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風雲迭起的兩漢王朝(73)(3 / 3)

不過,漢靈帝也漸漸發現,勞心費力地想這些斂錢之方,雖然有效,但也還是太過麻煩。來錢也來得太慢了,自己既然做了皇帝,就要發揮一下皇帝這個資源的優勢。終於,劉宏發現了皇帝手中掌握著一種獨一無二的熱銷產品——官位。

賣官這個“絕招”實際上是靈帝的生母董太後給他提供的。董太後出身小戶人家,本來就是一個嗜財如命的人物,忽然一夜之間飛黃騰達做了太後,這份貪欲就更是膨脹到了極點。靈帝的四處搜刮、買田置地就曾經得到過她的大力支持。現在看到寶貝兒子又一次為弄錢而發愁,與他“同心同德”的董太後自然也十分焦心。但是,田賦已經提高得差不多了,供奉之物又早就進了漢靈帝的私囊,再找生財之路可不那麼容易了。這時,董太後得知前代有過賣官的事情,頓時感到這是一股巨大的潛在財源,立刻喜上眉梢,叫來兒子商議。具有商業頭腦的漢靈帝也一拍即合,馬上下詔,在西園設置了官爵的專營店,公開賣官。

東漢的賣官起於鄧太後,但那時隻是偶爾為之,以比較溫和的方式征富人之錢來“佐國之急用”而已,並沒有將之作為生財的工具。但漢靈帝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他可是把這個當做天字第一號大買賣來做的,自然不滿足於前代的那種小打小鬧,而要“正規經營”。

漢靈帝將“商品”——官爵分為兩種,一種公開張榜,對於郡守級以下的官爵明碼標價。一般來說,官位的標價是以官吏的年俸計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標價是二千萬錢,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標價是四百萬錢,關內侯五百萬錢。也就是說官位的價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萬倍。如果按照資曆應當升遷的,可出半價或者三分之一;家資富裕者可先行交錢,一時交不起的也可賒欠,到任後加倍交納。另外,求官的人還可以估價投標,出價最高的人就可中標上任。

另一種買賣方式是暗中尋價,也就是通常說的“黑市交易”。這是針對國家高級官吏三公九卿而言的。所謂暗中尋價,就是有一參考價:公千萬錢,卿五百萬錢。但根據買官人的情況,可高可低,因人而異。比如:名士崔烈就以“半價”買得一個司徒做,而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曹操之父)家境極富,買太尉就出錢一萬萬,高出參考價十倍。如此一來,除了皇帝的位子不賣之外,上至三公,下到縣令,統統可以拿錢買到。即使是國家選拔的特殊人才,也要交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費用。如果是肥缺或者重要職位,就得另外加錢。當然啦,這麼直接地說拿錢買官畢竟有點不太好聽,於是對賣官所得的錢,就起了一個專門的名字叫“禮錢”——隻是“赤膽忠心”的官員給朝廷送禮嘛,於是買方賣方,就都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了。

皇帝熱衷賣官,社會上層層仿效,一時間官場風氣惡至極點,以至於所有的官吏升遷調動,都要先講好價錢才去上任。於是,竟然出現了如下一些怪現象:一官上任不久,另一新官又去上任;一些州郡官吏一個月內甚至替換好幾次。

漢靈帝的這場賣官大買賣從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一直做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買賣做久了,價格也就要隨行就市,有所調整。地方官由於直接臨民,刮地皮比較方便,售價就要比朝官高上一倍;各縣貧富不等,縣官售價也就各不相同。當然,買官的價格並不固定,也可以根據求官人的身價和擁有的財產隨時增減。比如前文說的崔烈想當司徒,因為他出身於北方的名門望族,又是個大名士,便通過關係,隻花了五百萬錢就買下了價值一千萬的司徒。到冊拜之日,宮廷舉行隆重的封拜儀式,靈帝親臨殿前,百官肅立階下。望著崔烈春風得意的樣子,靈帝突然覺得他這司徒一職來得太便宜了,忍不住惋惜地對隨從親信嘟噥:“這個官賣虧了,本來該要他一千萬的。”旁邊的中常侍便在他耳邊不知道說了些什麼,靈帝這才眉開眼笑起來。“戲說”一下,中常侍大概是說,他能出五百萬,已經很不錯了,陛下您要有點品牌意識,像崔公這樣的冀州名士,肯輕易買官,說明現在連他都認可陛下的產品,正好給我們做免費廣告,以後這官位就會更暢銷了,陛下還擔心收不回本來?事後,崔烈的兒子崔鈞對他說:“父親實在不該買這個三公,外麵議論紛紛,都嫌這官有銅臭味。”“銅臭”這個典故就是從這兒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