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逵等知道上奏未被相信,又怕皇帝追究和曹騰報複,於是私改詔書收捕曹騰和孟賁。順帝聽到後非常憤怒,一麵派宦官李歙前往解救曹騰和孟賁,一麵下令將張逵等人收監下獄,後皆處死。
這些較量中,一方麵是宦官勢力不斷遭到打擊,另一方麵則是外戚勢力不斷快速壯大。在外戚勢力的壯大過程中,梁商奠定了重要基礎,梁冀則達到了權力極至。
梁商為人誠實穩重,天資聰敏,孝順父母,和愛兄弟,史稱“每存謙柔,虛己進賢”。又“輕財貨,不為富積”,每遇饑荒之年,他就讓人用車載著糧食到城外賑濟貧餒百姓。對於家族成員,也能有所管教,未曾以權盛幹法。京師內外,對梁妠的父親梁商頗有讚譽。他深知自己以外戚的身份才得以做高官,所以常懷謹慎之心,待人更加謙柔和順。
但梁商的兒子梁冀則不學無術,平日遊手好閑、酗飲豪賭、彈棋踢球、鬥雞走狗,橫行市井,多行非法,活脫脫洛陽一市井惡少。盡管如此,梁氏外戚勢力的壯大並沒有受到影響,梁冀仍因少為貴戚而仕途飛黃騰達,曆任黃門侍郎、侍中、虎賁中郎將、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執金吾、河南尹等。到漢順帝末期的時候,外戚的勢力已經取代了宦官。成為絕對的統治力量。永和六年,梁商病死,尚未出殯,梁冀被順帝任命為大將軍,其弟梁不疑接任河南尹。
就這樣,隨著梁妠入主後宮為皇後,梁氏家族的勢力也逐步擴張,從此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梁氏專權,也成為東漢曆史上把持朝政時間最長的外戚。
宦官與外戚的輪流執政是順帝朝的最主要政治特征。宦官、外戚互相勾結,弄權專橫,而他們執政的根本便是維護自己的集團和利益。因而順帝時期奸佞當道,朝廷政治腐敗,上下一片黑暗;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東漢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了。
賑災救民,虛懷納諫;
無力回天,縱情聲色
親政後的漢順帝劉保,沒有享受到一天當皇上的清福,而是被不斷的內憂外患搞得焦頭爛額。但是,漢順帝統治時期,還是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治國政策。因此,漢順帝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能夠有所好轉,這與其能夠虛心納諫,大量任用賢士為官,不斷罷免和懲處奸吏是分不開的。同時,正直大臣和良吏在忠心保護社會的心態下與宦官和外戚作了堅決的鬥爭,這就使他們有所收斂。因此,整個漢順帝時期,雖然出現了宦官、外戚交替執政的現象,但並沒有形成專權的情況。朝廷的重要官職和各個郡國的官員也大多由良吏擔任,這就保證了漢順帝治國之策的實行。因此,漢順帝得到了“順”這個美諡,即“慈和遍服”之意。
賑災救民,虛懷納諫
漢順帝登基後,自然災害仍然十分嚴重,尤其是中原地區的旱災和西北地區的地震危害最大。公元130年,洛陽發生了旱災和蝗災,其他12個郡國也發生了蝗災。以後風、澇、水、旱時有發生。
公元133年,涼州地區竟然發生了一百八十多次地震。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使許多地區湧出水泉,房屋倒塌不計其數,大量的平民和牲畜被埋葬在廢墟中。與此同時,中原地區旱災和蝗災仍頻繁發生,田地中的莊稼大量枯死,沒有枯死的莊稼也被蝗蟲吞噬幹淨,原先綠油油的田野一片土黃之色。老百姓因為沒有糧食吃,甚至出現了人食人的悲慘景象。而會稽一帶又出現了百年不遇的水災,傾盆大雨接連下了近一個月,大量的良田和房屋被淹沒。
大災過後,必有大疫,水旱災害過後,全國範圍的疫病就爆發了。針對這種自然災害嚴重的情況,漢順帝竭力采取措施予以挽救。漢順帝曾經六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災民的田租,使貧民順利地度過災荒之年。漢顧帝還削減官員的俸祿,以救濟災民。
在積極采取措施、救濟災民的同時,漢順帝還召集了一批飽學有德之土,請他們陳述朝廷政策的弊端。大儒李固說:“宋阿母雖然擁立陛下您有大功,給她豐厚的賞賜就行了,裂土封國,有違祖宗成法。梁氏貴重,給梁商高的爵位就行了,而現在他的子弟賓族,做官的做官,封侯的封侯。這些人高官厚祿,把持權柄。應該疏遠外戚,罷退宦官,天下就會安寧!另外,還要注重尚書、公卿和地方官員的人選,整頓綱紀,宣揚教化。如此就能使天下歸心,則能長享天下的太平!”
經學大師馬融說:“現在天下窮困。人民經常聽說國家要施給他們恩澤,但從來沒有得到什麼實惠。應該儉省勞役、不誤農時、節約開支,使老百姓能安居樂業。”
著名科學家、太史令張衡說:“現在選拔官員隻以懂得六經與否或是否能寫公文為標準,而不管操行,是舍本求末的做法。郡國的守相換得太勤,地方官吏和人民忙於送舊迎新,政府和老百姓都增加了開支,有些官員政績很好,地方的老百姓也擁護他們,因為有一點微小的過錯而罷官,實在是設必要。應該以天下為公,才能順乎民心和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