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軍缺乏經驗,中計出城追擊,結果在中途遭到伏擊,損失慘重,統帥韓忠投降被殺。黃巾軍餘部在孫夏帶領下退保宛城,但因眾寡懸殊,無法固守,於十一月撤出宛城,退向西鄂精山(今河南南召南)。朱儁跟蹤追擊,孫夏戰死,義軍犧牲者達萬餘人,南陽黃巾軍鬥爭到此歸於失敗。
此後,戰爭的中心轉移到河北地區。河北是黃巾農民大起義的中心地區,張角在巨鹿發動全國起義後,即率軍攻克廣宗(今河北威縣東),並命張寶北上占領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控製河北腹地,與張角、張梁軍形成掎角之勢。東漢王朝先後派遣盧植、董卓進剿河北義軍,但曠日持久、無所進展。八月間,皇甫嵩接任官軍統帥,率主力撲向河北戰場。這時,其他地區的義軍已遭失敗,戰局對黃巾軍日益不利。屋漏更遭連夜雨,就在這緊要關頭,黃巾軍首領張角又突然病逝。但即使是在這種困難的形勢下,義軍在張梁、張寶率領下,仍堅持著同官軍浴血奮戰。在廣宗一帶,義軍與漢軍皇甫嵩部激烈交戰,數次挫敗敵人的進攻,迫使皇甫嵩“閉營休士,以觀其變”。這時義軍又犯了輕敵的錯誤,誤以為敵人已停止進攻,以至於鬆懈了戒備。皇甫嵩瞅準機會,乘黑夜發起突然襲擊,起義軍倉促應戰,慘遭敗績,張梁英勇捐軀,廣宗失陷。是役,義軍陣亡和投水自盡者達八萬餘人。皇甫嵩得手後,則迅速調轉兵鋒,於十一月攻打下曲陽。經過激烈交戰,起義軍戰敗,張寶犧牲,十餘萬起義軍均戰死,河北黃巾軍也被扼殺於血泊之中。
官軍攻陷下曲陽,標誌著張角等人所領導的黃巾起義軍主力,在東漢王朝的軍隊和各地豪強武裝的武力鎮壓下,悲壯地失敗了。
然而農民起義的火焰並沒有就此而熄滅,分散在各地的黃巾餘部,仍在堅持鬥爭,他們前仆後繼、百折不撓,給東漢王朝的統治以新的打擊。中平五年,黃巾餘部郭太(一說郭大)等在白波穀(今山西襄汾永固鎮)聚眾起義,攻打太原、河東等郡。同年,青、徐黃巾餘部再起;益州馬相、趙祗領導農民起義,也自號黃巾,旬月之間,攻破廣漢、巴郡、犍為數郡,殺益州刺史郗儉。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戰鬥力也很強。他們長期在青、徐、兗、冀四州流動作戰,給當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和豪強地主以沉重的打擊。後來青州黃巾雖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但徐和、司馬俱和管承領導的黃巾軍仍分別在濟南、樂安、長廣等地活動。
而濟南黃巾一直堅持到公元207年,還攻殺了濟南王。冀州的農民軍有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張燕)以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部。這些名號大都反映了起義首領的某些特點。他們經常活動在常山、趙國、中山、上黨、河內一帶,多者兩三萬人,少者六七千人。後來張燕聯絡各支農民軍,眾至百萬,號黑山軍。東漢朝廷無法用武力清剿,於是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以圖瓦解起義軍。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率眾投降。餘部在此之前也先後為曹操和袁紹所鎮壓。
黃巾起義以及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從靈帝中平元年到獻帝建安中葉,持續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英勇鬥爭。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他們先後都被殘酷鎮壓。但是,在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劉宏的“屠女”皇後之謎
我們知道,東漢時的皇後,主要選自南陽(今河南南陽)的陰氏、鄧氏,扶風平陵(今陝西成陽)的竇氏,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的梁氏以及其他豪門的後代。但是漢靈帝的第二任皇後何氏卻是出身於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的一個屠戶家庭,其父何真一直靠屠羊謀生,母親的出身也很低賤。如此低賤的出身,並不合乎漢家選美必由“良家子”的要求,那麼,這位何氏究竟是怎樣被選入掖庭,又是怎樣入主中宮,當上皇後的呢?這還得從漢靈帝的第一任皇後宋氏說起。
宋皇後是扶風平陵人,她的出身雖不如陰、馬、竇、鄧幾大望族,但也算得上皇親國戚。漢章帝時,宋氏家族的兩姐妹同時被選入掖庭,而且被封為貴人,大宋貴人還生了皇子劉慶,曾被立為太子,後被廢為清河王。宋皇後正是兩姊妹的曾孫女輩。
宋氏聰慧美麗,又具有“淑媛之懿”,因而公元170年,被選入宮,並封為貴人,第二年又被冊封為皇後。盡管宋皇後深知宮闈之中勾心鬥角的可怕與相互傾軋的險惡,她也謹慎周密地待人接物,如履薄冰地維護地位,但不幸還是降臨在她的身上。
宋皇後有個姑姑是渤海王劉悝的妃子,宦官中常侍王甫與劉悝曾有過節。但由於皇後初立,靈帝寵愛有加,不便下手。待何氏進宮後,靈帝便漸漸忽略了宋皇後。王甫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誣陷劉悝圖謀叛亂,劉悝被迫自殺,宋妃冤死獄中。怕遭到報複,王甫接著又陷害宋皇後。公元178年,王甫指使太中大夫程阿上書誣告皇後利用“巫蠱之術”惑亂後宮,詛咒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