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黃巾起義在戰略部署方麵,張角吸取了以往起義被統治者各個擊破的教訓,采取了“內外俱起”、“八州並發”的計劃,即在京師洛陽內外同時起事,在地方各州一起暴動。在作戰行動方麵,各路義軍雖缺乏周密的協同配合,但是從其活動形式看,起義軍顯然是以洛陽為主要進攻目標的,即自東、南、北三個方向包圍威脅洛陽。
當時確定甲子歲三月五日在洛陽和各州同時起義。可是正當起義即將發動的關鍵時刻,太平道內部卻出了叛徒,張角的弟子,濟南人唐周向朝廷上書告密,使得起義計劃全部泄露。東漢王朝聞報後,即行嚴厲鎮壓,收捕起義領袖。馬元義被捕,慘遭車裂。洛陽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殺的達千餘人。這一突然變故打亂了起義部署,張角為了扭轉被動不利局麵,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舉行起義,星夜派人通告各方同時行動,並規定起義軍以黃巾纏頭為標誌。曆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正式爆發。
黃巾起義爆發後,聲勢十分浩大,史稱“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黃巾軍主力分布在三個地區:義軍首領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他的弟弟張寶號稱“地公將軍”,張梁自稱“人公將軍”,他們率領義軍主力,活躍於冀州地區,在北方形成革命中心。張曼成自稱“神上使”,帶領黃巾軍戰鬥在南陽地區,攻克了郡城,殺太守褚貢,形成南方地區的起義中心。波才、彭脫等人率部轉戰於潁川、汝南(郡治在今河南平輿北)、陳國(郡治在今河南淮陽)一帶,成為東方地區的革命主力。各路黃巾軍所到之處,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掃蕩豪強地主塢堡,取得了很大勝利,給東漢王朝的統治秩序以沉重的打擊。
與此同時,在黃巾軍的鼓舞下,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他們有的打著黃巾軍的旗幟,有的自立名號。如天師道首領張修在巴郡起義,被統治階級誣稱為“米賊”。在冀州一帶,分散的農民軍更是不可勝數。先零羌、湟中義從胡、武陵蠻等少數民族也紛紛起義,同漢族人民共同彙合成反抗封建統治的洪流。
江山不穩,靈帝也顧不上跑驢玩狗,和後宮美人們鬼混了,慌忙召開禦前會議,與群臣商議對策。並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進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營鎮守洛陽,在洛陽附近增置八關都尉。又派遣皇甫嵩、朱儁、盧植等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並解除黨錮,赦免“黨人”,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
當時,活動於潁川一帶的波才起義軍對洛陽構成直接的威脅,所以漢廷委派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統率主力投入這一戰場。對於起義中心地區的河北一帶,則任北中郎將盧植率北軍五校尉和當地郡國兵前往鎮壓。對於南陽地區的張曼成部義軍,則加強防禦,暫取守勢。東漢統治者實施這種先防後剿、攻守兼備、重點進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表明他們具有老練的統治經驗和軍事素質,是黃巾起義軍所麵臨的一夥凶狠狡猾的敵人。
這年四月,黃巾起義軍和東漢王朝軍隊的戰略決戰首先在潁川一帶展開。潁川黃巾軍波才部擊敗朱儁的進攻,並乘勝圍攻皇甫嵩於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形勢對義軍有利。但遺憾的是,波才軍缺乏軍事經驗,依草結營,戒備不嚴,結果反被皇甫嵩深夜縱火燒營,實施突襲,造成起義軍的慘重損失。皇甫嵩會合朱儁、曹操兩部漢軍,乘機進擊,大敗波才軍,殘殺起義將士數萬人。破潁川義軍後,官軍乘勝進攻汝南、陳國義軍。不久,波才義軍餘部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彭脫義軍在西華(今河南西華南)遭鎮壓,歸於失敗。
潁川、汝南黃巾軍的失敗,使東漢朝廷擺脫了京師之危,得以騰出力量來對付其他地區的起義軍。至此,雙方的戰略地位發生了變化,東漢朝廷已占據了主動和優勢。
東漢王朝旋即將皇甫嵩調赴東線,鎮壓東郡卜已黃巾軍;調朱儁開赴南陽,鎮壓張曼成義軍。皇甫嵩進攻很順手,倉亭一役,就將卜已起義軍殘暴地鎮壓下去。於是,南陽一帶成為雙方第二個戰略會戰的場所了。
在南陽,黃巾軍張曼成部自三月開始,即以重兵圍攻宛城,遇到南陽太守秦頡的頑固抵抗,雙方相持百餘日,義軍師疲。六月,張曼成戰死,義軍推舉趙弘為統帥,繼續鬥爭,終於攻克宛城,並把部隊發展到十餘萬人。可就在這時,朱儁率領漢軍主力進抵宛城一線,會同荊州、南陽地區的地方武裝圍攻宛城。從六月到八月,黃巾軍經過頑強奮戰,多次挫敗官軍的攻勢,守住了宛城。可是黃巾軍未能乘勝出擊,擴大戰果,使得朱儁能夠重新集結力量,繼續進攻。不久,趙弘戰死,韓忠繼為黃巾軍統帥,又與漢軍相持了一段時間。朱儁鎮壓農民起義很有一套手段,他見強攻不易奏效,這時便偽裝撤圍,暗布伏兵,伺機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