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風雲迭起的兩漢王朝(73)(1 / 3)

簇擁著白蓋車的隊伍在凜冽的寒風中於公元168年農曆正月己亥日,抵達京城北門外的夏門萬壽亭,前城門校尉、槐裏侯,現拜為大將軍的竇太後之父竇武,持節率朝官恭候在此。竇武對新天子的擁戴之功,可能劉儵已在路上稟報過了:“正是大將軍,在孝桓皇帝駕崩之後,立即召見了臣下,因臣下是河間人。向臣下詢問了河間國諸王侯的情況,決定由陛下入繼大統,並親自進宮奏白太後。”

大將軍竇武率群臣向身為儲君的劉宏行了禮,劉宏也在光祿大夫的引導下向大將軍及群臣們長揖還禮。看上去,大將軍是個很有威儀和修養的中年人,令劉宏感到敬畏。隨後,大將軍請儲君換乘。這是一駕青蓋馬車,“青”是蒼天的顏色,漢朝的“憲法”上寫著:“天子父天母地。”就這樣,昊昊蒼天籠罩著儲君,從帝都的北門——夏門進入了北宮。第二天,劉宏登基稱帝,改元為“建寧”,是為漢靈帝。

這樣,劉宏便懵懵懂懂地由一個皇族旁支已經落魄了的亭侯子弟,搖身一變而為萬乘之尊。

徘徊於外戚與宦官之間

劉宏能登上帝位,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漢桓帝死後,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外戚躍躍欲試地準備統理朝政,宦官虎視眈眈地覬覦著皇權,士人的不平之鳴、遍野的饑民之聲,合奏成一曲淒涼怨婉的末世哀歌。

東漢自和帝劉肇登基後,迭出少年(包括幼兒)皇帝,他們不懂國家政務,因此,造成了外戚和宦官輪番竊掌國柄的鬥爭局麵,而且這種鬥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漢靈帝時期也是如此。

漢靈帝雖然登上了皇位,但12歲畢竟還是個懵懂的年紀,朝政自然得由竇太後把執。論功策勳,竇太後的父親竇武被封為聞喜侯;兄弟竇機為渭陽侯,位拜侍中;堂兄竇紹為鄠侯,遷步兵校尉,竇靖為西鄉侯,位拜侍中,掌管羽林左騎。竇氏一家權傾朝廷內外,十分顯貴。一輪新的循環又開始了。

但是,這時的情況稍稍有了些變化。竇太後臨朝後,複用陳蕃等被禁錮的名士,大小政事,均由陳蕃參與定奪。陳蕃與竇武又起用了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中受挫的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使之列於朝廷,參議政事。這贏得了許多士人的心,“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於是,陳蕃與竇武密謀欲除去宦官,但太後一直猶豫不決。這時,大宦官曹節被封為長安鄉侯,暫時受到壓製,但通過靈帝乳母和太後的身邊宮女,向竇太後獻殷勤,又取得了竇太後的信任。結果,竇太後對竇武和陳蕃的密謀一直猶豫不決、反反複複。迫使陳、竇二人決定采取武力消滅宦官集團,但密奏事先被宦官得知,就激起一件大事變來。

公元168年農曆九月初七,宦官發動了宮廷政變,他們把靈帝騙出來持劍開路,關閉宮門,逼迫尚書起草詔令,任命王甫為黃門令;脅迫太後,奪取了玉璽,又派人去逮捕竇武等人。竇武不受詔,與侄子竇紹邊戰邊退到軍中,召集數千人鎮守都亭。陳蕃聽說發生變亂,率屬下官員及太學生80多人,手持兵器衝入承明門,與王甫軍遭遇。陳蕃被逮捕,送到北寺獄。看守的宦官連踢帶踹地罵陳蕃:“該死的老鬼,看你還能不能裁減我們的編製,削減我們的薪俸了!”當天便把陳蕃折磨而死。

天剛亮,王甫便帶領虎賁羽林軍,同包圍將軍府的不明就裏的張奐軍隊會合。他們假傳詔令,誣竇武反叛,引誘竇軍投降。竇武與竇紹勢單力薄,被重重包圍,最後被迫自殺。隨後,竇家宗親、賓客以及姻親,抓到的都被殺掉。又將竇太後遷入南宮,將竇武家屬遷徙於日南。自公卿以下,陳蕃、竇武舉薦提拔起來的清流士大夫以及他們的門生、舊屬,自然又被統統罷免,永不錄用。朝廷大權,再一次到了宦官手裏。之後,靈帝被迫升任曹節為長樂衛尉,封育陽侯;升任王甫為中常侍。其他朱瑨、共普、張亮等6人封為列侯,11人封為關內侯。

漢靈帝剛剛當上皇帝,就碰上了這麼一場政變。他隻是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又來自外藩,從沒有生活在皇宮,哪裏能明白這士大夫和宦官的鬥爭是怎麼一回事。甚至宦官曹節等指控“黨人”圖謀不軌的時候,小皇帝還不知道“不軌”是什麼意思。不過劉宏看到周圍人頭紛紛落地,也覺得挺害怕的,從此甘願把大權交到宦官手中。他周圍的張讓、趙忠等十名宦官,都曾擔任中常侍,封為列侯,號稱“十常侍”。這些宦官本是在皇帝身邊的伺候之人,見皇帝年幼,也甘願給他尋找各種新鮮玩法,好讓他尋歡作樂,不理國事,方便自己弄權。漢靈帝見這些宦官如此知心知意,就更加寵幸他們了。

宦官們作了皇帝的“爹娘”,從此大權在握,其父兄子弟、姻親賓客遍布天下,專橫跋扈、貪婪放縱,大肆搶掠財物、損害百姓,甚至連他們造的宅第都模仿宮室的樣子。他們怕靈帝登台看到,就騙劉宏說:“天子不應該登高。天子登高,百姓就會失散。”靈帝對宦官言聽計從,從此就不敢再登台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