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登樓》
六月,嚴武推薦杜甫為節度使署參謀及工部員外郎。杜甫就任後,嚴武對他關懷備至,完全沒有以上對下的威嚴,故而引起了同僚們的嫉妒。杜甫心中也十分愁苦,他並不是攀關係或依靠逢迎才得到這個官職,可是同僚們哪裏肯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下,杜甫的心情可想而知。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宿府》
雖然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但代宗即位後,吐蕃又大舉入侵中原,長安一度淪陷。後來郭子儀率軍擊退吐蕃,但西南邊境依然岌岌可危。嚴武到任後,整頓軍紀,率兵西征,擊敗吐蕃,巴蜀之地才算安定下來。嚴武擊敗吐蕃後,加拜吏部尚書,這時他才39歲,便已功業彪炳,如日中天。杜甫自然也為他的成功而高興,但因杜甫在節度使參謀任上十分不愉快,且身體衰弱多病,所以再三請辭想回草堂休養,嚴武也隻好勉強答應。杜甫擔任這個工部員外郎的職位還不到半年,但是後人尊稱他為杜工部,這是杜甫一生中的最後一個官銜。
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杜甫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些年裏,王維、李白、房琯、鄭虔、蘇源明等相繼去世。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高適又病逝於長安,杜甫眼見舊日好友一一凋零,心中感傷萬分。沒想到五月間,正值春秋鼎盛的嚴武竟然一病不起,死於任所,這更使得杜甫傷痛哀悼不已。
嚴武的棺槨被置於船中,歸返洛陽安葬。杜甫趕到江邊送這位朋友最後一程。他看著船上隨風飄揚的白幔漸漸遠去,不禁潸然淚下。
素幔隨流水,歸舟返舊京。
老親如宿昔,部曲異平生。
風送蛟龍雨,天長驃騎營。
一哀三峽暮,遺後見君情。
——《哭嚴仆射歸櫬》
寂寥殘年
嚴武去世後,杜甫沉湎於回憶中,常常觸景傷情。之後各武將飛揚跋扈,蜀中大亂,邊關少數民族又時常侵犯邊境,局勢的不穩逼得杜甫不得不離開成都。五月末,告別草堂,告別淙淙細流的浣花溪,杜甫一家乘舟東下,經過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重慶至忠州(今重慶忠縣),在江邊一座寺廟住了兩個月後,九月間到達雲安(今重慶雲陽),疲累困頓的跋涉使得杜甫舊疾複發,於是便留在雲安養病。
幾經烽火流離,杜甫覺得一片茫然,54歲的他,這時已消退了熱情,磨滅了雄心,名利對他來說已沒有任何意義。他常茫然地望著江麵,無可奈何地接受這終生飄零的命運。此時又趕上舊病複發,於是杜甫便在病榻上將旅於舟上的感慨宣泄於詩句。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旅夜書懷》
次年春天,杜甫覺得身體好一些了,便舉家遷往夔州,暫時居住在城內的西閣。夔州都督對杜甫頗有資助,夔州境內的東瀼溪兩岸有公田百頃,據說公孫述曾在這裏屯田,所以叫作東屯。杜甫在這裏租到一些公田耕種。夔州是三峽中的一處山城,背山麵水,風景絕佳,且三峽之一的瞿塘峽又在附近,極盡山光水色的旖旎。夔州城東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此城建在江邊險峻的斷崖上,登城瞭望可見江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這時期,杜甫寫下許多著名的詩句。他潛心創作,刻苦經營,暮年飄零、羈旅異地、麵對滿目蕭條的秋景而引起的家國之思,以及對個人命運的悲歎等都一一融入詩句中,所以這一時期杜甫的七言律詩大放異彩,不僅有豐沛的情感內容,且創新了詩歌的形式,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這類的大型詩組,都在杜甫筆下一一呈現。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其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