊登,回到大營閉門拒守,坐觀形勢變化。正是馮詩的中立,給孫程等人的政變贏得了喘息的絕好時機。

閻顯連失兩局,隻剩下自家兄弟還掌握的一點兵力,不得不由主動轉為被動,由原來計劃對孫程的進擊轉為防衛,派他坦任衛尉職務的弟弟閻景立即帶兵據守盛德門。

孫程急忙派人用順帝的詔書去召尚書郭鎮,命他立即收捕閻景。郭鎮此時正臥病在床,聞聽召他,當即率領值宿的羽林軍出發,在途中攔截住正向宮中進發的閻景。閻景大喊:“休攔我的去路,識相的快快閃開。”郭鎮聞言,卻跳下戰車,對著閻景大呼道:“現奉詔行事,請你受死。”閻景知道來者不善,大罵:“你奉的是何等詔書?還不快快讓道。”說著,舉刀朝郭鎮砍去。郭鎮閃向一旁,這一刀落了空。說時遲,那時快,郭鎮回手一劍,便將閻景從車上擊落,左右趕上用戟抵著他的前胸,將閻景生擒,押往廷尉大牢。當天夜裏,閻景死在獄中。

閻景被殺,閻顯最後的一張牌也輸掉了!孫程便派人去皇宮,逼迫閻太後交出象征皇權的玉璽。第二天一大早,孫程便以順帝的名義,下令侍禦史逮捕閻顯、閻耀、閻晏等人一並處斬,其家屬被流放比景(今越南中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