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順帝看了這些奏章後,認為李固的意見最好,便任命他為議郎。因為李固的建議損害了宦官和漢順帝的乳母宋娥,他們便寫匿名信誣陷李固,李固不得不棄官回到老家。馬融也拜為議郎。隻有張衡仍然做太史令,致力於渾天儀、地動儀的研究和《靈憲》的寫作。漢順帝能夠召集這些正直的官員,征求他們的意見,說明漢順帝並不是一個完全昏庸的皇帝。
無力回天,縱情聲色
漢順帝時期,一些官僚、貴族、豪強和富商大賈仍然不顧人民的死活,不斷巧取豪奪土地。三輔地區尤為嚴重,漢順帝派陳龜到三輔地區後,陳龜不畏豪強,對豪強侵占土地的行為嚴加追究,才平複了這一地區的民怨。其他地區的豪強侵占農民土地的事也經常發生。
公元140年,平息了多年的羌人起義又爆發了。起義爆發後,劉保集結了十多萬大軍前往鎮壓。這次戰爭延續了15年之久,東漢政府為鎮壓起義耗費了大量軍餉,而這其中大部分又被將官們貪汙,士兵們則受盡虐待,怨聲載道。同時,羌人起義帶動了其他人民的起義,一時間人民起義在中原成燎原之勢,東漢政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將這些起義鎮壓下去。但是,由於西北地區羌人之亂,西北地區的屯田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被逼無奈之下,政府將民屯改為軍屯。漢順帝開始,西北地區再無民屯,這樣就更加劇了土地問題。
依照漢朝的製度,皇帝繼位或者是冊立皇後及封太子等都要大赦天下,赦免罪人,這對緩和階級矛盾,增加邊軍與農業生產都有好處。公元126年,漢順帝繼位後,立即下詔赦免死刑罪人及其他罪人,讓他們到邊境去戍邊,他還令各個郡國舉孝廉。
公元128年,漢順帝下令將戍邊的輕刑犯免罪,回家參加生產。公元130年,漢順帝詔令各個郡國中的死刑犯都減罪一等,遷徙到北地、上郡、安定充軍守邊。其後,漢順帝又4次下詔,赦免天下罪人,免了不少囚徒。
雖然,順帝有心治國,恢複大漢雄風,而且又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卻仍然無法挽救東漢王朝大廈將傾的命運。被內憂外患耗盡精力的劉保,再無能力也無心思整治朝政,於是一門心思地想著縱情聲色。劉保日益寵愛梁妠,梁氏集團的勢力日益膨脹,朝中有良知的大臣對其不滿,上書彈劾,但此時的劉保隻知道美人,哪管其他事。因此,以梁冀為首的梁氏集團更是猖獗,打壓朝中正直的大臣,培植親信勢力,逐漸掌握了政治大權。
劉保繼承人之謎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八月,漢順帝劉保死於玉堂前殿,年僅31歲。皇後梁妠無子,虞貴人所生的兒子劉炳被立為太子,即位後為漢衝帝。因劉炳僅有兩歲,皇後梁妠以嫡母被尊為皇太後,臨朝稱製。這是梁妠第一次臨朝稱製。
此時,梁妠大權在握,高高在上,就不再像往常那樣有所顧忌了。她一臨朝,就下詔拜其兄弟、大將軍梁冀,與太傅趙峻、太尉李固三人為參錄尚書事,共理朝政。梁冀雖然沒有馬上就職到任,但已是氣焰熏天。有個叫皇甫規的人,因為在梁妠麵前說了幾句勸梁冀少去遊樂、減省宅第的話,幾乎被梁冀搞得丟掉腦袋。
公元145年農曆正月,即位不到半年的小皇帝一命嗚呼,他因幼小即位,故得諡號“孝衝皇帝”。
衝帝死後,為了選擇一個合適梁氏把持朝政的繼承人,太後梁妠與梁冀巧演了一出絕妙的雙簧。
實際上,早在衝帝病危時,梁妠就讓梁冀去征召兩位王子來洛陽。其中一位名喚劉纘,年方8歲,是渤海孝王劉鴻的兒子;另一位是清河王劉蒜。他們都是章帝的玄孫。兩位王子中,劉蒜不僅年長,且為人謹嚴穩重,舉止合乎法度,在公卿中享有較高威望。衝帝咽氣後,梁妠借口形勢不穩,要等劉纘與劉蒜到達京師確定了嗣君以後,再行發喪。太尉李固表示反對,他說:“皇帝雖然年幼,但也是天子名分,怎可掩蓋真相?當年秦始皇死於沙丘的事不說,本朝安帝駕崩,閻氏秘不發喪,竟隱含著宮廷陰謀,為避此大忌,還望太後陛下速速發喪。”梁妠不好拒絕,隻得在當天夜間,發布了衝帝升天的訃告。
此時,梁冀前來稟告,說劉纘業已在洛陽都亭安頓下來。梁妠聽了,心中有數,便命朝廷議立新君人選。朝廷上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太尉李固極力主張立年長有德、可以親政的劉蒜,並直截了當地對梁冀說:“將軍應以社稷為重,千萬不能學鄧、閻當年貪戀寶位而立幼弱。”這一番話,不僅梁冀根本聽不進去,梁妠也很不願意聽,她與梁冀早就看好了年幼的劉纘。現在讓大家在朝廷上議議,不過是走走過場、做做樣子,他們當然不會聽從李固的建議。很快,兄妹倆在禁中做出決定,準備冊立劉纘。梁妠立即派梁冀持節用青蓋車將劉纘迎入南宮,第二天,劉纘就宣布登基,即漢質帝。質帝劉纘即位後,作為陪襯人的清河王劉蒜被送回自己的封國。
梁氏兄妹這番裏應外合,又立了個年幼的皇帝,梁妠依舊以皇太後身份臨朝稱製。這是梁妠的第二次臨朝稱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